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导入的有效策略

【作者】 龙维平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东板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导入有效策略探究,不仅有利于找寻到更多适合自班学情和自身实际的有效实践方法,还可以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打折。本次对此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教学导入的实践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导入;有效策略

  好的导入,如同一把钥匙,打开的是高效教学的大门,更是学生的心扉。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在课始环节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冷漠情感,甚至是脑力疲惫。而魏书生老师又说,好的导入如电光石火,能催人奋进。在这几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我在“双主双优”新课改理念引领也对新课导入作为实践探究,我发现好的导入不仅能先声夺人,具有磁石般的魔力而使学生牢牢被吸引,还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促使产生“我想知”的探究心理。因此,在全面践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育并举”教改实践中,我们一定要下力气对提效的教学导入的有效策略作深入实践探究。
  一、有效的新课教学导入的实践策略
  方式有多种,适合班情与自身才是最重要的。同一内容由于教师对其理解不同,在导入策略选择中也不同。我认为有效地新课教学导入应深入浅出的解读中去找寻实施的方法。
  (一)利用生活案例导入。道德与法治虽作用于学生思想培养,但还是始自于生活。新课标强调基于现实而施,就是体现学生的生活现实性。而教学导入作为打开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殿堂之门的钥匙,自然就应利用学生生活现实中的事件或问题作为案例来引入新课。让学生唤醒生活过往,激活生活经验,从自身经历中去体会道德践行的对与错和是与非,从而得出道德判断的价值观。例如《网上交友新时空》的导入,我们就可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在网络交友方面的生活案例来引发新知入课,让他们站在同龄人的角度来思考判断其合理性和正确性。这样的引入,由于是同龄人在认知问题和思考方式上有共同点,有同样的感同身受,故而易拉近距离产生共鸣。当然,呈现生活案例的方式很多,利用多媒体呈现和语言渲染是其中两种常见方式。现目前,由于智能一体机等多媒体设备进课堂成为一种常态,而我们教师运用这样的现代手段施教也是新教改的强烈要求。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导入中我们同样要利用这种设备来助力生活化案例导入的实施,让学生在影视作品、新闻片断中看到道德与法治践行的相关内容,以引起自身的道德内化,发展知情意行。
  (二)利用时政热点导入。时政热点是一种没有写进教材的道德法治资源,是我们学习的好材料,也是学以致用的好实践平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导入时我们就可时政热点引进课堂作引子,把学生感兴趣的当下热门作为新知引入话题的重要内容,以既有利于激趣又可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基于生活的实用性学科。例如,在导入《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中的“思维成长”这一观点时我们就可利用当前热门中关于对莫言获得诺奖后的众声喧哗、一片热捧的热点话题来进行引入,引入中把有代表性的文学评论家李建军的声音放大,让学生对此评价,理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和敢于表达观点的质疑勇气。实践证明,利用时政热点作为引子,不仅能激发兴趣还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甚至质疑,在表达观点中发出不同声音。
  (三)利用激趣问题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教学导入必须注重兴趣激发主体形成,让他们增强学习注意力。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物上时,就发生了知觉的选择性,对周围的其他事物就会产生较强排除性和抑制力,即使干扰,也无法转移其专注力。而且,在高度集中时其接受信息的能力就特别强,与脑的信息对换效率也特别高。更重要的是,此时他们对入眼入脑的观察所获也最多,理解记忆更牢固。基于此,我们在新课导入教学中为什么要加强的原因之一。而在教学导入中强化兴趣问题实施,就是这种原因所致。例如,在导入《走近老师》一课时我们就可利用语言渲染,让学生思考要想对老师深入了解,我们就可从日常生活入手,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1)老师的到校时间?(2)老师家距学校有多远?(3)老师为什么不肯请假?(4)老师的职业追求是什么?(5)我们怎样与老师相处?这一“问题串”既简单但有趣,能吸引学生去思考,再让他们带着进入到新知学习中,这样的导入就能有效诱发学生思维火花,给学生以启迪。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导入有效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时间把握。好的导入应在2-4分钟内实现。而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由于所设计的情境或事件过长,或设计的启发性问题指向性不明,导致新课引入总不在教师预设点上,使学生感到一头雾水。
  (二)辅助工具过多。有的老师为了导入一个问题,使用了过多辅助工具,特别是在运用实验法导入时,做实验过程过长,把导入新课化。
  (三)所设问题离题。在道德与法治新课教学导入时我们所选用的话题材料应紧密配合所要执教的教学内容,不能离离主题而另行其施。否则,不仅没有起到导入作用,反而产生干扰了,使学生注意力转向到其他事物上,出现了负迁移现象。所以,在新课教学导入上要有针对性,切忌追求形式。
  总之,在全面追求高质量为主题的教改实践中,作为一线教师,既要提高加强导入重要性的认识,更要创新导入实践策略,把握导入科学性。同时还要做到教学趣味性、生活性、启发性、针对性设计,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创设一个既有和谐氛围,又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到对话行列的有效情境中来,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但同时也要注意,作为序幕的它,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冲淡教学主体。
  参考文献:
  [1]谭国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导入的策略分析[J].中学政史地,2019年。
  [2]田春,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导入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