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阅读理念

【作者】 郭明生 吕晓琴

【机构】 四川省剑阁县龙江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不经意间,从到教科室主持课题研究到现在,离开语文课堂教学已经整整四年了。

四年来,参与听课、评课的时间很多,指导教师课堂构置、示范课的磨合的也不少。所听的课,事先都打过招呼,老师自然是极为认真的准备着;所评的课,也是推荐出来,经过反复磨合的示范课。参与课题的资料收集、成果汇总以及研究报告撰写的过程中,感觉所有教师课堂教学都是那样的完美,似乎没有任何瑕疵可言。

常在想:“什么是课堂教学?”教育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是一个注重过程体验,而不是追求单一的质量监测结果的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常规课堂教学如何呢?带着这样的念想,来到了五年级五班,进行为期两周的代课。只一天,就完全颠覆了我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假象。

晨读,在我们学校是结合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教科室统一规划,具体设置了诵读方案。周一一年级,周二二年级,依此类推,由各年级语文老师轮流在校园广播领读。其余时间,老师自由安排晨读内容。我询问了学生,大都写作业或讲作业了。六年级不参与经典诵读,因为小学出口年级,成绩很重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了验收检查,学校设立了图书阅览室,学生说没去里面看过书;班级也有图书角,一部分书是学校图书室分派的,一部分是学生自己带来放在图书角分享的。不明白的是,书几乎都是新的,随手翻开一本,散发着油墨的香味,毫无翻动的痕迹。

就第一天的一节英语课,英语老师因扶贫临时调整课程,我去带班。已经连续上了四节课的我,实在不想开口说话,所以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哇,这书好新!”“嗯,不错,这些书里都散发着香味!”“嗨,书中自有黄金屋!”无论我怎样的暗示,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好似没有受到一点儿启迪。“有人想看书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哦。”我站在书柜前,直白的告诉孩子们。就这样明明白白的要求,也只有唐夕明、杨思奕等四五个孩子上来拿书。我诧异得目瞪口呆,因为在以前这是一个比较优秀的班级,也是家长非常期待自己孩子有所成就的班级。我给这个班级上过科学课程,一直在班级微信群里,只是没过多的关注而已。在强制性要求下,孩子们都到图书角的书柜里取走了一本书,书还剩下不少。巡视中发现,孩子们是丝毫没有选择时以阅读文本的经验,有些完全不适宜阅读的书(深奥)在他们手中,无异于天书。我指导孩子们阅读的激情一下降到了冰点,因为这情景,就连我这个曾经的四川省“十佳教育阅读的推广人”也颇感棘手。

下午,学校在课程安排中有写字时间二十分钟,规范写字,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落实。我到班时,孩子们已经开始了,干嘛呢?听写课文词语。“一直这样吗?”“是的,老师叫我们听写词语。”“烦不呢?”孩子们议论开了,说什么的都有。“字写的怎么样呢?”我走在学生中间,看了七八个孩子写字,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毫无章法可循。“口”字两画写成的,“追”字先写走字儿的,随处可见。书法课程教学,已经提到学校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的今天,我深感语文课堂教学老师的随意性会给孩子们带来可怕的后果,无可奈何的笑笑,算是自我解嘲罢了。纠正了发现的错误后,我顺势检查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情况。比如:《三国演义》描写了哪三个国家的建立、兴衰和灭亡?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据说曹植才高八斗,他哥哥要杀他,他只走了七步,就写出一首关于兄弟要友爱,不应互相残杀的诗,流传千古,你们有谁知道?教室鸦雀无声,孩子们都低着头,生怕我看着他或是叫他起来回答。又比如:《水浒传》中有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每一个人都有许多传奇的故事,谁给我们讲一个······结果还是一样的沉默,一样的噤若寒蝉。

五年级了,孩子们除了机械地做习题练习,应付考试,都学了些什么?这样的学习习惯,怎样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一夜辗转,竟至无眠。我在微信上和以前的学生,现在在写作上小有名气的蹇志超聊起了代课一天的感受:“仅仅两周,十来天时间,我能做些什么呢?应付过去,还是尽人事,安天命?”“老师,虽然我不认识那些弟妹,你还是应该像以前教我们那样,养成他们自主阅读的习惯。即使时间有限,总聊胜于无。”

“看我写,你们跟我书空。”第二天晨读前,我在黑板上书写汉乐府《长歌行》,适当讲解后,和学生一起诵读。中午习字课,我停止了听写,再次在黑板书写《长歌行》,孩子们书空后,我从笔画笔顺,字的间架结构上进行了指导。抄写,诵读,背诵,一天的时间,孩子们竟有了改变。从易到难,由少到多,我改变了原有的课程模式。晨读,周五配合学校同年级诵读经典;周一至周四,除读一两遍课文外,尽量的拓展语文课外知识,规范他们的书写。两周时间里,孩子们背诵了《汉乐府·青青园中葵》、《碛中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凉州·葡萄美酒夜光杯》、《大风歌》、《沁园春·雪》、《陋室铭》、《爱莲说》、《己亥杂诗》等。因为我在书写时从不看书,孩子们佩服我的记忆力,竞相效仿,除赵美敏等五六个外,大都完成了抄写及背诵。在课堂上,我常常把课文内容引申开去,用故事情节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杨思奕回去对她爸爸讲:“我们不知道郭老师能背多少古诗、古文,也不知道郭老师哪儿来的那么多故事,总是讲不完,要是我有他那么一丁点就好了。”深深的感觉到,老师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影响会有多深。

周四下午的作文课,我故意问“这节什么课?”“作文课。”“那我们就写作文吧。”教室里唉声叹气,一个个愁眉苦脸的样儿,纷纷拿出《同步作文》。“拿这本书干嘛呢?想抄写吗?”“我们以前都是抄啊。”我笑了笑,让孩子们放下书,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你们能根据这个情景写出一个开头吗?三四十字就行了。”孩子们是聪明的,一经提示,很快,不同的开头写出来了:“到了我最害怕的习作课,老师走进教室,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我一看,感觉怪怪的,不是语文课吗?为啥要画一个圆呢?”“语文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咦?圆不是数学老师教的吗?难道老师要把语文课上成数学课吗?真奇怪!”“叮铃铃!叮铃铃!语文老师严的走上讲台,拿起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圆圈,这时同学们都惊呆了,怎么语文老师今天上数学课了?”……有了兴趣,接下来就容易了,“看着这个圆,你想起了生活中的什么?”这一下,一石激起千层浪,说什么的都有。“请把你想到的一个写在黑板上。”孩子们兴趣更高了,争先恐后上讲台,西瓜、硬币、眼睛、月饼……“这个圆的故事发生在谁和谁之间呢?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呢?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连续的提示,孩子们不断地讲,不停地写。不到两节课,孩子们完成了自己的习作,“哇!我写了七百字。”“我把一篇都写满了!”……从他们兴奋中,我再告诉他们要学会修改,语句、层次、标点。“作文还缺少什么吗?”“题目。”异口同声回答,“没有统一的规定,自己根据文章内容,选择好,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消失的自行车》、《冰凉的甜西瓜》、《眼睛》、《钉纽扣》、《苦涩的蛋糕》······可谓百花齐放,真的有点惊喜。哪个孩子心里没有故事?谁说孩子写作文难?关键在于怎样去打开他们的思路,怎样引导他们去叙述。

作文交上来,在批改中,总感觉那么稚嫩、平淡,就连段落结构也含糊不清。少了点什么呢?细细思考,应该是文学性的底蕴,是孩子们积累的不够丰富,把自己的观察到的、体验到的不能准确地表达。评讲作文前,我让学生收集了描写笑的词语,也让他们写一写家人、同学、老师的笑。学生展示后,我出示课件经典名著《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的场景对比。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在这种对比中,学生感受了名家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源自于仔细地观察,细心的体验,准确地描写:笑也能笑出一种别样的氛围。

······

两周的代课匆匆地过去了,孩子们到底有了多少收获,我不能预测。不过,我始终在想: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对人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读书是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部发布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应从小做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量的积累,而老师、家长应当率先垂范,拿起书本,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根据孩子的兴趣,做到读写结合,颐养孩子的心性和灵性。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但愿老师们、家长们切莫把孩子复制成做题的机械工具,切莫错过孩子阅读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