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合理设置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作者】 杜朝晖
【机构】 四川省剑门关高级中学
【摘要】: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要从小培养其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自然是我们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要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关键词】设置情境;培养能力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呈现异彩纷呈的实验现象,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维的天地。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评价、观点、意见或证据等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决定,这样,势必大大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溶于水能生成碳酸的性质,课本上安排的实验是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此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①是不是二氧化碳气体使紫色石蕊变色的?②怎样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溶于水并和水发生了反应?带着这些疑问,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设计方案。再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下列补充实验;③在稀醋酸、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中分别加入几滴紫色石蕊,由现象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④在水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由现象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⑤把浸有紫色石蕊的滤纸条晾干后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干燥集气瓶中,由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本身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⑥在滴有几滴紫色石蕊的水中通入二氧化碳;⑦把第⑥步试管中的液体取一半加热,另一半作对比观察。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们也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品质,而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一旦形成,学生在实际运用化学概念时就会尽力避免固有的思维定势,审慎思考,全面思考。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教材里现成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要倍加爱护的引导。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则学生对化学概念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便会得到加强。课本上有这样的问题:“如何区分黄铜和黄金?”同学们从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出发,进行多角度、多视野、全方位的探究,得出下列答案:
①在空气中加热。
②用牙咬,感觉它的硬度。
③用稀硫酸。
④用硝酸银溶液。
⑤测密度不同。……
2.突破难点时合作互动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性质时,由于该反应没有实验现象,也就无法判断该反应是否发生或进行的程度。这样就要求学生能自行设计出合理的可行的实验方案。笔者让学生先几个人组进行讨论,这时,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吸取了其他同学的思想后,要充分利用好“合作互动”,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设计实验任务,动,把自己的实验方案展示出来。①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试管中的液体变成红色,再向其中滴入稀盐酸,观察颜色的变化;②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工2滴紫色石蕊试液,试管中的液体变成蓝色,再向其中滴入稀盐酸,观察颜色的变化;③向盛存稀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入1~2滴紫色石蕊试液,试管中的液体变成红色,再向其中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颜色的变化;④用pH试纸测出氢氧化钠溶液的pH,向其中滴入稀盐酸后,再用pH阴试纸测出pH,进行比较。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多种实验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其创造力、提高其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创造学及其应用》(1995年版科学普及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