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策略

【作者】 李前坤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高中阶段是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能够理解一些比较深奥的东西,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家庭、民族以及国家大爱的具体表现形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家国情怀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提升,更能让学生借助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去理解和感知家国情怀,提升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为提升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相关教师更应当加强对家国教育的影响,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 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所谓家国情怀,它是一种思想情感态度。对于家国情怀来说,它因为时代的不同,所以呈现出来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在我国古代强调家国情怀,更多的是指为父母尽孝、为皇帝尽忠,讲究的是忠孝两全。简单来说,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要像孝敬父母一样忠心于皇帝,要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爱国家。而对于现代环境来说,我们所强调的家国情怀,是在摈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留下其中的精华所形成的。因此,在历史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从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现代的家国情怀来说,主要强调在对父母尽孝的同时,要做到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尽忠和付出。并且不是强迫要求的,而是主观性形成的。正是因为家国情怀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思想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环境工作中,教师更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落实好这一方面的工作。
  一、开启学生心智,建立健全人格,为家国情怀的输入打下基础
  透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探索,有利于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智,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从教材中充分利用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人生理念来实施教学。比如讲到启蒙运动时,对理性启蒙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于大众的启蒙运动中,造成中世纪僵化制度的因素已经褪去,随着蛮族入侵,推翻了腐朽的罗马文明,开启了新的统治。基督教的悲悯情怀为承认为西方社会的基本共识。虽然我们不是完人,但是我们会不断向着完人的方向前进。从启蒙运动中,学生可以看到理性在其中的力量。高中生的已经具备较强的理性思维的能力,但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却往往缺乏思辨能力。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对于自身的人格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又往往不能理性地处理,容易感情用事,因此会由于过度自由而变得放纵。健全的人格培养需要理性的制约,它对高中生的学习与生活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启蒙运动这一课,有许多对于理性思维及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取得了思想的相应成果。对于正在形成三观的高中生来说,这一课非常重要。只有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建立起家国情怀。教师利用历史中的人文启蒙来塑造学生的人格,建立起道德理念。
  二、引入名人案例,激发家国情怀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名人案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能够为家国情怀的渗透提供积极的保障。当代学生没有经历过历史发展的实际场景,只通过教材中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和体会,为此教师要以教材中的案例为基础引入恰当的名人案例,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和感受,有效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引入名人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结合教材中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从而理解这些人物表现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讲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战争胜利的不容易,从中体会和理解家国情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名人案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体验。比如,可以引入文天祥宁死不屈、绝不向敌人低头,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慷慨赴死的家国情怀;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既要抵抗外部侵略,又要阻止本国人民吸食烟土睿智勇敢的家国情怀;钱学森拒绝名利,一生为党和人民奉献的家国情怀;江姐巾帼不让须眉,在牢狱里饱受严刑拷打绝不出卖同志的家国情怀……通过这些名人案例让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学生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三、利用现代化资源进行历史教学,提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适配性
  现代化资源能帮助教师促进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渗透落实,并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家国情怀的根本含义和重要意义,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建立国家责任心。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前的相关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并以学生学习特点和发展情况为参考依据,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保障高中生能积极参加教学工作,使其接触到与家国情怀教育有关的知识。最终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活动能与学生发展特点充分贴合,高中生也能在其中逐步培养家国情怀,提高爱国情感。
  四、开展社团活动,感悟家国情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师不能局限于单一化的教学活动形式,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其亲身参与实践,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和感悟家国情怀的内涵和价值。社团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模式,校内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方式搜集和整理资料,去了解一些历史发展的故事。比如,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或者是去图书馆借阅书籍强化自身对历史的了解;校外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一些红色基地,通过红色基地中的雕塑、器物、文物资料等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体验,强化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并且在参观之后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点燃学生内心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养成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心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通过教学情境、实践教学活动等,让学生产生感悟,提升家国情怀素养。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优势,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左言琴.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8):149.
  [2]何亚波.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9):175-175.
  [3]潘建新.谈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0(1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