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牟向前

【机构】 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辛集学区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位优秀教师曾经对教学设计的过程做出过形象的描述:你希望你的学生去哪里(教学目标),你的学生现在在哪里(教学起点),怎么达到(教学过程),是否到达了(目标达成评价)。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实施后的学习效果评价等进行整体规划和具体安排。下面以《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为例,具体谈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钻研教材,厘清教学内容及其教育价值分析
  教学内容及其教育价值分析主要包括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分析教学内容所承载的教育价值,由此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其中,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教师深入分析教材是如何编写的,以及教材文本呈现出来的编写意图。一节课的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应该基于对单元整体教材的理解上,并对内容和逻辑顺序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出本节课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包括所涉及内容的纵向联系,即和以前学习过的内容和将来要学习过的内容的实质性联系。
  本单元研究的主题是《地球表面及其变化》,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影响地形地貌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内部运动以及外力继续塑造着地表的形态。单元内课与课之间的联系紧密,属于连续的刨根问题的思考的过程,由现象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是这样吗?说明了什么?通过《岩石改变了摸样》《土壤中有什么》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在各种自然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风化成小颗粒,风化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在生物作用下土壤形成。外力是否对土壤会继续作用从而继续改变地形地貌呢?因此开始寻找可能会继续影响地形地貌的力量。下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雨水对土地造成侵蚀,侵蚀继续改变着地形地貌,造成了水土流失,为了保护土壤不被侵蚀,我们要探究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最终想办法减少土壤被侵蚀的程度。并且不断升华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明白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二、分析学生及学习任务对于学生的挑战
  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其实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这些经验不容易被调动起来。比如下雨是一种常见现象,但是谁也不会去想下雨还会改变地形地貌,因此单纯考虑这节课,会觉得这个问题提的有些突兀。
  课本开始的文字:“下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地面上,会不会对地面造成影响?会有怎样的影响?”我一直觉得这样去引入课题有些突兀,学生怎么会想到下雨会对土地造成影响呢?
  上一节课在认识了土壤的价值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话锋接着转向:“那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自然力量破坏土壤的现象呢?课下同学们可以调查一下。”一个问题,把前后知识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学生自然的想到的自然力就是刮风、下雨、冰雹、海浪等,那么这节课来研究雨水对土地的影响就顺理成章、不突兀了。从这一点也可以反映出大单元备课的重要性。
  三、制定清晰明了、可检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设计者希望通过教学活动所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更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核心。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而服务的,因此,制定的知识技能目标应该尽量具体可检测。
  如,本节课最后确立的教学目标为:
  1.科学概念:通过模拟实验的观察和现象分析,知道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通过真实的侵蚀现象的观察,联系模拟实验的现象,认识到侵蚀改变了地形地貌,造成水土流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通过模拟实验现象的观察,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想法,集体讨论后对实验结果做出最终的解释。通过小组内讨论并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在实验中培养合作、交流的探究精神。
  四、明确设计意图,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活动内容、活动的设计意图、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围绕着教学重点的核心活动要突出,主要问题的提出能启发学生思考,而且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预设学生的可能想法,并据此体现教师的应对措施。例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如:师: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对土地会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测。
  师:你打算怎样做?收集什么证据来证明你的猜测?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会儿
  师:小组先讨论一下.
  小组交流讨论.
  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你们的想法?
  尽量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猜测雨水对土地会有怎样的影响后,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两个连问的问题:“你打算怎样做?收集什么证据来证明你的猜测?”希望孩子们深入思考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测。】
  2、在完成模拟实验时,记录单上呈现了两个思考:土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雨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汇报交流时没有让孩子们汇报,而是在全部汇报完后,单独把这个问题抛出,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回答。
  【设计意图:模拟实验是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但是,验证之后的主要目的是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设计也是想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土地被侵蚀的本质是雨点降落时的力和径流的力带走了土壤颗粒造成的。】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精心准备的问题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科学探究的机会,激发探究的兴趣和促进思维的发展,实现课程的新理念。而在进行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后,教师工作重心前移,将主要精力用到到单元整体分析和教学设计上,因而教师对整个单元的结构有了很清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就自然的使学生明白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以及发展过程,也就能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