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加强中小学生手机使用管理及教育管见
【作者】 刘国荣 谭兴会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锦门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对学校管理和学生成长、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在家里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1月15日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号)。作为事关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事业的基层管理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当然,这更是党和国家的重托,是人民的热切期盼。为此,笔者基于自身的工作实践,从建立健全学校学生手机管理领导工作小组、开展教育引导、规范日常管理、密切家校协同等方面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关键词】 中小学生;手机使用管理及教育;策略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广泛应用,手机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由于中小学生缺乏自控力或自控力不强,常常长时间玩游戏、刷视频、聊天、赌博等,造成许多孩子视力下降,产生网络依赖,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甚至影响着孩子们的家庭幸福和美好未来。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怎么样有效加强中小学生的手机使用管理及教育呢?
一、建立健全学生手机管理领导小组,强化督导问责
学校要从践行“两个维护”的认识高度,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的决策部署坚决落实到位,建立健全学校学生手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担负起“手机管理”的主体责任,校长要亲自抓亲自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要强化“手机管理”落实的指导、检查、考核,要建立问题台账,跟踪整改落实。要加大问责力度,对落实“手机管理”不重视、履行职责不到位、问题整改不及时的部门和责任人进行约谈,问题严重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二、建立健全学生手机管理工作小组,压实工作责任
学校应该把“手机管理”的重要意义上升到国家安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深刻再认识,增强抓好“手机管理”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着眼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建立健全学校学生手机管理工作小组,把“手机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订任务清单,理清责任链条,完善制度措施,做到真部署、真推进、真落实,不留死角。要刚柔相济、科学推进,要把握好管理的边界和度,对一些统一的、刚性的要求,既要明确要求,坚决予以落实。也要柔性管理,在管理方式方法上要注重细节,要妥善处理,防止简单化。要畅通家长和学生反映问题和意见的渠道,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三、抓好学生手机管理宣传动员,做好教育引导
学校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带头研究、带头讲解,带领全校坚决把各项规定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每一名教师、每一名学生。通过推进会、培训会、教职工例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认真学习、领会“手机管理”的有关文件、会议精神。要把“手机管理”纳入教师培训、教研活动重要内容,引导教师把“手机管理”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行知课、班队会等多种形式,全面加强专题教育,普及有关科学知识,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地讲清楚、讲明白使用手机的作用和过度或沉迷于玩手机的危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自觉遵守规范使用手机(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制度规定,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强化措施,建章立制,规范学生手机日常管理
学校应当以恰当的方式或渠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学生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必须经学生家长同意。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并建章立制(如建立健全学校学生手机管理机制及学生手机带入校园申请制度,制定具体、细致、妥当、有效的管理办法等),规范学生手机日常管理,明确学校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的实施设备及保管装置,禁止带入课堂。学校学生手机管理责任部门、班辅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密切关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情况,对学生沉迷网络、沉迷游戏等不良状况要早发现、早制止、早教育,帮助学生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五、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密切学生手机管理家校协同
“学生手机管理”的每一项,往往都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能落实。学校要完善家校协同机制,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密切学生手机管理家校协同,及时、妥善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形成学校学生手机管理的合力。如果家校不协同,就会影响到实际成效。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途径,线上线下结合,从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养的角度,切实向学生家长讲清楚“手机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明确需要家长配合的相关事项,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配合、支持。
六、设置亲情电话,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学校应该在规范学生手机日常管理的基础上,通过设立校内亲情电话(或公共电话),建立健全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亲密热线,探索提供其他家长、学生便捷联系学生、教师的途径或措施,有效解决学生与家长的亲情通话需求。
总之,学校一定要以人民至上、健康至上的理念、务实有效的举措、真抓实干的作风,切实把“学生手机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实、落小、落细。要把“学生手机管理”的总要求全覆盖、齐步走、常态化。全覆盖,就是要求全校覆盖,全面落实,没有盲区。齐步走,就是全校集体行动,同步推进,不能等待、观望,不要幻想、钻空子。常态化,就是不搞运动、一阵风,而是要持续抓、经常抓、长期抓,实现日常教育常态化,指导检查常态化,切实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
【关键词】 中小学生;手机使用管理及教育;策略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广泛应用,手机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由于中小学生缺乏自控力或自控力不强,常常长时间玩游戏、刷视频、聊天、赌博等,造成许多孩子视力下降,产生网络依赖,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甚至影响着孩子们的家庭幸福和美好未来。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怎么样有效加强中小学生的手机使用管理及教育呢?
一、建立健全学生手机管理领导小组,强化督导问责
学校要从践行“两个维护”的认识高度,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的决策部署坚决落实到位,建立健全学校学生手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担负起“手机管理”的主体责任,校长要亲自抓亲自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要强化“手机管理”落实的指导、检查、考核,要建立问题台账,跟踪整改落实。要加大问责力度,对落实“手机管理”不重视、履行职责不到位、问题整改不及时的部门和责任人进行约谈,问题严重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二、建立健全学生手机管理工作小组,压实工作责任
学校应该把“手机管理”的重要意义上升到国家安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深刻再认识,增强抓好“手机管理”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着眼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建立健全学校学生手机管理工作小组,把“手机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订任务清单,理清责任链条,完善制度措施,做到真部署、真推进、真落实,不留死角。要刚柔相济、科学推进,要把握好管理的边界和度,对一些统一的、刚性的要求,既要明确要求,坚决予以落实。也要柔性管理,在管理方式方法上要注重细节,要妥善处理,防止简单化。要畅通家长和学生反映问题和意见的渠道,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三、抓好学生手机管理宣传动员,做好教育引导
学校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带头研究、带头讲解,带领全校坚决把各项规定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每一名教师、每一名学生。通过推进会、培训会、教职工例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认真学习、领会“手机管理”的有关文件、会议精神。要把“手机管理”纳入教师培训、教研活动重要内容,引导教师把“手机管理”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行知课、班队会等多种形式,全面加强专题教育,普及有关科学知识,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地讲清楚、讲明白使用手机的作用和过度或沉迷于玩手机的危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自觉遵守规范使用手机(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制度规定,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强化措施,建章立制,规范学生手机日常管理
学校应当以恰当的方式或渠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学生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必须经学生家长同意。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并建章立制(如建立健全学校学生手机管理机制及学生手机带入校园申请制度,制定具体、细致、妥当、有效的管理办法等),规范学生手机日常管理,明确学校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的实施设备及保管装置,禁止带入课堂。学校学生手机管理责任部门、班辅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密切关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情况,对学生沉迷网络、沉迷游戏等不良状况要早发现、早制止、早教育,帮助学生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五、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密切学生手机管理家校协同
“学生手机管理”的每一项,往往都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能落实。学校要完善家校协同机制,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密切学生手机管理家校协同,及时、妥善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形成学校学生手机管理的合力。如果家校不协同,就会影响到实际成效。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途径,线上线下结合,从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养的角度,切实向学生家长讲清楚“手机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明确需要家长配合的相关事项,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配合、支持。
六、设置亲情电话,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学校应该在规范学生手机日常管理的基础上,通过设立校内亲情电话(或公共电话),建立健全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亲密热线,探索提供其他家长、学生便捷联系学生、教师的途径或措施,有效解决学生与家长的亲情通话需求。
总之,学校一定要以人民至上、健康至上的理念、务实有效的举措、真抓实干的作风,切实把“学生手机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实、落小、落细。要把“学生手机管理”的总要求全覆盖、齐步走、常态化。全覆盖,就是要求全校覆盖,全面落实,没有盲区。齐步走,就是全校集体行动,同步推进,不能等待、观望,不要幻想、钻空子。常态化,就是不搞运动、一阵风,而是要持续抓、经常抓、长期抓,实现日常教育常态化,指导检查常态化,切实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