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领域中 “统计调查”模式实施的校本化研究

【作者】 邓亚红

【机构】 新疆和田市第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本文对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领域中“统计调查”模式实施的校本化进行研究,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重点研究“统计调查”模式实施的环节、有效策略、校本化途径。
  【关键词】 七年级;统计调查模式;实施;校本化研究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生存在现代社会中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査,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可见,《标准》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合理选择数据、科学分析数据的能力。因此,初中阶段“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核心思想观念就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一、研究背景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掌握一些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模型是基本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针对考试要求进行教学,以取得考试高分为目的,只注重对平均数、方差、概率的计算,统计图表的制作、阅读与分析等,不让学生经历调查研究、收集数据等过程.只是培养学生的计算、分析和归纳能力,把“统计课”作为“计算课、作图课”进行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想办法用最少的时间把课上完,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统计调查”实施的有效性教学值得探究。
  二、研究意义
  确定性问题是传统数学研究的内容,通过逻辑思维和演绎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而统计与概率研究的是不确定性问题,通过辩证思维和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变化、不确定性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统计调查”模式实施的校本化研究,设计实施方案,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描述数据的过程,掌握收集、整理、分析、描述数据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用数据说话、尊重事实的态度,具备数据分析观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丰富和完善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
  三、究目的
  在七年级开展了“统计调查”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达成“形成统计意识,会进行统计调查,能根据需要画统计图来描述分析数据”的目标。探寻适合我校校情和学情的七年级“统计调查”的实施环节、策略和实施途径。
  四、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一)“统计调查”的实施环节
  1、调查情境的创设
  “调查情境的创设”应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借助情景和已有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有助于学生感受统计调查知识的价值。应创设学生熟悉、真实、合理的调查情境。
  在开展统计调查活动时,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日常问题入手创设调查情境。学生最喜爱具有时代感的电视节目,如最强大脑、 魔术世界、NBA赛场的调查;学生最喜爱的具有引导感的课外书籍,如军事科学、经典名著、娱乐休闲的调查;学生熟悉的具有生活感的家庭开支、用水、用电情况进行调查。
  2、数据收集
  统计的目的是为了做出合理的预测或对做出正确的决策,要想预测合理或决策正确,则收集到的数据要真实、可靠、具有代表性,要根据调查问题和调查具备的条件合理选择调查方式,如果是抽样调查,要让学生经历:怎样做到样本的代表性、广泛性和样本容量容量大小的选择,在思辨中让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抽样方式虽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多阶段抽样、多重抽样、二相抽样等多种方式,根据七年级学情,让学生主要经历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的抽样方式,体会不同抽样方式得到的不同结果。
  3、数据整理
  统计数据整理是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对数据进行图表分析,发现数据中的一些基本特征,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为统计分析提供必要的思路。
  统计整理步骤:
  (1)对数据处理,即进行审核、筛选、排序等;
  (2)数据的整理,即确定数据范围、合理分段、分段计算、填表核对总数;
  (3)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显示统计数据。
  4、数据描述分析
  描述性分析是对数据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主要是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各种数量特征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包括对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频数分布的分析等。
  推断性分析是在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
  5、决策建议
  “统计调查”是指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数据资料的统计过程,本质是为决策咨询提供服务的。
  (二)“统计调查”模式实施的有效策略
  初中阶段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两个领域的内容是建立在确定性基础上的,而统计与概率的基础则是不确定性的。
  在综合与实践实施中,统计调查实施的有效策略有:
  1.从生活中创设能让学生感兴趣的调查情景。
  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日常问题入手创设调查情境,激发学生对调查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统计的过程,把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与熟悉的日常生活联系后,学生会对数据产生亲近感,容易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加深对数据的理解和判断。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具备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地质疑并作出最终的统计抉择的能力。
  2.在实施中加强统计意识的渗透
  统计教学最核心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统计意识是统计活动的起点,要主动、自觉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统计技能的培养
  如果仅仅有统计意识,没有良好的统计技能,无法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无法对数据作出准确的分析。
  在具体实施统计技能时,应该根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实施相应的统计技能。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能够根据具体问题设计合适的方案,如何选取调查方式、样本,设计表格等;
  在整理数据时,让学生熟练掌握表格、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特点,在具体问题中能恰当的选择和应用;
  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直观地分析数据特征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计算反映数据平均水平和离散程度的各种定量指标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对各种指标的选择能力等。
  3、“统计调查”模式实施的校本化途径
  (1)班级调查
  调查范围为本班同学,调查问题与学生密切相关,如你最喜欢的课程,你的上学方式。把学生合理分组,经历调查的全过程:实际问题、设计调查问卷、现场调查并填写问卷、统计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决策建议。达成“会进行统计调查,能根据需要画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教学目标,为开展校园调查、家庭调查、社会调查做好准备。
  (2)校园调查
  开展“校园·生活”现状调查,营造一个文明安全的校园,如:校园水电节约情况调查、校园饮食情况调查、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调查等,合理分组,每组成员共同讨论本小组研究方案,然后实施。
  (3)家庭调查
  开展家庭调查,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情况,如开展家庭生活开支情况调查,学生在家上网情况的调查、学生做家务情况的调查,
  总之,通过统计调查实施的研究,统计调查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中:体验抽样的步骤,感受样本抽取的随机性和代表性,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学会用数据说话,渗透统计观念与随机观念。
  参考文献:
  [1]范有平《七年级概率统计教学情况调查研究》 《扬州大学》2007
  [2]胡军、张帮洪《经历生活数学,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统计调查”》《中学数学》2014(02)
  [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本论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0以校为本小课题《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实施的校本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号:201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