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的应用与探索

【作者】 汪 波

【机构】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拓展阅读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学习与本文相关的课外读物,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
  【关键字】 拓展阅读;阅读兴趣;融合;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50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对阶段目标中多个学段学生的阅读习惯作了具体的要求。可见,进行广泛的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
  温儒敏教授也曾指出:“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部编本语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但阅读量还是不够。”[2]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融合,让阅读成为学生腾飞的翅膀。 
  而我校在探究拓展课外阅读上也是格外重视,不仅安排充足的时间给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在课堂教学中也一直立足于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融合。我校一直在推行“211”的教学模式,即20分钟的精讲,十分钟的拓展读,十分钟的写作。而拓展阅读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学习与本文相关的课外读物,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怎样用好这10分钟的拓展读,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的。
  现结合《搭船的鸟》的教学设计,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对拓展阅读利用的探索。
  首先,课程前设计拓展性资料,在课前抛出阅读作业,让学生以课内为基准搜集资料进行阅读。[3]我在设计《搭船的鸟》的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先抛出大问题:你喜欢这只搭船的鸟吗?请说一说原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有说喜欢它美丽的外形,有说喜欢它会捕鱼,教师顺势点拨讲解。而后跟着问:你们知道这只搭船的鸟是什么鸟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翠鸟。”教师顺势问道:“你们了解翠鸟吗?”孩子们纷纷举手,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资料。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孩子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他们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翠鸟的印象。
  其次,在讲授课内阅读的过程中,恰当引入课外阅读,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相结合,进而通过课外的阅读丰富课内阅读。
  《搭船的鸟》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翠鸟外形特点和捕鱼过程的动作描写,将一只色彩艳丽动作敏捷的翠鸟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在领着孩子分析时,先扣住“色彩艳丽”一词,让孩子找一找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只色彩艳丽的鸟了?学生读课文,勾画句子进行展示,教师适当点拨,并出示图片。然后也是运用读一读,画动词的方法,体会翠鸟捕鱼动作敏捷的特点。分析完翠鸟的特点之后,我顺势给孩子们推荐了《珍珠鸟》这篇文章,并出示几个问题。(1)画一画描写珍珠鸟外形的句子?(2)填一填,选择正确的动词填在括号里。(3)说一说这篇课文与《搭船的鸟》有哪些相同点?学生将这节课的所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这样既巩固这节课关于外形和动作描写的写作方法,又增加了孩子们的阅读量。
  再次,拓展阅读的呈现方式多样性。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网络媒体在教学中起到很到作用。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单一、乏味,教师也会利用多种手段去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搭船的鸟》这一课时,我就采用多种手段来呈现拓展读,大大的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在展现翠鸟捕鱼迅速时不仅抓住文章内词语“一下子”“没一会儿”,并拓展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一眨眼、一瞬间,一刹那等;通过读文孩子们感受到了翠鸟捕鱼的特点,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翠鸟捕的视频;在讲完课文之后,有拓展的课外阅读的文章。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课内教学为基准,积极引入课外阅读,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这样才能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策略研究》 赵路坦
  [2]《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阅读教学新模式》陈玉兰,朱振华
  [3]《温儒敏教授谈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