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析

【作者】 席步云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三原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极为重视。在此背景下所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不再局限于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而更为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更加需要教师坚持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探索高质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之路走得越来越好。
  一、 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一) 激发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理念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倡导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相互融合,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从枯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跳出来,以更为生动有趣的方式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 提升学习质量
  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心态,愿意对数学知识深入研究,才能实现数学成绩的提升。核心素养理念倡导对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更多的研究空间,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 开拓应用思维
  核心素养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开展不再局限于对基础知识的简单学习,而是让学生通过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之中,让理论知识“动”起来。诸如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应用,都需要让学生灵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发散性,让应用思维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数学空间。
  二、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个方面。为了让学生的这六大核心素养得以养成,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以趣味化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一) 形象过渡,数学抽象
  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形成,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抽象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形象化、具象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内容,让学生从具象思维更好地过渡到抽象思维。
  (二) 趣味游戏,逻辑推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掌握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由难变易,同时让学生建立更为缜密的逻辑思维,实现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比如,教师在进行“找规律”的教学时,可以准备一个纸盒,盒子里面有红色珠子和蓝色珠子。教师首先拿出5颗红色珠子穿到一条线上,在拿第6颗珠子的时候,让同学结合前面的珠子猜测老师会拿什么颜色的珠子。因为之前均是红色珠子,学生很快猜出老师还会拿出红色珠子。之后教师再拿出5颗蓝色珠子穿到一条线上,在拿第6颗珠子的时候同样让学生结合前面的珠子猜测老师拿出的珠子的颜色。之后,教师按照一定的间隔规律拿出红色和蓝色的珠子,让学生从中寻找规律,推断老师之后拿出的珠子的颜色。像这样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既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趣味,又让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
  (三) 结合实际,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现象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能够让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数学建模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 数学运算
  运算是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掌握运算技巧、提升运算速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并通过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提升运算能力。比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每天进行口算练习,通过口算练习加强学生的运算能力,提升学生的运算速度。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列出有特殊运算技巧的算式,诸如23+41+9,27+36+3,96-33-53等,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殊性和可以采取的巧算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巧妙运算的好习惯。此外,教师还需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庭学习中适当给学生安排运算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五) 直观想象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思维依然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引导学生提升直观想象能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知识。比如,教师在进行“平均”的教学时,便可以借助实物引导学生理解“平均”的概念。教师拿出20粒豆子,要将这些豆子分给5位同学,需要每位同学分到的豆子一样多。教师提出问题:这些豆子应该如何分?学生通过实际分配这些豆子,最后得出结论:5位同学每位获得4粒豆子,则每位同学的豆子一样多。这里的“一样多”便是“平均”。教师引导学生就豆子总数和学生数量,以及每位同学所分得的豆子数进行观察,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对于“平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六) 数据分析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渗透,数据在人们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培养学生对数据的获取和整理能力,通过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概括和归纳能力,不仅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发展,而且可以为学生提高应用能力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查询该年龄段标准体重,分析本班同学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距,寻找体重超标或不足的原因。这些内容都可以融入表格之中,让学生自主完成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工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明白统计表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统计表,并学会使用统计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核心素养理念的渗透,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有了很大改变与进步,数学知识的传授也有了更为丰富的路径。教师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立足学生兴趣之根基,坚持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让学生不断攀登数学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