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知行合一,多元融合
【作者】 金慧丽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科学拓展性劳动课的项目化教学实践尝试和思考
项目化教学以教学中存在的驱动性问题为出发点,强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升能力、提高学科素养。项目化教学强调重过程、重体验,重尝试;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提升;强调帮助学生理解各学科的价值,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与方法,发展系统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塑造面向未来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劳动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科学拓展性劳动课中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 教师在实践中又能获得什么?笔者结合自己执教的拓展性劳动课例《给魔豆搭棚》,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探究实践,知行合一 ——我能给疯长的魔豆搭个棚吗?
一、活动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了解植物的一生会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外部形态结构发生的相应变化。
2.过程与方法:运用工具进行简单的测量和计算,明确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件,修改完善等。将简单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最后评估完成一个产品的可行性,预想使用效果。
①研究过程:
活动进展 活动内容
准备阶段: 1.成立研究小组,确定调查成员。
2.小组合作讨论,确定设计方案。
活动阶段: 1.实地察看,交流方案,达成共识。
2.各小组查找阅读有关魔豆的资料。
3.测量魔豆地,设计棚架图。
4.搭建并展示模型,选定模型。
5.根据模型,实地搭建。
总结阶段: 1.项目评价,修正改进。
2.撰写研究报告。
②研究方法:
实地观察法:“怎样给魔豆搭棚才有利于生长?”带着这个问题,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察看,并讨论设计方案。
讨论法:交流方案,达成共识。学生通过实地察看,带着问题进行方案的设计。首先在组内进行了交流,然后进行全体交流。
资料查询法:课前各小组查找阅读有关魔豆的资料,了解魔豆的习性和生长特性。
建立模型法:小组设计棚架图。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法,认真讨论设计自己的魔豆棚架。在各自的设计上,不仅有图,还有各种说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作为工程设计师的成就感;在实地劳动中,感悟农民伯伯的劳作辛苦,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正确思想;在搭建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二、活动流程
第一板块:情境导入,问题驱动——“如何搭棚”
学校劳动实践基地——“若耶农科园”中,魔豆种子在地里10天左右发芽了,一段时间后,会长出一些藤蔓,所以要给魔豆搭个架子。笔者从现实中的问题入手,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给魔豆搭棚,通过这个驱动性问题来激发学生对设计的热情和责任感。
第二板块:问题驱动,聚焦探究——考察、设计、交流
这个板块,学生在真实情境的问题中学习,所有的实践活动与能力发展均在学生亲身体验的活动中获得。
1.了解魔豆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魔豆吗?你了解它的生长习性和特点么?可以查找资料谈谈你的感受。
2.小组合作
(1)实地考察
师:同学们,那我们该怎样给疯长的魔豆搭棚呢?走,我们先去观察其他植物的棚,它们是怎样的?
(2)布置任务
首先,进行小组讨论,你们组想怎样设计这个棚。
其次,画出设计图,并按比例尺标注长度,写明设计理由。
最后,小组内选一组员为代表说一说理由,其他小组评价。
(3)制作模型
通过牙签、塑料吸管为材料制作模型。
学生制作的模型如下图:
(4)汇报交流
全班讨论分析每个模型的优缺点,最后确定最终搭建的模型。
第三板块:解决问题,跨进——农科园实地搭棚
该板块在设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农科园,进行实地搭建。笔者在学生搭建过程中,提出了小组合作要求:
(1)小组分工,选出组长;
(2)戴好手套,安全使用工具;
(3)交流讨论:搭建好的大棚牢固吗?如果出现坍塌怎么办?后续又可以怎样改进呢?
(6)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板块:总结评价,拓展——搭棚知识迁移
这个板块,笔者主要进行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表现性任务评价。根据评分说明开展评价,并赋分。如下图:
图1 评分说明
第二环节:等级能力评价。笔者立足《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培养目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深入结合此项目化学习核心知识,设置了合作研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模型建构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思维及能力这6种能力的等级量表。举例如下表:
表1 小组合作中研讨能力图表等级量表
1.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良好?
A(从不) B(很少) C(偶尔) D(经常) E(总是)
2.其他学生发表时,是否倾听感受?
A(从不) B(很少) C(偶尔) D(经常) E(总是)
3.其他学生发表时,行为是否有破坏性?
A(总是) B(经常) C(偶尔) D(很少) E(从不)
4.讨论时,学生的言论与讨论的主题相关程度怎样?
A文不对题 B 有时偏题 C 始终紧跟主题
想法多种,不分主次。 想法明确,有主次。想法明确具体,有主次,有证据。
5.学生受欢迎程度如何?
A(从不) B(很少) C(偶尔) D(经常) E(总是)
注:A为最低等级,依次递增,E为最高等级。
第三环节:小组上台分享整个过程的感受。教师用以下问题引导:你们的设计图还可以怎样改进?你们觉得现在搭的棚怎么样?你现在知道了关于工程的哪些知识?你觉得后续这个棚怎么维护?你现在知道植物与棚之间的联系了么?交流收获不仅是成果的展示,享受成果的喜悦,激发探究的兴趣,更是一种反思,反思在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为接下来的不断改进做好充足理由的准备。
第四环节:总结延伸。师:如果给你一种植物,你会如何给它搭个支架或棚吗?提出今后的希望,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延伸。
回望实践,引领成长——实践尝试带来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引领——明方向,定思路
教学目标引导教学的方向,决定学生的获得。课程的教学目标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关系着教学的成效。教学要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特别关注实践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在项目化教学背景下的精品拓展性课堂的教学设计中要有科学、合理的学科知识目标,又要有明确的能力发展目标,还要有兴趣、思维、合作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二、活动流程的设计——知不易,行更难
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就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工程设计的流程走下去的结果。笔者通过此项目化教学,旨在让学生更好得理解科学知识和核心概念,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知”不容易,和学生一起“行”更难。
三、交流讨论的思辩——激发易,深入难
学生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想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这就是笔者的目的。笔者制定的小组合作研讨能力等级量表,是一次过程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思考和辩论,发散思维。但是,在课堂执教时,学生较少进行思辩争论和交流比较,影响了思维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引发学生对问题深刻的思考,激发学生渴望探索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兴趣,实践结果证明,项目中的真实问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在相同时间内,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活动中得到了提升。
四、 学习过程的指导——多元化,综合性
所谓的以多元促发展是指教师规划了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后,与其他学科教师开展深入的合作,激励学生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设计活动步骤,并且把评价贯穿始终,多元评价,进行学生自评,组内、组外互评,家长评,教师评,让学生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科学拓展性劳动课的项目化教学尝试,是学生亲历实践性的学习过程,强化好奇心、求知欲的意识,提升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内化,发展核心素养,是教学的不懈追求。但项目化教学的教学设计不仅少而且尚不成熟,我们也在不断地尝试、摸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