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巧用教具 五育合一
【作者】 陈万兵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移动重物》一课主要讲解本单元简单机械中的第一种机械:杠杆。我针对本课第2页中“利用平衡尺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的知识点组织学生制作“平衡尺”教具,巧妙借用身边现有的资源来落实“五育合一”的教学理念,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一、自制教具,手脑并用初识“平衡”
平衡尺这个教具对孩子理解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的杠杆三原理是非常有用的,通过制作教具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还可以让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理解平衡的原理,在无形中可以落实智育、劳动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
(一)搜集材料
在制作平衡尺之前,孩子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发挥自己聪明的才智,最终确定了去找一些废旧木板和木条来做平衡尺的支架和最上面的尺子,用七八个矿泉水瓶盖、白水泥、锡箔纸等用来制作平衡尺上悬挂的钩码。基本确定这些材料之后,我给孩子们分成了两个大组:一组负责搜集做支架和平衡尺的材料。二组负责搜集做钩码的材料。孩子们领受到搜集任务后,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满意的、需要用到的材料。
在确定平衡尺制作材料和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在观察后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选择,在选择中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培养了观察力、思考力、选择力、判断力、解决问题等能力。无形中使智育得到落实,劳动教育得到落实。
(二)制作支架
所有参与制作的同学材料收齐后先进行了清点,最终找到一块最合适的白色层板作为支架的底座,因为它的长宽高尺寸刚好合适。经过许多孩子的精挑细选、左思右想,确定了作为支架立柱的木条。在选用做最上端平衡尺的木条时,有个孩子居然找到一块废旧的木质米尺,上面有现成的刻度刚好可以利用,刻度面是英寸,总长度刚好15英寸,中间一英寸刚好可以作为左右刻度的0刻度,往左7英寸,往右7英寸,是平衡尺的最佳材料。选好这三个关键材料,孩子们又开动脑筋亲自动手把立柱用铁钉钉在底座上,找到工具把立柱顶端和平衡尺中间0刻度处钻了一个合适的孔,用螺栓连接起来。
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支架底座、立柱的长宽高都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只有尺寸合适、相互匹配的材料做出来的平衡尺才美观和协调,在用螺栓连接立柱顶端和平衡尺中间部分的过程中,孩子们仔细测量了钻孔位置、钻孔大小,如果位置和孔的大小不准确,很可能导致平衡尺使用过程不平衡。在这个支架的制作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数学学科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仔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体现了科学与数学学科的融合。再次在潜移默化中落实智育、美育、劳动教育。
(三)制作钩码
在钩码制作过程中,有的同学想直接用瓶盖做钩码,但是立刻遭到另外一些同学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是仅仅用瓶盖重量太轻,实验效果不明显。最后还是确定在瓶盖内填充白水泥,为了美观,再用锡箔纸张贴在白水泥一面,白水泥未干之前穿过瓶盖插入铁丝做好便于悬挂的铁丝钩。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取舍材料、如何进行通力合作和考虑作品的美观等方面去进行教具制作,培养和提高了孩子们对美的认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装饰教具,研究美化“平衡”方案
平衡尺基本结构已完成我引导他们进行激烈的讨论:如何让“平衡尺”变得美丽大方。同学们最后达成了以下共识:首先,包装支架立柱,在立柱正面粘贴使用“注意事项”,说明使用要点。背面粘贴平衡尺平衡秘诀:“左边钩码个数×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格子数”。其次,美化平衡尺刻度,在刻度线上从中间往左依次粘贴0-7的刻度数,从中间往右依次粘贴0-7的刻度数。并在平衡尺左右两边各套一根细线以便悬挂钩码。最后,在平衡尺底座正面粘贴教具制作基本信息,如指导老师,制作人:五九班全体同学。给全体同学一种成就感。
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品尝到了教具制作的乐趣、劳动的艰辛,还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动手动脑的智力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智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借助教具,探究“平衡”三个原理
接下来利用平衡尺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利用平衡尺巧妙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整个实验过程我设计了这三种情况:
1.支点左侧距离支点2格处挂2个钩码,支点右侧距离支点2格处挂多少个钩码平衡尺才会平衡?(实验结果:2个钩码)
2.支点左侧距离支点3格处挂2个钩码,支点右侧距离支点2格处挂多少个钩码平衡尺才会平衡?(实验结果:3个钩码)
3.支点左侧距离支点2格处挂3个钩码,支点右侧距离支点6格处挂多少个钩码平衡尺才会平衡?(实验结果:1个钩码)
学生每完成以上一种情况前,都要先预测究竟悬挂多少个钩码,再进行实际的操作,操作过程可以让一个学生悬挂钩码,其他一二个同学进行协助。每种情况都让平衡尺保持平衡后才写出实验结论。最后经过同学们反复实验、记录、分析、总结,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平衡尺要保持平衡,必须遵循一个原理,即平衡尺左边的钩码个数乘以到支点的格子数的积和平衡尺右边的钩码个数乘以到支点的格子数的积完全相等。也就是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三个秘密。
通过师生共同利用身边资源制作直观形象的平衡尺,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协同参与、体验和思考,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轻松获得科学结论,同学们理解平衡尺及杠杆的原理变得浅显和容易,整个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使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了发展和锻炼,从而达到了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合一”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一、自制教具,手脑并用初识“平衡”
平衡尺这个教具对孩子理解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的杠杆三原理是非常有用的,通过制作教具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还可以让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理解平衡的原理,在无形中可以落实智育、劳动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
(一)搜集材料
在制作平衡尺之前,孩子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发挥自己聪明的才智,最终确定了去找一些废旧木板和木条来做平衡尺的支架和最上面的尺子,用七八个矿泉水瓶盖、白水泥、锡箔纸等用来制作平衡尺上悬挂的钩码。基本确定这些材料之后,我给孩子们分成了两个大组:一组负责搜集做支架和平衡尺的材料。二组负责搜集做钩码的材料。孩子们领受到搜集任务后,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满意的、需要用到的材料。
在确定平衡尺制作材料和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在观察后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选择,在选择中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培养了观察力、思考力、选择力、判断力、解决问题等能力。无形中使智育得到落实,劳动教育得到落实。
(二)制作支架
所有参与制作的同学材料收齐后先进行了清点,最终找到一块最合适的白色层板作为支架的底座,因为它的长宽高尺寸刚好合适。经过许多孩子的精挑细选、左思右想,确定了作为支架立柱的木条。在选用做最上端平衡尺的木条时,有个孩子居然找到一块废旧的木质米尺,上面有现成的刻度刚好可以利用,刻度面是英寸,总长度刚好15英寸,中间一英寸刚好可以作为左右刻度的0刻度,往左7英寸,往右7英寸,是平衡尺的最佳材料。选好这三个关键材料,孩子们又开动脑筋亲自动手把立柱用铁钉钉在底座上,找到工具把立柱顶端和平衡尺中间0刻度处钻了一个合适的孔,用螺栓连接起来。
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支架底座、立柱的长宽高都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只有尺寸合适、相互匹配的材料做出来的平衡尺才美观和协调,在用螺栓连接立柱顶端和平衡尺中间部分的过程中,孩子们仔细测量了钻孔位置、钻孔大小,如果位置和孔的大小不准确,很可能导致平衡尺使用过程不平衡。在这个支架的制作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数学学科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仔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体现了科学与数学学科的融合。再次在潜移默化中落实智育、美育、劳动教育。
(三)制作钩码
在钩码制作过程中,有的同学想直接用瓶盖做钩码,但是立刻遭到另外一些同学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是仅仅用瓶盖重量太轻,实验效果不明显。最后还是确定在瓶盖内填充白水泥,为了美观,再用锡箔纸张贴在白水泥一面,白水泥未干之前穿过瓶盖插入铁丝做好便于悬挂的铁丝钩。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取舍材料、如何进行通力合作和考虑作品的美观等方面去进行教具制作,培养和提高了孩子们对美的认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装饰教具,研究美化“平衡”方案
平衡尺基本结构已完成我引导他们进行激烈的讨论:如何让“平衡尺”变得美丽大方。同学们最后达成了以下共识:首先,包装支架立柱,在立柱正面粘贴使用“注意事项”,说明使用要点。背面粘贴平衡尺平衡秘诀:“左边钩码个数×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格子数”。其次,美化平衡尺刻度,在刻度线上从中间往左依次粘贴0-7的刻度数,从中间往右依次粘贴0-7的刻度数。并在平衡尺左右两边各套一根细线以便悬挂钩码。最后,在平衡尺底座正面粘贴教具制作基本信息,如指导老师,制作人:五九班全体同学。给全体同学一种成就感。
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品尝到了教具制作的乐趣、劳动的艰辛,还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动手动脑的智力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智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借助教具,探究“平衡”三个原理
接下来利用平衡尺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利用平衡尺巧妙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整个实验过程我设计了这三种情况:
1.支点左侧距离支点2格处挂2个钩码,支点右侧距离支点2格处挂多少个钩码平衡尺才会平衡?(实验结果:2个钩码)
2.支点左侧距离支点3格处挂2个钩码,支点右侧距离支点2格处挂多少个钩码平衡尺才会平衡?(实验结果:3个钩码)
3.支点左侧距离支点2格处挂3个钩码,支点右侧距离支点6格处挂多少个钩码平衡尺才会平衡?(实验结果:1个钩码)
学生每完成以上一种情况前,都要先预测究竟悬挂多少个钩码,再进行实际的操作,操作过程可以让一个学生悬挂钩码,其他一二个同学进行协助。每种情况都让平衡尺保持平衡后才写出实验结论。最后经过同学们反复实验、记录、分析、总结,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平衡尺要保持平衡,必须遵循一个原理,即平衡尺左边的钩码个数乘以到支点的格子数的积和平衡尺右边的钩码个数乘以到支点的格子数的积完全相等。也就是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三个秘密。
通过师生共同利用身边资源制作直观形象的平衡尺,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协同参与、体验和思考,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轻松获得科学结论,同学们理解平衡尺及杠杆的原理变得浅显和容易,整个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使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了发展和锻炼,从而达到了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合一”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