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李雪琴

【机构】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振兴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亚里士多得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促进思维的一把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思想和方法,就没有想学习新知的动力,更没有了创新的源泉。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我们课题组做出了很多努力并收获了一些心得与方法。
  一、“课前”预习,引领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而“图形与几何”这方面的内容在孩子平时的生活中体现突出。比如:长度、方向与位置、图形面积与物体体积等知识,这些知识不但与孩子的生活习习相关,而且也容易产生兴趣。所以,在课前要求孩子进行预习与调查时,可以采用“问卷或表格”的方式,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让孩子将相关的学习内容与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互相联系,产生一些与数学知识和生活需求相关的想法和问题,并把这些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如:这支铅笔有多长?我家的桌面有多大?我做这个铁环要多长的铁丝?通过“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中”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知识、产生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学习知识的主要环节,所以,教师要做好以问促思,以思促学的引路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1、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也是产生好奇心的源泉。在问题情境中,引起学生对老师给予的“现象、事件或课题”进行观察与思考,结合学生在对学习内容的预习时提出的一些“质疑”,让学生从中去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或关键性”的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可利用情境图,让生观察生活中的情境,学生会提出“粉刷墙壁需要多少涂料?”、“游泳池有多大?”、“做这些彩旗需要多少布料?”这些需要面积知识解决的问题,从而对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产生学习的欲望。又比如:在教学《长度的测量》时,可利用课题,以“对于今天所学同容你有什么疑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根据老师问题的指引题出与本课时知识相关的问题。学生会提出“长度是什么?”、“用什么工具测量?”、“如何测量”等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将指引学生学习新知的方向。为课堂学习注入动力。
  2、以动促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图形与几何”学习活动中,动手实践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老师要“用心”组织。不管是“个体”或“小组”的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参加。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画一画、算一算”等方式的体验,从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对不懂的方面提出质疑,并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质疑、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让“问题”贯穿学生的学习活动。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在出示测量工具后,学生会提出:“怎样用量角器量角呢?”“量角器上为什么会有两圈读数呢?”、这些问题会让孩子更主动地去认识量角器,学习量角的方法。在一堂课中“知识重难点”的部分多引导学生“问一问、想一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3、和谐的环境,激励学生敢于提问。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有问题不敢问,或是有依赖性,等待同学或老师提出问题,这样被动的参与学习对学生的主动性是一种伤害,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人际关系和交流环境,激励学生有问就问、而且是敢于问的学习心态,才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当孩子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这样表扬,如:“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提出了这个知识的关键性问题,实在了不起!”;“你和当时研究这个问题的数学家想到了一起,有当数学家的潜力哟!”?……。当孩子提不出关键问题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你是不是想问……”;你可以通过比较之后问他们有什么相同点或有什么不同点;你也可以对它的性质以及特征提问等。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要清楚、要有条理,怎样把生活语言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使问题不但更准确,而且能与数学相关,这对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很有帮助。只要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便能创造更多地和谐环境,保留孩子地提问习惯。
  三、强化“课后”评价,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学习评价,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评价,对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十分重要。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学生把学习内容与生活相联系,提出的“数学问题”有没有效?是不是与学习内容相关?能不能体现这节课的重点或是难点?通过学习还有没有“质疑”的问题?在课后,引导学生对“发现和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与评价,促进学生理解提一个怎样“数学问题”才是“有效”的,怎么表达才是清楚的,怎样的问题才是与学习内容紧密相联的,哪些问题能有助于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通过评价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的,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更应该为之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