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领域中 “设计与制作”模式实施的校本化研究
【作者】 苏琼芳
【机构】 新疆和田市第五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本文是对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领域中“设计与制作”模式实施的校本化进行研究的总结,从研究背景、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重点阐述研究成果“设计与制作”模式实施的环节、有效策略和校本化途径。
【关键词】 七年级数学;设计与制作;实施;校本化研究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在七年级综合实践领域中“设计与制作”模式的实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一、 研究背景
在过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与制作活动往往被忽视,但随着新的课程改革,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所以设计与制作活动被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起来。通过学生设计与制作的亲历亲受,会更加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优化思维品质。
二、研究目的
对七年级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设计与制作”的实施进行研究,形成“设计与制作”的实施案例,提炼出“设计与制作”模式的实施环节、有效策略和校本化途径,为教师开展“设计与制作”教学提供可供借鉴的案例,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研究意义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设计、制作等“活动”获得“操作”体验,感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在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愉悦。
四、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一) 设计与制作活动有效实施的步骤
1、情景设置,引发兴趣。
创设情景,引发设计与制作兴趣。
在制作无盖的长方形纸盒时,
情节设置:国外几位考古学家为了解开1980年科学家彭佳木在新疆罗布泊的消失之谜,结果在罗布泊迷路了,没有任何容器,需要自己制作,他们身上仅有一块正方形铁皮,可以制作一个长方形的铁盒子烧水,怎样剪裁才能使做成的容器盛水呢?
问题转化:我们现在用纸板来代替铁板模拟制作的过程
通过故事情节的创设和问题转化,激发学生设计和制作热情。
2 、观察模型,构思设计。
由于七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差,经验还不够丰富。基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借助大量实例,让学生观察模型的构成:颜色、形状、结 构、大小、材料、功能等;
让学生观察模型的制作过程,可采取的方法有:
一是视频导入,借助录制的视频,向学生介绍模型的构成和制作过程。二是教师现场制作模型,让学生观察模型制作过程,体会动手的乐趣。
学生完成对模型的观察后,对制作模型进行整体的构思与设计。对设计与制作的模型,从“颜色、形状、材料、结构和规格” 等核心元素等方面进行讨论和选择。构思“制作草图”,指导学生绘画设计草图,是一种技能的训练,可以在本次制作活动中渗透指导,也可以在活动前设立一次专门的方法指导讲座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
3、选择材料,点拨制作。
制作是把设计创意付之于实施的过程。教师要适量、 适度、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在学生制作前,引导各小组进行人员分工,包括谁负责基本材料的剪裁,谁负责部件合成等,以保证学生参与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制作指导有扶有放,既重视学生的自主制作,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制作困难,适时点拨,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允许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并鼓励学生在出现制作失误后懂得反思和调整。
4、作品展示,交流总结
设计制作类活动具有创造性和展示性,设置作品展示环节,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传达自己的设计构思,让学生自主交流,讨论作品,反思和改进作品存在的不足。
(二)设计与制作活动实施的有效策略
1、引发学生制作与设计的兴趣
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变得活泼、轻松了。教学“制作无盖的长方形纸盒”这一节时,用神秘的故事来引出制作无盖长方形纸盒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起学习的热情,产生设计制作的愿望。
2、引导学生制定、优化实际操作方案
引导学生制定、优化实际操作方案,有利于设计与制作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在设计制作五角星时,设计方案如下(1)认识五角星,并总结出五角星的特点,
(2) 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画五角星,由组长为大家展示画法,并说出画法的依据。
(3) 然后再尝试用最少的刀数剪下五角形。最后可以比一比,哪一组用的刀数最少?
(4) 最后小组合作,共同制作一面五星红旗。
3、提前布置学生准备有关设计与制作的工具
要想设计与制作过程能够顺利的进行,那么提前准备好有关的工具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点.像在制作五角星这一节就需要同学们提前准备好硬纸板,剪刀,铅笔,尺子等,这样就不会在课堂上手忙脚乱,?也可以让设计与制作实践互动开展的更加高效。
4、搭建作品交流展示平台
通过给学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合作中成长,在交流中提升,在展示中分享,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活力。
(三) “设计与制作”活动实施的校本化途径
1、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研究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用纸片设计制作等腰三角形并折叠。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丰富了对 等腰三角形的认识,明确了折叠时重合的部分关于折痕成轴对称,发现了线段与线段、角与角之间的相等关系,还发现了折叠问题的实质就是轴对称性质的应用,突出了教学重点,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和直观, 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数学活动经验。
2、与数学社团活动的整合
设计与制作体现了操作性的学习特征,在数学社团活动中,开展设计与制作活动,有助于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领域“设计与制作”是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将思考化为实践,将想象变为现实。对学生搜集和运用信息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梁思伟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制作”方法指导》 《师道》2020,(11)
[2]《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本论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0以校为本小课题《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实施的校本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号:2010025
【关键词】 七年级数学;设计与制作;实施;校本化研究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在七年级综合实践领域中“设计与制作”模式的实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一、 研究背景
在过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与制作活动往往被忽视,但随着新的课程改革,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所以设计与制作活动被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起来。通过学生设计与制作的亲历亲受,会更加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优化思维品质。
二、研究目的
对七年级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设计与制作”的实施进行研究,形成“设计与制作”的实施案例,提炼出“设计与制作”模式的实施环节、有效策略和校本化途径,为教师开展“设计与制作”教学提供可供借鉴的案例,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研究意义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设计、制作等“活动”获得“操作”体验,感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在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愉悦。
四、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一) 设计与制作活动有效实施的步骤
1、情景设置,引发兴趣。
创设情景,引发设计与制作兴趣。
在制作无盖的长方形纸盒时,
情节设置:国外几位考古学家为了解开1980年科学家彭佳木在新疆罗布泊的消失之谜,结果在罗布泊迷路了,没有任何容器,需要自己制作,他们身上仅有一块正方形铁皮,可以制作一个长方形的铁盒子烧水,怎样剪裁才能使做成的容器盛水呢?
问题转化:我们现在用纸板来代替铁板模拟制作的过程
通过故事情节的创设和问题转化,激发学生设计和制作热情。
2 、观察模型,构思设计。
由于七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差,经验还不够丰富。基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借助大量实例,让学生观察模型的构成:颜色、形状、结 构、大小、材料、功能等;
让学生观察模型的制作过程,可采取的方法有:
一是视频导入,借助录制的视频,向学生介绍模型的构成和制作过程。二是教师现场制作模型,让学生观察模型制作过程,体会动手的乐趣。
学生完成对模型的观察后,对制作模型进行整体的构思与设计。对设计与制作的模型,从“颜色、形状、材料、结构和规格” 等核心元素等方面进行讨论和选择。构思“制作草图”,指导学生绘画设计草图,是一种技能的训练,可以在本次制作活动中渗透指导,也可以在活动前设立一次专门的方法指导讲座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
3、选择材料,点拨制作。
制作是把设计创意付之于实施的过程。教师要适量、 适度、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在学生制作前,引导各小组进行人员分工,包括谁负责基本材料的剪裁,谁负责部件合成等,以保证学生参与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制作指导有扶有放,既重视学生的自主制作,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制作困难,适时点拨,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允许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并鼓励学生在出现制作失误后懂得反思和调整。
4、作品展示,交流总结
设计制作类活动具有创造性和展示性,设置作品展示环节,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传达自己的设计构思,让学生自主交流,讨论作品,反思和改进作品存在的不足。
(二)设计与制作活动实施的有效策略
1、引发学生制作与设计的兴趣
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变得活泼、轻松了。教学“制作无盖的长方形纸盒”这一节时,用神秘的故事来引出制作无盖长方形纸盒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起学习的热情,产生设计制作的愿望。
2、引导学生制定、优化实际操作方案
引导学生制定、优化实际操作方案,有利于设计与制作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在设计制作五角星时,设计方案如下(1)认识五角星,并总结出五角星的特点,
(2) 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画五角星,由组长为大家展示画法,并说出画法的依据。
(3) 然后再尝试用最少的刀数剪下五角形。最后可以比一比,哪一组用的刀数最少?
(4) 最后小组合作,共同制作一面五星红旗。
3、提前布置学生准备有关设计与制作的工具
要想设计与制作过程能够顺利的进行,那么提前准备好有关的工具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点.像在制作五角星这一节就需要同学们提前准备好硬纸板,剪刀,铅笔,尺子等,这样就不会在课堂上手忙脚乱,?也可以让设计与制作实践互动开展的更加高效。
4、搭建作品交流展示平台
通过给学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合作中成长,在交流中提升,在展示中分享,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活力。
(三) “设计与制作”活动实施的校本化途径
1、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研究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用纸片设计制作等腰三角形并折叠。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丰富了对 等腰三角形的认识,明确了折叠时重合的部分关于折痕成轴对称,发现了线段与线段、角与角之间的相等关系,还发现了折叠问题的实质就是轴对称性质的应用,突出了教学重点,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和直观, 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数学活动经验。
2、与数学社团活动的整合
设计与制作体现了操作性的学习特征,在数学社团活动中,开展设计与制作活动,有助于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领域“设计与制作”是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将思考化为实践,将想象变为现实。对学生搜集和运用信息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梁思伟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制作”方法指导》 《师道》2020,(11)
[2]《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本论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0以校为本小课题《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实施的校本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号:201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