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议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王佳庆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其中,最常见的课堂互动形式要数讨论法了,而小组讨论在优质课中几乎是每课必有的。小组讨论法究竟魅力何在?价值几何?我就近年来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小组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个性化的答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初涉课改的我坚定了使用小组讨论方法的信心。而学生们高涨的参与热情、课堂上精彩的智慧碰撞,使我更加醉心于小组讨论。然而,几个月后,连续发生的几次尴尬让我陷入了迷惘。
尴尬一: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在活动课《探究彩陶之谜》的教学中,我共设计了四个探究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为什么尖底瓶会出现在半坡时期?”在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发言的热情高涨,并且相互间展开了辩驳。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原来预设的四个问题只探究了一个。
尴尬二:同学不愿参与讨论
在《秦帝国的兴亡》一课中,我设计了“陈胜吴广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的小组讨论题,问题提出后,我意外地没有看到预期的热烈讨论的场面,许多同学在讨论时也是心不在焉,甚至讲起了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我的心中顿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挫败感。
尴尬三:出现了“论坛霸主”
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中,我设计了“假如你是从北方迁入南方的建康城,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你会看见什么样的景象?”在巡查小组讨论的时候,我留心到个别同学在小组中一直在发言,占据了整个讨论时间,其他同学根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全班交流观点时,这几位同学频繁举手,口若悬河,相互补充、辩论,俨然成为了历史课堂中的“论坛霸主”,而其他同学则成为了“观众”。
连续的失败,让我不得不对近期的课堂情况进行反思。其实在此之前,小组讨论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如讨论时部分同学容易钻牛角尖、发表意见时总爱走题;讨论时的音量越来越低;主动举手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少……由于这些点滴的变化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最终产生了上述三幕令我震撼的场景。在迷惘中,放眼四周,发现课改后的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已成为新的宠儿,备受青睐。但同时,让我感到困惑的一系列问题也在各类公开课中频频出现。难道小组讨论法仅仅几个月就该“寿终正寝”?师生互动只能回到传统的单一“问答式”?小组讨论究竟该何去何从?
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的理论,再度审视小组讨论,更多地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1.课堂教学节奏不易控制,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小组讨论中,首先是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围绕中心议题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并互相倾听、共同探究。然后,各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如发言人数、时间、质量等。另一方面,交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课堂预设以外的新问题,并由此引发出新的讨论。因此,小组讨论中,课堂教学节奏不易把握,比较耗费教学时间,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也凸现出来。
2.学生的发言机会不易保持平衡
小组讨论中,每位成员都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合作交流、共享提升的目的。由于按座位划分小组相比较更省时、易操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多用此种随机性分组。这样的学习小组是一个个成员相对固定的小群体,各成员在性格、学业、班内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影响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被他人倾听和倾听他人等方面的表现,最终在小组成员中出现强势和弱势之分。当个别强势成员控制了讨论时,其他成员的发言机会必会减少,个别弱势成员失去了发言的机会,并将逐渐失去参与讨论、倾听他人的兴趣。因此,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发言机会不易保持平衡,个别与全体的矛盾也随之显现出来。
3.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小组讨论中,学生不仅要充分参与讨论而且要学会耐心倾听他人。全过程都需要学生个体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同学的兴奋点,往往容易被吸引到发言中偶然提到的与议题无关的讨论中去。因此,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会专心倾听他人、讨论容易走题,随意与有序的矛盾也随之产生。
小组讨论的局限性决定了简单、浮于表层的形式模仿必然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小组讨论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具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于是我决定改进小组讨论。因此,我对自己提出了优化小组讨论的要求,并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
1.理性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
我经常在以下两个条件下采用小组讨论法:一是在解决重点、难点时使用;二是当其它教学形式的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时使用。
2.科学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
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符合开放性、激励性、层次性、探究性的特点。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作出多种解释和回答的可能性、发散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激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向纵深发展。层次性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过去的经验或知识上,充分结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探究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
3.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
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是指教师可根据学情的需要灵活选择分组方式和组内角色分工。分组形式可以多样化,教师既可按照座位随机分组,也可按不同观点来分组,还可让同学自由组合等。组内角色分工,指组内每位成员分别承担记录、概括、汇报、主持等任务角色。讨论时可将有序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在有序发言阶段,每位成员都必须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且在自己发言前,先用简短的语句对前一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有序发言结束后,进入自由发言阶段,成员可自主发言。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有利于平衡学生发言机会和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耐心倾听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讨论顺利进行。
经过改造后的小组讨论,在课堂中逐渐恢复了活力,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热情慢慢地回来了,历史课堂又充满了精彩对话和智慧生成。
小组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个性化的答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初涉课改的我坚定了使用小组讨论方法的信心。而学生们高涨的参与热情、课堂上精彩的智慧碰撞,使我更加醉心于小组讨论。然而,几个月后,连续发生的几次尴尬让我陷入了迷惘。
尴尬一: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在活动课《探究彩陶之谜》的教学中,我共设计了四个探究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为什么尖底瓶会出现在半坡时期?”在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发言的热情高涨,并且相互间展开了辩驳。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原来预设的四个问题只探究了一个。
尴尬二:同学不愿参与讨论
在《秦帝国的兴亡》一课中,我设计了“陈胜吴广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的小组讨论题,问题提出后,我意外地没有看到预期的热烈讨论的场面,许多同学在讨论时也是心不在焉,甚至讲起了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我的心中顿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挫败感。
尴尬三:出现了“论坛霸主”
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中,我设计了“假如你是从北方迁入南方的建康城,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你会看见什么样的景象?”在巡查小组讨论的时候,我留心到个别同学在小组中一直在发言,占据了整个讨论时间,其他同学根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全班交流观点时,这几位同学频繁举手,口若悬河,相互补充、辩论,俨然成为了历史课堂中的“论坛霸主”,而其他同学则成为了“观众”。
连续的失败,让我不得不对近期的课堂情况进行反思。其实在此之前,小组讨论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如讨论时部分同学容易钻牛角尖、发表意见时总爱走题;讨论时的音量越来越低;主动举手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少……由于这些点滴的变化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最终产生了上述三幕令我震撼的场景。在迷惘中,放眼四周,发现课改后的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已成为新的宠儿,备受青睐。但同时,让我感到困惑的一系列问题也在各类公开课中频频出现。难道小组讨论法仅仅几个月就该“寿终正寝”?师生互动只能回到传统的单一“问答式”?小组讨论究竟该何去何从?
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的理论,再度审视小组讨论,更多地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1.课堂教学节奏不易控制,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小组讨论中,首先是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围绕中心议题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并互相倾听、共同探究。然后,各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如发言人数、时间、质量等。另一方面,交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课堂预设以外的新问题,并由此引发出新的讨论。因此,小组讨论中,课堂教学节奏不易把握,比较耗费教学时间,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也凸现出来。
2.学生的发言机会不易保持平衡
小组讨论中,每位成员都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合作交流、共享提升的目的。由于按座位划分小组相比较更省时、易操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多用此种随机性分组。这样的学习小组是一个个成员相对固定的小群体,各成员在性格、学业、班内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影响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被他人倾听和倾听他人等方面的表现,最终在小组成员中出现强势和弱势之分。当个别强势成员控制了讨论时,其他成员的发言机会必会减少,个别弱势成员失去了发言的机会,并将逐渐失去参与讨论、倾听他人的兴趣。因此,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发言机会不易保持平衡,个别与全体的矛盾也随之显现出来。
3.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小组讨论中,学生不仅要充分参与讨论而且要学会耐心倾听他人。全过程都需要学生个体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同学的兴奋点,往往容易被吸引到发言中偶然提到的与议题无关的讨论中去。因此,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会专心倾听他人、讨论容易走题,随意与有序的矛盾也随之产生。
小组讨论的局限性决定了简单、浮于表层的形式模仿必然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小组讨论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具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于是我决定改进小组讨论。因此,我对自己提出了优化小组讨论的要求,并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
1.理性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
我经常在以下两个条件下采用小组讨论法:一是在解决重点、难点时使用;二是当其它教学形式的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时使用。
2.科学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
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符合开放性、激励性、层次性、探究性的特点。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作出多种解释和回答的可能性、发散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激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向纵深发展。层次性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过去的经验或知识上,充分结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探究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
3.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
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是指教师可根据学情的需要灵活选择分组方式和组内角色分工。分组形式可以多样化,教师既可按照座位随机分组,也可按不同观点来分组,还可让同学自由组合等。组内角色分工,指组内每位成员分别承担记录、概括、汇报、主持等任务角色。讨论时可将有序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在有序发言阶段,每位成员都必须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且在自己发言前,先用简短的语句对前一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有序发言结束后,进入自由发言阶段,成员可自主发言。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有利于平衡学生发言机会和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耐心倾听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讨论顺利进行。
经过改造后的小组讨论,在课堂中逐渐恢复了活力,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热情慢慢地回来了,历史课堂又充满了精彩对话和智慧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