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策略
【作者】 陈发莲
【机构】 贵州省仁怀市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能改变学生的认知,能让新知识进入学生的领域,让学生的成长充满活力。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间接地走向社会、贴近生活、走进自然、探究奥秘的自主学习,从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突破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加速器”。那么如何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 突出学生主体性
创新教育离不开个性教育,阅读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在传统的课外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放任自流式教学,即教师课堂布置阅读内容,学生课外随意阅读,由于缺乏教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所以学生达不到令人满意的阅读效果。还有些教师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代读,以讲代思,即教师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猜测,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其结果是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天赋被扼杀。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用学生自身的理解去研读作品,并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
二、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和辅导者,所起的作用是利用情景、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激发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安排读书交流活动课,开展读书交流会。班主任开好一堂“读书的感觉真好”主题班会。教师与学生都以参与者的姿态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通过活动,读书的篇目可以交流,读书的喜悦可以分享,读书的方法可以借鉴,而且,读书交流课集听说读写于一体,是一种极好的“综合性学习”,达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的目标。
新课标总目标中提到“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有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广泛而快速的阅读,最大限度地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毫无疑问,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开阔思路、博采众家之长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精读。浏览与精读并不是对立的。浏览的目的是为了选择和捕捉信息,而要运用选择和捕捉到的信息,就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精读。优美的写景类文章要用精读的方法。而对于小说就可用浏览的方式阅读。
1、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的阅读方法,古人说“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培养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四、把握阅读方向
课外阅读是学生们求知、启智的重要平台。当前,不少中高中生阅读追求猎奇,沉醉于小说和漫画的故事情节里,课外阅读更是以娱乐、消遣类和休闲类读物为主。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确立合理的课外阅读取向,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不能让“轻阅读”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更不能滥读一些腐蚀学生思想的低级趣味的劣质书。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坏书也会引人误入歧途。可见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可现实生活中学生并没有那么多好书,也不明确哪些书适合自己。
利用读报课、班会课推介优秀书报、期刊、读书网站。如《语文报》、《中学生阅读报》、《读者》、《青年博览》、《杂文选刊》、《小小说选刊》、《散文》等。在取得图书室的支持后,开放次数由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周二次,特别增加双休日的开放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特别是阅读需求强的学生,图书老师为他们开通“绿色通道”,允许他们随时都可去图书馆借书。并有目的地去寻找书籍。根据现有图书室资料中整理出适合本学段看的书。学生可根据这些书目有的放矢地去图书室借书读。
总之,在课外阅读的诸多方面,我们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合作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探究阅读,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转化,提高阅读水平,促进自我发展。
一、 突出学生主体性
创新教育离不开个性教育,阅读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在传统的课外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放任自流式教学,即教师课堂布置阅读内容,学生课外随意阅读,由于缺乏教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所以学生达不到令人满意的阅读效果。还有些教师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代读,以讲代思,即教师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猜测,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其结果是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天赋被扼杀。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用学生自身的理解去研读作品,并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
二、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和辅导者,所起的作用是利用情景、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激发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安排读书交流活动课,开展读书交流会。班主任开好一堂“读书的感觉真好”主题班会。教师与学生都以参与者的姿态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通过活动,读书的篇目可以交流,读书的喜悦可以分享,读书的方法可以借鉴,而且,读书交流课集听说读写于一体,是一种极好的“综合性学习”,达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的目标。
新课标总目标中提到“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有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广泛而快速的阅读,最大限度地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毫无疑问,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开阔思路、博采众家之长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精读。浏览与精读并不是对立的。浏览的目的是为了选择和捕捉信息,而要运用选择和捕捉到的信息,就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精读。优美的写景类文章要用精读的方法。而对于小说就可用浏览的方式阅读。
1、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的阅读方法,古人说“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培养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四、把握阅读方向
课外阅读是学生们求知、启智的重要平台。当前,不少中高中生阅读追求猎奇,沉醉于小说和漫画的故事情节里,课外阅读更是以娱乐、消遣类和休闲类读物为主。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确立合理的课外阅读取向,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不能让“轻阅读”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更不能滥读一些腐蚀学生思想的低级趣味的劣质书。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坏书也会引人误入歧途。可见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可现实生活中学生并没有那么多好书,也不明确哪些书适合自己。
利用读报课、班会课推介优秀书报、期刊、读书网站。如《语文报》、《中学生阅读报》、《读者》、《青年博览》、《杂文选刊》、《小小说选刊》、《散文》等。在取得图书室的支持后,开放次数由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周二次,特别增加双休日的开放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特别是阅读需求强的学生,图书老师为他们开通“绿色通道”,允许他们随时都可去图书馆借书。并有目的地去寻找书籍。根据现有图书室资料中整理出适合本学段看的书。学生可根据这些书目有的放矢地去图书室借书读。
总之,在课外阅读的诸多方面,我们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合作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探究阅读,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转化,提高阅读水平,促进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