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黄 昱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五星小学南门坝分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简单的知识测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课程改革的理念不相适应,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表现性评价不仅可以测评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而且可以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念、情感、学习态度以及运用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促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总之,表现性评价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符合教育改革理念、科学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弥补传统评价不足的新的评价方法。
  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受到测量界与教育界的大量关注。对于表现性评价的内涵,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斯蒂金斯认为,表现性评价是指测量学习者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或应用之前所学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应用模拟的评价任务或切实的生活来引起最初的反应,然后由水平更高的评定者依据一定的评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表现性评价开始由理论形式走进教师的教学实践。
  二、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学界普遍认为,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理论,后来科尔伯格、维果斯基等人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建构主义理论具有以下几种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
  知识是一种假设、解释,并不能对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做出精准的概括;在具体问题中,知识并不能直接运用,需要依据具体的情境进行再加工。
  (二)学生观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
  (三)是学习观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主动构建者。建构主义理论这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建构,强调以学生能力为中心,运用知识在真实而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等特点,正是表现性评价的实质。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优势
  首先,弥补传统性评价的不足,兼顾结果与过程。表现性评价不仅能检测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础技能、数学思维与理解能力,还能对学生运用先前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与同伴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估,对学生的考查更全面。其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表现性评价多采取活动的形式,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又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有助于整合因传统评价造成的知识能力的分裂。传统评价往往是各个学科独立考查,不利于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应用步骤
  虽然依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教学内容,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模式是不一样的,但一般来讲,小学数学教学的表现性评价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评价目标
  目标既是评价要达到的最终结果,也是评价的依据。因此,目标的制订要明确。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目标的设计首先要以课程标准为基准,遵循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评价要求。然后,要明白评价学生的哪些知识技能和能力态度,做到表现性目标要与任务高度相关。最后,精准地将评价目标描述出来。
  2、设计评价任务
  表现性任务是表现性评价实施的载体。因此,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是表现性评价的核心部分,设计一个合理的表现性任务是做好表现性评价的前提。教师应依据评价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发展水平、空间及时间等设置不同的评价类型。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数学本身的特点,数学表现性任务大多是采用实践活动呈现。设计任务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情境要真实,任务情境和难度要适当,解决问题的形式要开放,任务的指导语要清晰地阐明。
  3.制订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其不仅是等级和数字的呈现,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帮助学生进行调整和改善。合适的评价标准体系要有针对性,常用的评分方式有整体式和分项式两种。其中,著名的整体式评分量表为加利福尼亚数学评分规则,它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从高水平到低水平依次分为六种,这可以帮助教师迅速地获得整体成绩或总体水平的评定。分项式评分规则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伊利诺伊数学评分规则,它从数学知识、策略指数、解释三个方面将学生的表现分成了四个等级,可以帮助教师细致地了解学生每个方面的表现。
  3、具体实施
  教师和学生对评价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是表现性评价的具体实施阶段。收集评价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和访谈。教师在实施评价活动时,要严格按照评价要求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为增强评价活动的信度与效度,在必要时,可由多名评价者共同参与评价活动。
  4、评价结果的处理
  表现性评价实施的最后一个步骤是评价结果的处理,包括呈现、反馈和反思总结三个方面。相比传统评价,学生最后的分数与等级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在哪些方面是相较薄弱的,从而进行反思与改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表现性评价结果获得大量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抓手;清晰了解每个学生的不足,因材施教;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活动设计的不足,从而积极改进。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评价体系。表现性评价作为课程评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表现性任务情境的创设能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活跃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与同伴交流能力等。但是,表现性评价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学习状态,不断更新自己的评价理念,更好地促使表现性评价从理论走向实践。同时,教师要意识到不能单一地运用表现性评价一种方法,要将其与测验评价法等结合起来,更全面而科学地评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