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中数学美育的学科特征及实现策略

【作者】 覃婷婷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的、真实的美,它蕴藏于数学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思想方法、结构模型等简单、严谨的自由形式之中。对此,数学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不断渗透、揭示数学之美,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发展。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数学美育的基本内涵,从高中数学美育的学科特征、内在要求、实现策略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 高中数学美育的学科特征
  (一)数学符号美
  数学符号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历程,由具有象征性的原始符号逐渐演变而来,这个过程始终蕴含着和谐与自然之美。以数为例,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们通过绘画、刻痕等方式表达数量的多少。因人们习惯于探索简单的记号用以表达复杂的事物,所以代替文字的数字符号应运而生,例如中国的甲骨文、古埃及的象形数字等。在平面几何学中,数学的公式和定理可用简明的数学符号表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和数学符号既节省了大量文字,也反应一般规律,彰显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数学对称美
  在庞大的宇宙中,不管是粒子的运动,还是星体的运行,运动轨道都具有对称性。例如,生物界的动物、植物、静态图式大多都是关于一条中心线或一个面对称的,这些静态或动态的对称物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美感。数学当中也不缺乏对称美,第一种,有形的对称,包括点对称、线段对称和平面对称。例如,等边三角形、椭圆等围绕中心一个点对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抛物线、矩形等围绕轴对称;正方体、球体等围绕面对称。这些对称性的几何形体和谐而平衡,给人以美感。第二种,数字或数学式的对称,是美与规律的有机结合。
  (三)数学抽象美
  数学抽象美,是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有人说数学常给人以枯燥无味感,除了概念就是公式,毫无感情色彩,其实数学概念抽取了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它内涵丰富、形式简约,其形成过程和结果都是美的。所以,通过数学概念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数学抽象美。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带领学生去感悟数学抽象美的过程,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真正领悟数学抽象美,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 高中数学美育的内在要求
  (一)高中数学教师要注重仪表美、语言美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作为数学教师,增加自身的魅力也能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但并非仅仅是指华丽的外表美,也包含挥洒自如的教态、亲切的话语、信任的目光、热情的鼓励、简练漂亮的板书、精彩幽默的语言等仪表美和语言美。这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在学生心中涌现一种审美愉悦之感,终将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为学生欣赏数学美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中数学教师要重视道德美、心灵美
  “善”,是为人师表的基本准则之一。数学教师,一方面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集体的道德美,并积极将自身的道德原则渗透到各种各样的审美活动中去,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思想,以达到启迪心智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心灵美,“视生如子”的心灵关怀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准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会感染学生,启迪学生内心深处树立数学美的种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某个知识的讲解所表现出来的“喜形于色”的姿态会感染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是引导学生认识、发现、欣赏和创造美的有力保证。
  (三)高中数学教师要注意创造美、感知美
  宽厚的文化素养是教师的必备条件。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是创造美,进而感知美的核心保障。比如:可以通过演绎推理、合情推理、观察、类比、猜想、归纳等手段使相关的数学知识产生审美效果,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能运用自己宽厚的知识去体验数学美学价值,去感受数学美在数学中处处存在。也可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美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不仅学到新的知识,也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更多的数学美。
  三、 高中数学美育的实践策略
  (一)以课堂为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美育
  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因而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示数学之美就成为渗透美育的主要渠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从创造数学美的源头出发,以探究教学法为依托,让学生从问题中感受数学之美。同时,巧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以形助数、以数论形,这样既解决数学问题,又体现数学之美。
  (二)以作业为载体,在师生互动中渗透数学美育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进行课后相关作业实践,通过已有的知识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存在的问题,并将自己的收获与数学美的心得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真实美。如对轴对称图形有一定了解后,让学生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要求学生进行展示,既让学生学以致用,又及时分享数学知识美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三)以生活为支点,在第二课堂中渗透数学美育
  积极开展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仅凭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所得的美的感受只能停留在表面,若要深入理解,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有相应的感受体验,欲能从美的认识与感知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鉴于此,只有精心组织好真切的生活体验活动,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内在的美,如积极有效的开展数学讲座、阅读数学课外书籍、举办数学竞赛等课外活动,以数学美的形式和内容来学习数学相关知识,让学生在看趣片、听趣事、读趣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美的渗透。
  综上所述,正如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所描述的:“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学的世界,并非缺乏美的存在,而常常是缺乏发现数学美的眼睛。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美的感知、美的探讨、美的创造,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摆脱枯燥与烦恼,提高鉴赏数学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