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学生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 毛艳琼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也是需要大量语文实践才能得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更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反复的、持久的活动中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本文阐述了在看一看、听一听、读一读、编一编等语文实践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做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素养;语文实践;提升;大量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学习途径。新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然而,传统语文教学,不是着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而在为“应试”服务,让学生在“文山题海”中“舟车劳顿”,苦不堪言。这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教学,“高耗低效”,牺牲了学生大量语文实践机会,非但没有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把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葬送。这种得不偿失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及时叫停,必须运用新课标理念掀起课改之风,创新教法,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做语文,提升语文素养。
一、看一看,激发学生兴趣
现行教材不但文字优美,还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在教学时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教材中图画的作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强烈求知欲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插图,并提问:“图上画的是一些什么呀?”学生说,有老爷爷、有房屋、还有小树。老师紧接着问:“老爷爷是人,小树是植物,他们有什么联系呢?”这一问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个个都想表达他们的想法,但教师没有对他们的结论进行评价,而是叫他们打开课本,仔细阅读课文,在整体感知中思考老爷爷和小树的关系。
二、听一听,促进整体感知
听也是一种语文实践,听的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学生语言交流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的前提和基础。而传统语文教学,由于没有“听力”考试,许多教师忽略“听”的培养,导致学生“听不懂话”也就不是什么怪事了。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必须注重听力培养,让学生在“听”中进行语文实践。方法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朗读;录音朗读课文,学生听后回答;师生、生生交流讨论等。有经验的教师常常把这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多种平台得到锻炼和发展。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教师配乐范读后,让学生想象晴朗的夜空中弯弯的月儿的形状,并要求学生把生活知识联系起来,再回过来读一读课文,讨论船儿特征等,这样不但对课文有了整体印象,而且从书本知识拓展到生活知识中,促进了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读一读,深化感知感悟
读是一种最直接、最经济的语文实践,也是学生多种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朗读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些目标的实现都能通过朗读加以实现。因此,我们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在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深化感悟,获得熏陶。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平平搭积木》一课的第四、五自然段时,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之后问:你知道了什么?把你感受与我们分享。学生甲说,我知道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学生乙说,通过反复读课文我知道了平平非常有爱心。学生丙说,奶奶听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得人住,一定很高兴的。老师追问道:你们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能说说理由吗?学生再把文中描写的依据说出来,这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把看图和读文结合起来的读书方法。同时也感悟出人文情怀的美德。
四、编一编,引导实践创新
无论是“编”故事还是“编”谎言,其实都是一种创造,都是思维的积极成果,都是根据现有事物通过联想而获得的。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编”造一些成果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学《菜园里》那课时,为了让学生记住“心”字,就提问:谁能把卷心菜的“心”这个字形象化地记下来?一个学生立即站起说:“我知道,‘心’有一个卧钩,就像我妈炒黄豆用的锅儿,炒着、炒着,一不小心就把锅儿拉偏了,本来锅儿里面有三颗黄豆,结果蹦出来了两颗,锅儿里面只剩下一颗啦!如果说给‘心’字编个谜语的话,那就是偏锅儿‘炒黄豆’,蹦出两颗,里面还剩一颗。”多么生动形象啊!从这个“偏锅儿炒黄豆”的形象比喻,给我们无限启示: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就不怕他们不成功;只要我们尊重学生,就不怕他们不守纪;只要我们信赖学生,就不怕他们不创新。所以,我们要有意创设“编”的平台,让学生在“编一编”活动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文实践培养的,也是在大量实践中提升的,我们要创设实践平台,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主体,在反复的、持久的活动中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语文学科规律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应四梅,论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有效方法[J].小学教学设计,2019年。
[2]刘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素养[J].教育展望,2018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素养;语文实践;提升;大量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学习途径。新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然而,传统语文教学,不是着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而在为“应试”服务,让学生在“文山题海”中“舟车劳顿”,苦不堪言。这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教学,“高耗低效”,牺牲了学生大量语文实践机会,非但没有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把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葬送。这种得不偿失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及时叫停,必须运用新课标理念掀起课改之风,创新教法,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做语文,提升语文素养。
一、看一看,激发学生兴趣
现行教材不但文字优美,还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在教学时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教材中图画的作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强烈求知欲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插图,并提问:“图上画的是一些什么呀?”学生说,有老爷爷、有房屋、还有小树。老师紧接着问:“老爷爷是人,小树是植物,他们有什么联系呢?”这一问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个个都想表达他们的想法,但教师没有对他们的结论进行评价,而是叫他们打开课本,仔细阅读课文,在整体感知中思考老爷爷和小树的关系。
二、听一听,促进整体感知
听也是一种语文实践,听的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学生语言交流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的前提和基础。而传统语文教学,由于没有“听力”考试,许多教师忽略“听”的培养,导致学生“听不懂话”也就不是什么怪事了。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必须注重听力培养,让学生在“听”中进行语文实践。方法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朗读;录音朗读课文,学生听后回答;师生、生生交流讨论等。有经验的教师常常把这几种方法综合运用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多种平台得到锻炼和发展。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教师配乐范读后,让学生想象晴朗的夜空中弯弯的月儿的形状,并要求学生把生活知识联系起来,再回过来读一读课文,讨论船儿特征等,这样不但对课文有了整体印象,而且从书本知识拓展到生活知识中,促进了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读一读,深化感知感悟
读是一种最直接、最经济的语文实践,也是学生多种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朗读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些目标的实现都能通过朗读加以实现。因此,我们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在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深化感悟,获得熏陶。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平平搭积木》一课的第四、五自然段时,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之后问:你知道了什么?把你感受与我们分享。学生甲说,我知道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学生乙说,通过反复读课文我知道了平平非常有爱心。学生丙说,奶奶听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得人住,一定很高兴的。老师追问道:你们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能说说理由吗?学生再把文中描写的依据说出来,这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把看图和读文结合起来的读书方法。同时也感悟出人文情怀的美德。
四、编一编,引导实践创新
无论是“编”故事还是“编”谎言,其实都是一种创造,都是思维的积极成果,都是根据现有事物通过联想而获得的。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编”造一些成果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学《菜园里》那课时,为了让学生记住“心”字,就提问:谁能把卷心菜的“心”这个字形象化地记下来?一个学生立即站起说:“我知道,‘心’有一个卧钩,就像我妈炒黄豆用的锅儿,炒着、炒着,一不小心就把锅儿拉偏了,本来锅儿里面有三颗黄豆,结果蹦出来了两颗,锅儿里面只剩下一颗啦!如果说给‘心’字编个谜语的话,那就是偏锅儿‘炒黄豆’,蹦出两颗,里面还剩一颗。”多么生动形象啊!从这个“偏锅儿炒黄豆”的形象比喻,给我们无限启示: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就不怕他们不成功;只要我们尊重学生,就不怕他们不守纪;只要我们信赖学生,就不怕他们不创新。所以,我们要有意创设“编”的平台,让学生在“编一编”活动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文实践培养的,也是在大量实践中提升的,我们要创设实践平台,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主体,在反复的、持久的活动中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语文学科规律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应四梅,论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有效方法[J].小学教学设计,2019年。
[2]刘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素养[J].教育展望,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