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县域特殊教育学校特殊需要儿童艺术治疗的个案研究

【作者】 赵 琼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特殊教育学校艺术治疗工作坊实践探究——以四川省武胜县为例》(课题批准号:EHA180507)研究成果。


  【摘 要】 本文在特殊教育学校艺术治疗工作坊选取一名特殊需要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的艺术治疗课程实践干预,来探讨艺术治疗对特殊需要儿童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艺术治疗;特殊需要儿童;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艺术治疗是艺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以直觉感受为主,作为非语言类的心理调试康复手段,非常适合于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展。
  本文以特殊教育学校艺术治疗工作坊特殊需要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的艺术治疗课程实践干预,来探讨艺术治疗对特殊需要儿童的积极意义。由于学校艺术治疗小组人数众多,作品繁杂,影响因子难以操控,因此本文在特殊教育学校艺术治疗工作坊选取一名特殊需要儿童为研究对象,为能更好的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艺术治疗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几点参考建议。
  二、研究个案
  研究个案为武胜县特殊教育学校艺术治疗工作坊的学生,萍萍,女孩,7岁,智力残疾二级,爱哭不与人交流,每次来学校都要哭几天,只有放假回家的时候非常高兴,对绘画无较大的兴趣,绘画发展阶段为涂鸦期。
  三、课程准备
  武胜县特殊教育学校艺术治疗工作坊课程是学校“三坊一会一活动”特色课程,学校1-6年级学生参加艺术治疗活动,共92人,分三个活动小组,1-2年级为低段组,3-4年级为中段组,5-6年级为高段组,每个组由两名教师进行艺术治疗活动。
  艺术治疗活动以一个学期为一个课程体系,每周二、周四两次课程,共16周三十二节,每次课1小时30分;在活动中,有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艺术体验,大部分是特殊需要儿童并未接触到到内容和媒材,总体选择八种形式,每次的主题和形式都不一样,要求学生尽量不缺课,每次都能参加治疗活动。
  四、个案研究分析
  (一)前测分析
  第一次的无主题随意涂鸦测验,萍萍的特点如下:
  1、画面分析:
  (1)比例:画面分散,表现出孩子的手表力量不足,胆小内向、缺乏安全感等心理特征。
  (2)布局:布局偏向下方,是缺乏安全感的体现。











  (3)线条:画面中线条长而浅,表明画者自身力量较弱,在寻求支持和保护。
  (4)色彩特征:儿童对色彩的偏好依次为:红、蓝、绿、紫、橙、黄,偏好用原色来作画。黑色较少使用,一般表示害怕和有压力,不安全感。
  2、行为特点:
  (1)被动涂鸦,随意涂写。
  (2)没有绘画意识,画面靠下。
  (3)喜欢拉长线条的大动作涂鸦。
  (二)后测分析
  在后期的艺术体验中,萍萍的作品中,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1、作品分析:
  (1)比例:主体物件大小合适,说明有一定的思考和控制,对环境有了较好的适应。
  (2)布局:画者对整张画纸进行了粘贴创作,表明画者在活动中有较强的安全感和比较自信,喜欢这样的创作活动。
  (3)线条:画者在活动中能安静的完成整个作品,说明画者在活动中获得了较多的乐趣。
  (4)色彩特征:作品中画者选择了较多明亮的颜色,很少使用黑、灰等沉闷的颜色,说明画者心情愉悦,能够自我控制。
  2、行为特点:
  (1)能够细致安静地完成自己的作品表达。
  (2)开始更多地精细动作表现。
  (3)上课时,个案很喜欢展示自己的作品,对教师的提问也能给予回应,也有越来越多的愉悦心情和笑声,说明画者在活动中收获了好的心情,越来越放松。
  五、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艺术治疗有助于特殊需要儿童安全感的建立
  在艺术治疗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工作坊的92名学生,除偶尔有几位孩子请假外,没有中途退出课程的孩子,他们越来越喜欢艺术治疗课程,更有耐心地把画面表达完整。儿童尤其是特殊需要儿童在得到安全感的情况下,才愿意参与,才能够完成课程活动。个案萍萍在画面的表达和个人行为的变化上也有较明显的改变,她在艺疗课上能够更多地安静下来,完成课程活动,作品也较之前完整,这种相对平静,就是安全感建立地明显表现。
  (二)艺术治疗有助于特殊需要儿童情绪的表达
  儿童的艺术作品是他们情感和生活的投射,虽然特殊需要儿童因为美术技巧的限制,不能完整的表现自己的情感,但是他们在艺疗课程的实践中,通过笔画深浅、形状、颜色、顺序和动作特征,更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多次的艺疗课程中,研究者鼓励大家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舒适的姿势,涂满整张画面,孩子们在纸面上来回用力涂抹。在艺疗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越来越多的欢声笑语和放松的表情,这说明在艺术治疗中,特殊需要儿童不好情绪得到了宣泄。
  (三)艺术治疗能提高特殊需要儿童的自我认知
  在艺术治疗课程实践中发现,特殊需要儿童由开始的被动到课堂学习,到后期越来越喜欢艺术治疗课堂。有的孩子甚至会去办公室问老师下次上课的时间。他们越来越关注艺术治疗甚至期待。在课程实践中,孩子们通过体验不同的媒材,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在此过程中,他们越来越多的体验到成功。这种成功感让他们不断的获得满足感,这是其他活动所不能获得的幸福感觉,在这种良性的循环中,不断激发孩子的自我认知,让他们能有意识的去选择,这是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
  (四)艺术治疗能增进特殊需要儿童与他人的情感交流
  孩子们在艺术治疗活动中,通过活动和作品与自己和外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探索自我和外界的联系,艺术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的堡垒,让孩子们与他人建立了一座交流的桥梁。随着活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特殊需要儿童喜欢用作品来表达自己,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到更多的信息,他们渴望交流,渴望别人对自己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安芳.浅谈培养和提高智障学生的绘画能力[J].教育界,2011(9)
  [2](德)弗莱克-班格尔特著,程魏,许玉梅译.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儿童画与儿童心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4.01
  [3] 陆雅青.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