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幼儿“游戏化”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王燕玲
【机构】 新疆焉耆县查汗采开乡中心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幼儿成长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渠道。游戏化的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幼儿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对于幼儿道德品质素养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充分的发挥主动意识,大幅拓展活动空间,在游戏中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本文将结合游戏化教学的实施要求,提出游戏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幼儿;游戏化教学;实施策略
“游戏化”教学是当前幼儿园生活与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游戏本身具有自发性,而以游戏为载体将教育融入其中,则可以更好的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
1. 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1游戏化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游戏本身是有趣又生动的。与实际生活相比它具有更大的趣味性,将游戏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幼儿集体参与的热情,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和手脑都得到全面的运用。通过游戏,幼儿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增强,创造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和拓展。另外,在幼儿教育中强化创造力培养,有助于幼儿未来成长中对未知世界的适应,满足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1.2游戏化教学可以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游戏的有趣和生动性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将游戏与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落实,同时对幼儿的兴趣培养和主观能动性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游戏,幼儿将有更大的意愿去参与到游戏中,在进行游戏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自己的主动参与意识,这对于未来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游戏化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2.1游戏化教学以创造力的发挥为导向
幼儿本身的思维创造性和发散性大大超过成年人。由于其本身没有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往往会出现各种相对离奇和荒诞的想法。幼儿园老师在开展幼儿游戏教育活动时,应密切关注幼儿的兴趣取向,结合幼儿思维发散的天性。在指导幼儿进行集体游戏活动或者自由发挥型游戏时,应以幼儿的独立活动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幼儿,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命令或者干预。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激发幼儿创造力。例如以幼儿活动中的轮胎为游戏道具,或许在游戏初期不知如何进行游戏,而在个别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下,幼儿群体间开始出现头脑风暴,利用轮胎构建火车、隧道或堡垒等,在大家的集体指挥下游戏形式和种类就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例如个体幼儿利用滚筒进行游戏,其他幼儿会不断参与其中,大家利用滚筒搭建出火车形态,或者创造长蛇等造型。这种个体带动群体的效应是激发幼儿创造力的最佳途径。
2.2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根本导向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作为游戏题材或游戏道具的引入基础,将游戏与生活紧密结合。游戏诞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作为生活情境艺术化的表现而存在,因此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有目的的去设计游戏情景,让游戏贴近生活问题的解决。例如,教师可以设置鱼塘模型和钓鱼玩具,将游戏情节设计为打捞掉落水中的物体。同时教师准备各种不同长度的工具让幼儿尝试进行打捞,在不断的操作与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经验积累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幼儿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由他们自己来实践和探索,如果教师或者家长一味的担心幼儿无法独立完成活动,过度去参与到幼儿活动中,反而会阻碍幼儿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制约幼儿的发展。
2.3科学合理设计游戏情境,灵活设置游戏材料
科学的游戏情景教学要比任务式教学更为重要。当幼儿身处经过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时,幼儿会不由自主将思维指向情境中,利用身边已有的各种材料和工具来配合自己的想象完成游戏。例如在模拟医生游戏时,幼儿会利用身边的小玩具来想象成为注射器、听诊器等,将这些玩具模型配合小伙伴完成角色扮演,从而实现游戏的情节的完整。游戏材料的设计也要做到灵活多样,例如许多幼儿园教师在布置游戏场景设置玩具时,往往会利用固定的玩具,这种成品玩具模型常常会限制幼儿的思维,将幼儿的游戏局限于某项特定任务。教师在放置游戏时,应采取灵活的策略。例如设置听诊器模型玩具,就不如放置某个长的弯曲软管,这样的小物件不仅可以替代模拟医生情境中的听诊器,还可以在其他游戏中发挥作用。另外积木游戏是幼儿游戏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不同形状同时具有堆叠和拼插功能的积木来让幼儿自主发挥想象创设情境。例如可以用积木搭建城堡,也可以利用拼插积木建造房屋或者小汽车等。
2.4关注幼儿的游戏参与度和游戏教学效率
幼儿参与游戏的程度可以更好的展现幼儿的游戏教学效率。如果在一个幼儿群体中大家都没有较好的参与兴趣,大部分幼儿对游戏的热情不高甚至无法集中注意力时,游戏本身的设计或游戏情境就存在问题。游戏的参与情况直接影响游戏效率。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游戏时,如果参与到游戏中的幼儿表现出不耐烦或者厌倦、走神等问题时,教师就应及时调整游戏节奏和游戏内容,引导幼儿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的指导中。如果教师不及时关注幼儿的游戏参与,将直接影响到游戏教学的效度。例如放在教室角落里的地垫,最初是给孩子们塑造游戏区域使用的,渐渐的孩子们开发了垫子新功能,将不同的地垫组合成正方体,幼儿们藏在中间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这样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行动,更有利于游戏教学的开展。
结束语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他们不断创造和发现未知世界,不断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游戏化的教学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点,同时也是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师要科学的将教育与游戏有机结合,灵活设置游戏环节,充分创设适合幼儿天性的情境和道具,同时紧密结合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引导幼儿开展自主游戏活动,在娱乐中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李云秋.浅析如何提升幼儿游戏教学有效性[J].才智,2018(36):43.
[2]陈芳.启发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9(01):161-162.
【关键词】 幼儿;游戏化教学;实施策略
“游戏化”教学是当前幼儿园生活与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游戏本身具有自发性,而以游戏为载体将教育融入其中,则可以更好的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
1. 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1游戏化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游戏本身是有趣又生动的。与实际生活相比它具有更大的趣味性,将游戏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幼儿集体参与的热情,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和手脑都得到全面的运用。通过游戏,幼儿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增强,创造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和拓展。另外,在幼儿教育中强化创造力培养,有助于幼儿未来成长中对未知世界的适应,满足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1.2游戏化教学可以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游戏的有趣和生动性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将游戏与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落实,同时对幼儿的兴趣培养和主观能动性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游戏,幼儿将有更大的意愿去参与到游戏中,在进行游戏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自己的主动参与意识,这对于未来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游戏化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2.1游戏化教学以创造力的发挥为导向
幼儿本身的思维创造性和发散性大大超过成年人。由于其本身没有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往往会出现各种相对离奇和荒诞的想法。幼儿园老师在开展幼儿游戏教育活动时,应密切关注幼儿的兴趣取向,结合幼儿思维发散的天性。在指导幼儿进行集体游戏活动或者自由发挥型游戏时,应以幼儿的独立活动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幼儿,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命令或者干预。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激发幼儿创造力。例如以幼儿活动中的轮胎为游戏道具,或许在游戏初期不知如何进行游戏,而在个别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下,幼儿群体间开始出现头脑风暴,利用轮胎构建火车、隧道或堡垒等,在大家的集体指挥下游戏形式和种类就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例如个体幼儿利用滚筒进行游戏,其他幼儿会不断参与其中,大家利用滚筒搭建出火车形态,或者创造长蛇等造型。这种个体带动群体的效应是激发幼儿创造力的最佳途径。
2.2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根本导向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作为游戏题材或游戏道具的引入基础,将游戏与生活紧密结合。游戏诞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作为生活情境艺术化的表现而存在,因此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有目的的去设计游戏情景,让游戏贴近生活问题的解决。例如,教师可以设置鱼塘模型和钓鱼玩具,将游戏情节设计为打捞掉落水中的物体。同时教师准备各种不同长度的工具让幼儿尝试进行打捞,在不断的操作与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经验积累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幼儿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由他们自己来实践和探索,如果教师或者家长一味的担心幼儿无法独立完成活动,过度去参与到幼儿活动中,反而会阻碍幼儿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制约幼儿的发展。
2.3科学合理设计游戏情境,灵活设置游戏材料
科学的游戏情景教学要比任务式教学更为重要。当幼儿身处经过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时,幼儿会不由自主将思维指向情境中,利用身边已有的各种材料和工具来配合自己的想象完成游戏。例如在模拟医生游戏时,幼儿会利用身边的小玩具来想象成为注射器、听诊器等,将这些玩具模型配合小伙伴完成角色扮演,从而实现游戏的情节的完整。游戏材料的设计也要做到灵活多样,例如许多幼儿园教师在布置游戏场景设置玩具时,往往会利用固定的玩具,这种成品玩具模型常常会限制幼儿的思维,将幼儿的游戏局限于某项特定任务。教师在放置游戏时,应采取灵活的策略。例如设置听诊器模型玩具,就不如放置某个长的弯曲软管,这样的小物件不仅可以替代模拟医生情境中的听诊器,还可以在其他游戏中发挥作用。另外积木游戏是幼儿游戏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不同形状同时具有堆叠和拼插功能的积木来让幼儿自主发挥想象创设情境。例如可以用积木搭建城堡,也可以利用拼插积木建造房屋或者小汽车等。
2.4关注幼儿的游戏参与度和游戏教学效率
幼儿参与游戏的程度可以更好的展现幼儿的游戏教学效率。如果在一个幼儿群体中大家都没有较好的参与兴趣,大部分幼儿对游戏的热情不高甚至无法集中注意力时,游戏本身的设计或游戏情境就存在问题。游戏的参与情况直接影响游戏效率。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游戏时,如果参与到游戏中的幼儿表现出不耐烦或者厌倦、走神等问题时,教师就应及时调整游戏节奏和游戏内容,引导幼儿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的指导中。如果教师不及时关注幼儿的游戏参与,将直接影响到游戏教学的效度。例如放在教室角落里的地垫,最初是给孩子们塑造游戏区域使用的,渐渐的孩子们开发了垫子新功能,将不同的地垫组合成正方体,幼儿们藏在中间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这样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行动,更有利于游戏教学的开展。
结束语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他们不断创造和发现未知世界,不断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游戏化的教学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点,同时也是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师要科学的将教育与游戏有机结合,灵活设置游戏环节,充分创设适合幼儿天性的情境和道具,同时紧密结合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引导幼儿开展自主游戏活动,在娱乐中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李云秋.浅析如何提升幼儿游戏教学有效性[J].才智,2018(36):43.
[2]陈芳.启发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9(01):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