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探究性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应用
【作者】 吴国明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护安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还能让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无限乐趣。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探究性学习;实施应用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走出被动接收学习局面,充分发挥主体性,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还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增强学习体验。而且基于这种方式施教,还能让课堂开放,活跃,促进师生互动。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实践。
一、出示学习目标,营造自主探究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外部动力,这种氛围一旦内化成习惯,便给学生无限学习动力。所以,在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加强自主探究学习氛围的营造。营造氛围的方法很多,除趣味教学法、激励教学法可以实现以外,对于有一定学习目的性的初中学生,出示学习目标也有较强引领作用,能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为此,我们可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并将目标细化成导航时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教材,读完后开展自主探究。这个环节的关键是探究性问题的提出,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提出的问题必须结合本课的学习目标,侧重于知识目标,最好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二是问题的难易度要适中,大多数问题学生通过初读教材就可以解答,个别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三是问题不宜设置太多,一般以不超过三个为宜。这个环节以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二、注重启发诱导,引导学生质疑思考
学起于思贵有疑。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做到边学边思。实践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主动思考的少较少,大多需要我们“教有疑”来引导诱发,这是不利于探究学习的。故此,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是我们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操作中,我们可引导学生把教材内容当作研究、分析甚至是批判的对象,给学生自我意识的活动空间,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发现教材存在的问题,再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对教材内容再进行探究学习,大胆取舍,合理重组。例如,针对教材中“在这样的法律面前讲人人平等,实际上是要求所有人‘平等’地执行不平等的法律”,有学生提出:这里的“执行”二字用法欠妥,因为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去执行,而不是由所有人去执行,应改为“遵守”才妥当。这就是质疑学习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迷信教材、不唯书,主动思考,把教材是列入了审视对象中,这样就利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三、注入生活活水,引进时政新闻施教
道德与法治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生活的工具学科。但离开书本来到教材上的知识或内容就变得抽象而枯燥了,要让学生学好这门静态学科,我们就可以把生活活水引进课堂。这是我们实施生活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学以致用的平台载体。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我们就可把时事新闻、社会热点、国家的大政方针搬到课堂内进行研究,特别是将学生喜欢的今日说法、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引入课堂,这样就利于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现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更能增强他们探究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积极奉献社会》时,我们就可以选择那些与“奉献社会”有关的案例。除了列举那些时代久远的、广为人知的劳模,如雷锋、王思德等人的事迹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体现出时代风采的、其事迹在当代引起重大反响的劳模的事迹,比如新闻媒体常常提到的廖俊波等。通过将这两类劳模的事迹进行并列讲解,可以让学生有效地体会到: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不管处在哪个历史时期,不管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奉献国家、奉献社会的时代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这样对具体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能营造一种创新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自主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想、评论等,培养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
把课外现实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还可以采用先给材料命题,然后研究答案的方式。以国内外重大时政内容、社会热点、当今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等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针对材料编开放性的题目,可以编题,也可以改换题目、题型,然后再研究答案。教师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题目或答案,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意识的活动空间,营造创新的学习氛围,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四、搭建活动平台,提升学生探究热情
如果认为探究性学习就仅仅是一种学习,那是对探究一种狭隘理解,学习有多种方式,作为学习中的一种探究性学习,其途径也是很多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拓展探究性学习方式,丰富探究性学习内容,让探究性学习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而我的做法就是搭建平台,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学习活动,如知识竞赛、课前演讲、时事短评、讨论、辩论、表演、游戏、由学生主持或主讲新课等,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培养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能力。
总之,探究性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着广泛应用,其作用也是很明显的。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我们应强调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强调他们自主参与意识,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利勤,探究性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开展[J].教育探索,2019年。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探究性学习;实施应用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走出被动接收学习局面,充分发挥主体性,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还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增强学习体验。而且基于这种方式施教,还能让课堂开放,活跃,促进师生互动。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实践。
一、出示学习目标,营造自主探究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外部动力,这种氛围一旦内化成习惯,便给学生无限学习动力。所以,在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加强自主探究学习氛围的营造。营造氛围的方法很多,除趣味教学法、激励教学法可以实现以外,对于有一定学习目的性的初中学生,出示学习目标也有较强引领作用,能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为此,我们可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并将目标细化成导航时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教材,读完后开展自主探究。这个环节的关键是探究性问题的提出,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提出的问题必须结合本课的学习目标,侧重于知识目标,最好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二是问题的难易度要适中,大多数问题学生通过初读教材就可以解答,个别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三是问题不宜设置太多,一般以不超过三个为宜。这个环节以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二、注重启发诱导,引导学生质疑思考
学起于思贵有疑。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做到边学边思。实践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主动思考的少较少,大多需要我们“教有疑”来引导诱发,这是不利于探究学习的。故此,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是我们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操作中,我们可引导学生把教材内容当作研究、分析甚至是批判的对象,给学生自我意识的活动空间,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发现教材存在的问题,再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对教材内容再进行探究学习,大胆取舍,合理重组。例如,针对教材中“在这样的法律面前讲人人平等,实际上是要求所有人‘平等’地执行不平等的法律”,有学生提出:这里的“执行”二字用法欠妥,因为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去执行,而不是由所有人去执行,应改为“遵守”才妥当。这就是质疑学习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迷信教材、不唯书,主动思考,把教材是列入了审视对象中,这样就利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三、注入生活活水,引进时政新闻施教
道德与法治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生活的工具学科。但离开书本来到教材上的知识或内容就变得抽象而枯燥了,要让学生学好这门静态学科,我们就可以把生活活水引进课堂。这是我们实施生活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学以致用的平台载体。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我们就可把时事新闻、社会热点、国家的大政方针搬到课堂内进行研究,特别是将学生喜欢的今日说法、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引入课堂,这样就利于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现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更能增强他们探究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积极奉献社会》时,我们就可以选择那些与“奉献社会”有关的案例。除了列举那些时代久远的、广为人知的劳模,如雷锋、王思德等人的事迹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体现出时代风采的、其事迹在当代引起重大反响的劳模的事迹,比如新闻媒体常常提到的廖俊波等。通过将这两类劳模的事迹进行并列讲解,可以让学生有效地体会到: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不管处在哪个历史时期,不管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奉献国家、奉献社会的时代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这样对具体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能营造一种创新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自主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想、评论等,培养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
把课外现实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还可以采用先给材料命题,然后研究答案的方式。以国内外重大时政内容、社会热点、当今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等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针对材料编开放性的题目,可以编题,也可以改换题目、题型,然后再研究答案。教师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题目或答案,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意识的活动空间,营造创新的学习氛围,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四、搭建活动平台,提升学生探究热情
如果认为探究性学习就仅仅是一种学习,那是对探究一种狭隘理解,学习有多种方式,作为学习中的一种探究性学习,其途径也是很多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拓展探究性学习方式,丰富探究性学习内容,让探究性学习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而我的做法就是搭建平台,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学习活动,如知识竞赛、课前演讲、时事短评、讨论、辩论、表演、游戏、由学生主持或主讲新课等,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培养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能力。
总之,探究性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着广泛应用,其作用也是很明显的。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我们应强调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强调他们自主参与意识,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利勤,探究性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开展[J].教育探索,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