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作业要以“质”提“效”

【作者】 彭 玲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单调、繁难偏旧、脱离生活、缺乏挑战等问题。为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质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不断优化常规作业设计,创新作业类型,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提升作业实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优化常规训练性作业,让作业更有效常
  规训练性作业是指常见的、以呈现结果为目标的侧重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强化训练的作业。这种作业大家通常以为训练越多,对知识点的巩固越牢固,提升的效果越好。正是这种误解导致巩固训练性作业大水漫灌,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上,并不是所有“量”的积累都会产生“质”的变化,因此训练性作业必须精准设计,做到减量提质,提高实效。
  (一)作业设计要精准选定内容
  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题目作为作业内容。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新学知识点、思维混淆处、主要方法点等方面加强“三练”:新学知识及时练,易混知识对比练,主要知识加强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对比练习的方法认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讲了一个新的概念性知识或者数学方法后,教师要选配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习题用以增强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设计一些稍复杂的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比如,为了使学生在用比例解决应用题时能正确运用数量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教师可选用形式不同但实质不变的两道应用题让学生分别设未知数,列出比例式求解。
  (二)作业设计要体现思维层次性
  在设计每一节课的课堂作业时,教师既要兼顾全体又要照顾个别,注意因材施教。一般应以中等学生的水平为基准,结合学生当堂掌握情况分层布置作业,作业内容小学数学作业要以“质”提“效”文郭圣涛分为“必做+选做”,优秀生可以通过难度稍大的选做题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学困生可以在必做题的基础上再适当降低一点难度,增强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信心。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作业设计要控制好作业量
  学生做作业的目的能否达到,不在于题目多而在于精。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只要真正学会了思考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脱离题海,实现轻负高效。因此,我们要求课堂作业既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凡能在课堂内完成的决不让学生在课外完成。通常,我们把下课前5分钟作为当堂巩固和反馈的时间,教师基于当堂的教学内容设计适量的课堂作业进行练习,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课堂作业要实行面批面改
  对课堂作业,我们一般采用“巡回面批”的方式,即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教师巡视并对每个学生已完成的内容进行面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个别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利用课间、课后服务时间给学生“加餐”,使每一个学生完全掌握当天课堂教学内容,以求达到日日清的效果。
  (五)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面对学生出现的重复性、普遍性错误,我们改变教师讲解、学生订正的一次性做法,而是将学生的错题变成重复使用的学习资源。我们让学生作为“小先生”析题,分析错误原因,讲讲答题小技巧,并录成视频作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帮”;也可以让学生模仿错题出题,或者对难题进行再加工,进行变形拓展,促进学生自我诊断、自我反思。学生错误各不相同,可以引导学生将错题摘抄,注明原因并进行分类,形成属于自己的错题集。错题集既是作业错误的记录本,也是知识和能力、习惯和策略的改进本。
  二、精心设计发展高阶思维作业,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之美
  作业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我们通过创新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内容,设计生活化、实践性和跨学科等作业,充分调动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创造性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发展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
  (一)生活化作业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许多数学的公式定理是前人在遇到问题时推算出来的。数学不应该仅仅用来计算,而是应该成为帮助我们进行一些问题决策的工具。只有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也才会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应该多把学生的生活资源引入数学作业的内容,精心设计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认真分析、比较,并通过综合和评价的方式判断和概括相关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实践性作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设计实践性作业,用实践性作业代替一部分机械重复的作业,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经历观察、调查、计算、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过程,引领学生从“理解”“运用”走向“分析”“评价”“创造”,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三)跨学科作业
  设计跨学科作业,教师要立足“真实问题”的情境,紧紧围绕关键能力的培养,将不同学科知识加以整合,形成适合学情的独特的学科融合性作业,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不应该重复单调、繁难偏旧、脱离生活、缺乏挑战等,要确保学生的作业能够做到以“质”提“效”的效果,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生活,锻炼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提起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