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

【作者】 热则古丽·艾木杜力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兰干乡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多元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深入,以小学音乐为代表的“边缘课程”逐渐也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些科目中的诸多教学模块的优化研究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成果。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将从小学音乐中的节奏教学切入,围绕“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一题撰文,分别就对生活元素的融入、对趣味游戏的组织以及对学生本能节奏感的利用等主题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希望能够对诸位的工作优化起到帮助作用。
  【关键词】 小学;音乐;节奏律动

  节奏是表现音乐特点的主要元素之一,准确地把握、表现出节奏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小学音乐教师的课程教学并没有深入到应有的层级,只将音乐课作为“欣赏课”和“唱歌课”来看待,无法使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素养,也限制了学生节奏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空间。这不但不利于学生音乐水准的稳步提成,同时也会挫伤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由此可见,优化课堂上的节奏训练已不单单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关键工作。在笔者看来,这一方面工作的开展可以将以下三点作为主要抓手:
  一、融入生活元素开展节奏训练
  众所周知,真正富有魅力的音乐作品无一不是源自于现实生活的,同时小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又往往怀有非常浓厚的认知兴趣。根据这两点客观事实,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在开展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们的生活内容、趣味取向以及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有意识地将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元素引入到课堂中作为训练的具体载体、内容或场景,帮助学生以更加自然、有趣的形式进行节奏学习。通过这一办法,学生们首先可以凭借自己既有的生活经验来降低理解节奏、掌握节奏的难度,并在更大程度上感受到音乐节奏在身边的巨大“存在感”,为良好教学成果的取得做好铺垫。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找春天》这一首歌曲的节奏时,教师不妨先发动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心目中“春天的代表”都有哪些,如北归的大雁、抽芽的柳条、如织的小草、呢喃的燕子,等等;然后就可以让学生一边聆听这首歌曲的范唱,一边领着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做出对应节拍的肢体动作,如模仿大雁飞翔时挥舞双手、模仿柳条摇摆时晃动双臂、模仿小草被风吹拂时晃动身体,等等,使学生在有趣的生活事物模仿中自然地找准歌曲的节奏。
  二、组织趣味游戏开展节奏训练
  活泼、好动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在游戏中他们除了会获得快乐和刺激的体验外,还会焕发出更强的学习灵感和思维悟性,这些都是可供利用、开发的宝贵资源。小学音乐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们的这一优势条件,将游戏作为开展节奏训练的高质量载体,结合课程内容、要求以及学生们的能力、兴趣,设计、组织一些富有参与感和趣味性的节奏训练游戏,让学生们在轻松、快乐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对节奏的精准理解和把握,并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从而将“寓教于乐”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这一项工作时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要让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被游戏化内容吸引,以免起到不利的反作用。
  比如对于《音乐中的动物》这一单元的节奏训练,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玩一场“模仿秀”的游戏:把学生按照“强弱结合”的原则分成几个小组,各组依次派出两名代表参赛;代表中一人背对黑板,一人面对黑板;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一种动物的名字,并随机播放一首音乐;面对黑板的学生要在不说话的前提下,单纯依靠做出符合音乐节拍且表现对应动物形象之动作的方式来引导搭档猜出黑板上动物的名字;用时最短且结果正确的代表可为本组加1分,最后得分最高的一组即为优胜者。
  三、利用学生的本能节奏感开展节奏训练
  节奏并不是被人为创造出的概念,它存在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社会中的各个角落,甚至在人的潜意识中就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根据这一客观认识,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节奏训练时也要遵循“法从自然”的理念,重视对学生潜藏的节奏本能的开发,利用音乐来唤醒学生的“律动基因”,根据学生们的品味和情绪来挑选一些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欣赏时能够自然地进入到一种陶醉的境界,让他们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做出一些下意识的节奏律动。在这个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们做出的动作集中起来,将它们加工成律动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后续的节奏训练,让学生得以在最为自如的状态下完成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和表达。
  例如,教师可以分别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两只小象》作为开展节奏训练的素材。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学生很容易被歌曲高亢的旋律和较快的节奏所感染,不由自主地做出诸如握拳抖动、大幅度摆动双臂等颇有力量感的动作;而在聆听《两只小象》时,学生又会被儿歌欢快的节奏和伶俐的曲调所打动,做出摇晃小脑袋、拍拍手等行为。教师可以将这两组动作整合起来,在带领学生学唱这两首歌曲时伴随曲目的节奏分别做出来,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找准歌曲的“乐点”。
  除了以上几方面主要的策略之外,小学音乐教师还要将对学生节奏感的习惯性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看待,经常利用大课间、活动课等时间组织学生做一些有助于其节奏感养成的群体活动,如做简单的韵律操、韵律舞或者踩点踏动等等,既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节奏练习机会,又可以促进学生良好音乐情绪的形成。
  结束语
  小学音乐是颇具素质教育特色的一门窗口课程,它的教学应当在带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良好的学习感受,从而领悟到真正的音乐魅力。小学音乐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点并大力践行之,不断加大对节奏训练工作的研究和优化力度,围绕生活元素的融入、对趣味游戏的组织以及对学生本能节奏感的利用等主题制定、采取系统性的策略,帮助学生切实理解节奏的含义并掌握准确辨识、把控节奏的方法,让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够更有质量和效果,同时培养起学生对音乐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热爱之情,继而为他们今后更高阶段的音乐学习和课程核心素养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蔡雯.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方法探析[J].音乐时空,2015(03):183-184.
  [2]张博.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的训练[J].学周刊,2015(15):142-143.
  [3]周园洁.浅论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音乐节奏训练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5(03):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