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作者】 杜雪苇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十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小学语文教育亟需做出新的改变,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语文教学,基于新课改标准与学生真实需求来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本文重点从趣味性情境教学、以读促写、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着手,逐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从以往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经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小学教育基本原则与学生学习客观规律的角度出发,开展一系列新的教学活动,落实新课程改革,实现语文高效教学。众所周知,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必须经过日积月累的坚持,孜孜不倦的学习。教师必须着手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语文思维,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上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价值,从思想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1.趣味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乐趣
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可以看出,小学生好动的特性使其在上课时无法集中精力听课,总是走神、开小差,如何让小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知识讲解上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难点,以前教师会以严厉的态度斥责学生上课走神的情况,严格要求学生听讲,但是这种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还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恶情绪,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学工具、信息手段、趣味故事以及生活化案例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将教材知识点具象化、动态化,这种模式能够为课堂增添乐趣,有助于消除语文学习的枯燥感,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字理解,让语文教育“活跃”起来。教师可以对学生所熟悉的道具、物品的展示来构建生活化情境,呈现出一些有趣的生活现象,方便学生理解语文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教师也可以通过举生活案例、讲趣味故事的方式去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赋予课文以灵魂,让学生与课文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来提高教学情境的真实性,让小学生在更加具象化的视频中感受到汉语的魅力,渲染课文美好的意境,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语文审美体验。例如,教师在讲解《江南》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江南美景的图片,配上悠扬的江南小调,构建教学情境,引入新课题“江南”,接着教师播放江南人民采莲的视频,让学生们感受视频中江南水乡的美丽、江南人民的勤劳,让学生感受课文营造出来的优美意境,加深学生对江南的印象,更好的理解课文表达思想。
2.以读促写:提升学生语文实力
阅读题型与写作题型在语文成绩中占比非常大,阅读与写作并不是互相独立的个体,其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催生出“以读促写”这一教学概念。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将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文学知识,从而爱上阅读活动,随着文学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读书习惯,也由浅层次阅读转向为思考性阅读、深度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美的文字、生动的语句,收获到许多巧妙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实现语文成绩的飞升。所以教师必须提高对阅读与写作的重视程度,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策略,规范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行为,引导小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教师首先应该更加精细的制定学生的阅读计划,可以按照不同学生的阅读习惯划分为多个阅读小组,有针对性的布置阅读任务,要求每次阅读完写一篇感悟,培养小学生长期阅读的习惯。同时教师还必须认真挑选学生的阅读文本,可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也可以从学生兴趣点、小学教育目标与文学价值等方面综合筛选出优秀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与赏析。最后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大量的优质阅读中积累素材、学习技巧,并学以致用,提升自身的写作实力。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日月潭》,学习课文中群山环绕、隐隐约约、朦胧等词语用法,感受到文章中描写日月潭的种种优美语句,学习到比喻手法、时间顺序以及写景技巧。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后,布置学生进行随堂练笔,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课文的写作手法去描写一种景物,实现在阅读中写作、在写作中阅读的良性循环。
3.小组合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契合了新课改的教学诉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广为受用。小组合作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模式下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小组合作学习适用于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在预习环节上,教师可以划分学习小组,针对新课讲解内容,布置小组预习任务,让学生相互协作搜集课外素材,督促各小组完成预习工作,增强学生学习自觉,以达到预习目的。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提高小组合作效率,让各个小组围绕着课文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鼓励学生在组内大声的讨论,相互交流意见,进一步加深学生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的认知,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端午粽》这一课时,首先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提前布置小组预习任务,要求各小组合作搜集关于端午节来源、习俗、民间故事的资料,让学生在上课前对端午节有清晰的了解,教师在上课时首先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并给予鼓励与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成就感,然后教师播放端午视频,展现端午节丰富精彩的节日活动,引出新课程《端午粽》,并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接着教师提出问题“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报了哪些粽子。”要求小组一起围绕着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进行发言,教师总结有:红豆粽、鲜肉粽、红枣粽,小组合作一起完成课题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必须融入新的元素,教师必须树立新式教学理念,采用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与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措施。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通过以读促写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帮助学生在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日后每一次语文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成晓.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紧密结合[J].中国教师,2020(S2):55.
[2]李玉妮.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转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2):25-26.
[3]孙丽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价值[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12):38.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从以往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经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小学教育基本原则与学生学习客观规律的角度出发,开展一系列新的教学活动,落实新课程改革,实现语文高效教学。众所周知,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必须经过日积月累的坚持,孜孜不倦的学习。教师必须着手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语文思维,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上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价值,从思想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1.趣味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乐趣
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可以看出,小学生好动的特性使其在上课时无法集中精力听课,总是走神、开小差,如何让小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知识讲解上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难点,以前教师会以严厉的态度斥责学生上课走神的情况,严格要求学生听讲,但是这种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还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恶情绪,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学工具、信息手段、趣味故事以及生活化案例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将教材知识点具象化、动态化,这种模式能够为课堂增添乐趣,有助于消除语文学习的枯燥感,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字理解,让语文教育“活跃”起来。教师可以对学生所熟悉的道具、物品的展示来构建生活化情境,呈现出一些有趣的生活现象,方便学生理解语文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教师也可以通过举生活案例、讲趣味故事的方式去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赋予课文以灵魂,让学生与课文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来提高教学情境的真实性,让小学生在更加具象化的视频中感受到汉语的魅力,渲染课文美好的意境,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语文审美体验。例如,教师在讲解《江南》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江南美景的图片,配上悠扬的江南小调,构建教学情境,引入新课题“江南”,接着教师播放江南人民采莲的视频,让学生们感受视频中江南水乡的美丽、江南人民的勤劳,让学生感受课文营造出来的优美意境,加深学生对江南的印象,更好的理解课文表达思想。
2.以读促写:提升学生语文实力
阅读题型与写作题型在语文成绩中占比非常大,阅读与写作并不是互相独立的个体,其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催生出“以读促写”这一教学概念。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将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文学知识,从而爱上阅读活动,随着文学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读书习惯,也由浅层次阅读转向为思考性阅读、深度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美的文字、生动的语句,收获到许多巧妙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实现语文成绩的飞升。所以教师必须提高对阅读与写作的重视程度,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策略,规范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行为,引导小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教师首先应该更加精细的制定学生的阅读计划,可以按照不同学生的阅读习惯划分为多个阅读小组,有针对性的布置阅读任务,要求每次阅读完写一篇感悟,培养小学生长期阅读的习惯。同时教师还必须认真挑选学生的阅读文本,可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也可以从学生兴趣点、小学教育目标与文学价值等方面综合筛选出优秀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与赏析。最后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大量的优质阅读中积累素材、学习技巧,并学以致用,提升自身的写作实力。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日月潭》,学习课文中群山环绕、隐隐约约、朦胧等词语用法,感受到文章中描写日月潭的种种优美语句,学习到比喻手法、时间顺序以及写景技巧。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后,布置学生进行随堂练笔,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课文的写作手法去描写一种景物,实现在阅读中写作、在写作中阅读的良性循环。
3.小组合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契合了新课改的教学诉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广为受用。小组合作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模式下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小组合作学习适用于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在预习环节上,教师可以划分学习小组,针对新课讲解内容,布置小组预习任务,让学生相互协作搜集课外素材,督促各小组完成预习工作,增强学生学习自觉,以达到预习目的。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提高小组合作效率,让各个小组围绕着课文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鼓励学生在组内大声的讨论,相互交流意见,进一步加深学生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的认知,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端午粽》这一课时,首先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提前布置小组预习任务,要求各小组合作搜集关于端午节来源、习俗、民间故事的资料,让学生在上课前对端午节有清晰的了解,教师在上课时首先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并给予鼓励与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成就感,然后教师播放端午视频,展现端午节丰富精彩的节日活动,引出新课程《端午粽》,并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接着教师提出问题“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报了哪些粽子。”要求小组一起围绕着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进行发言,教师总结有:红豆粽、鲜肉粽、红枣粽,小组合作一起完成课题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必须融入新的元素,教师必须树立新式教学理念,采用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与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措施。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通过以读促写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帮助学生在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日后每一次语文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成晓.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紧密结合[J].中国教师,2020(S2):55.
[2]李玉妮.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转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2):25-26.
[3]孙丽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价值[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