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多样化策略开启数学开课导入教学

【作者】 李 杨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粽粑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导无定法。开课导入是一个非常看重手段新、方法活动的环节,作为一线教师要确保有效而奠定教学成功基础就必须利用多样化策略。本文探讨了故事激趣、情境悬念、利用知识迁移和联系生活实践四个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开课导入;多样化策略;开启

  “开启”一词告诉我们一线教师在开课导入时做好两件事,一是开二是启,让学生在思维受启下做到导入新课。实践证明,“孔雀开屏”式地开课不仅能先声夺人,不仅能赢得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和欲望,让学生进入最佳迎接新知备学的愤悱状态。开课虽然占用时间不长,但其意义重大,如果能创新开课导入方式教学策略,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激趣和诱思效果。那怎样才能达到如此目的呢?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激趣,二是诱思。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创新教学策略,来实现于此目的,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下面,我结合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多样化的开课策略。
  一、运用故事开课,意在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因材施教实际上就是针对小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而展开导入教学。在开课时,结合教学内容把与之相关的人物传奇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这不仅能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来来还能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还能促使其想象,让他们更有动力地参与到新知学习的对话中去了。故事开课可以由教师用自己用精彩的语言讲述,也可以让学生搜集,但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关,把握好教学时间,不能过长,更不能天马行空,把学生注意力引到与课堂教学无关的窗外了,成了脱疆的马。比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导入时我们教师就可先给学生讲述唐僧师徒四人分饼的故事:“四个同样大小的饼干,每人只能吃一块饼干的四分之三或八分之六或十二分之九或十六分之十二。贪吃的猪八戒说我要吃十六分之十二,孙悟空说我要吃十二分之之九,沙僧说要吃八分之六。唐僧没办法,只好说我吃四分之三了。”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说,师徒四人谁吃到的饼最多?”这一问题切入,不仅紧扣教学内容,还能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为完成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创设了思维参与的积极条件。
  二、巧设悬念开课,意在创设教学情境
  巧设悬念,目的就是为了激活学生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使学生处于不学不快的“愤绯”状态,有着明显的求知欲望。课堂上的悬念设计包括开课的“设悬”和课结时的“释悬”两个方面,“设悬”在前,“释悬”在后,开课环节,常常把“设悬”放在一定教学情境中,教师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而故意“卖关子”,紧紧地吊住学生胃口。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教师互换教师,让学生出题教师回答判断。其操作过程就是让学生确定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看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让教师回答。过程中很多学生站起来提出多位数来考考老师,不但没有被问住,他们还能从教师对答如流的回答中似乎感觉到了什么。这时教师说:“其实你们也能象老师一样不用计算就可得到答案,你们有信心吗?”学生个个摇头说难。这时我们就可以顺势而教,让学生被悬起的心找到落下来的理由。这就是创设悬念教学。在结课时,悬念必须要收尾才能算是圆满,才能使课堂紧凑有效度。
  三、利用知识迁移,意在激活学生思维
  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贵在疑。疑在对现在知识对其的引发。数学是一门渐进性、系统性、抽象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科,教材编排具有逻辑性,排在低年级的知识往往是后学知识的基础,后学知识是先学知识的深入与拓展。所以,作为一线教学的我们应利用新旧知识的渐进性加强迁移,让学生脑中固有旧知成为新学知识的基础或桥梁,为新知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和思维上的充分准备。如教学“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前,可出示口答题“8×4÷8×4=?”,当出现我们预计的结果错误1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迁移,鼓励学生分析错因,强化乘除混合运算顺序。现话锋一转,就可转移到“小数乘除混合运算”这个方面的教学上来了。与先前学习相比,只是多了一个小数点的处理。这样开课就可以顺利进行了。
  四、联系生活实践,意在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是高度概括、被抽象化了的生活。学习数学,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最好办法就是让数学在披上“生活外衣”后出现,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生活问题上感受到数学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化数学。在实际教学中,巧借生活实物,让“数”的概念物化,“数量关系”直观化,“公式、定义”生活化。这样不但能激发兴趣,还能促进学生生活思考——利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从而促进他们数学应用能力地提升。例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角”的概念就需要生活化策略来展开,原因就在于教材上的概念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过程中我们就可这样来实施:先出示桌子角、红领巾、自行车架、房屋屋架等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找到相同点,再引导学生从日我生活中来寻找这类似的图形,再给该图形取名,理解“角”的概念,这样就水到渠成了,这不仅让学生形成了“角”的概念也帮助学生发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性。
  当然,开课方式很多,策略种种,除了上面几样,还有如简笔画、猜谜语、动手剪、做游戏、播音乐、看视频等,到底用哪种方法,我们要因课而设、因人而设、因境而设、因需而设,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蒋小川,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教育研究,2021年。
  [2]李平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与策略初探[J].教学与管理,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