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实践探究

【作者】 戚孝丽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诗题和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意象、表现手法、修辞等,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在深入细致的鉴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一、紧扣诗题,探寻主旨
  主题即诗歌的主旨,即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或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感悟。如李白名诗《赠汪伦》中所表现的就是朋友之间的友谊——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却不及汪伦“送我情”。结合诗题《赠汪伦》来看,这很明显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大多写的是亲朋好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或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都属此类。教师带领学生紧扣诗歌的题目来鉴赏诗歌,就是要抓住诗歌的题目,分析其类型,探寻诗歌的主题。如王安石的《梅花》,结合诗题不难看出,作者所要写的对象是梅花,梅花多在冬天盛开,有不畏严寒、凌寒独放的品格,由此可见,诗人更多的是想借梅花这一形象来暗喻那些像梅花一样拥有坚强和高洁品格的人。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类别进行分析。古诗词一般可分为送别、怀古、思乡、闲适、写景、咏物、战争、爱情八大类。在分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或创作背景对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如王昌龄的《出塞》,作者所处时期为盛唐,当时对外战争不断,虽然屡屡取胜,但战争却使人民不堪重负,教师可结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二、抓住关键,体会情感
  “文以载道”,文学作品是作者借以抒发情感、表达观点的载体,一首诗歌,其内容是由作品中所表现的人、事、物构成的,所蕴含的是诗人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审美评价等。人皆有喜怒哀乐,或批评或赞扬,诗人总是能巧妙地借助不同的人、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以杨万里的《小池》为例,结合诗题来看,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诗。全诗所写之景为池、泉、流、荷和蜻蜓,好似一幅花鸟画,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痕迹。阳光朗照下,树木、小荷、小池如此色彩艳丽,浓绿的树荫、碧绿的小荷、活泼的蜻蜓、清亮的泉水,诗情画意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结合诗题和诗歌中的景物,可以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并将其和诗题结合起来分析。以李绅《悯农》为例,“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天下没有一块闲置的田地,但种田的农夫还是会被饿死,为何?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是谁制造了这一悲剧”。由此可见,作者一方面是对农民的怜悯,另一方面则是对统治者的不满。结合诗题来看,这首诗很明显抒发的是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三、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可理解为“意”和“象”,“象”是实指,“意”是虚指,“象”乃客观之物,“意”乃主观情感。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该诗是一首富有画面感的离别诗。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不仅是为了点题,离别的地点是“黄鹤楼”,乃天下名胜,也可能是两人经常聚会的地方;再结合诗题看,“孟浩然之广陵”,当时孟浩然隐居于乡野,去广陵并不是被贬,乃为游历,故诗中没有悲凉之情,反显得愉快。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农历三月乃暮春时节,扬州的繁华之境令人着迷,这不仅将时代的气息展露了出来,也寄寓着诗人对朋友的祝福。“孤帆”“远影”“碧空”,似乎此时留下的只有诗人一人了,有些孤寂,诗人翘首凝望,直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了水天交接的地方。这江水,犹如诗人对朋友的情感一般,浩浩荡荡。全诗没有一个字写情,却将深厚的友情寄托在景物中,意境唯美飘逸,言辞优美而不浮躁,绚丽的三月美景和浩荡的长江画面,在诗人的笔下更富有深情。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教师首先要学会找出诗歌中的基本意象。如梅、兰、竹、菊所象征的是高洁,明月、孤雁寄托的是思乡之情,长亭、垂柳象征离情,落花、流水象征愁绪。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客舍青青柳色新”,虽然明写“柳”之新,实则是写别离之情。其次是要结合意象分析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由自己望月而联想天下人望月,由赏月而上升到思人怀远,“不知秋思落谁家”。其实,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而言,对月怀远乃是人之常情,但作者却写得深沉而有意蕴,给读者所展现的是一幅寂寥而冷清的中秋之夜图。整首诗以写景起始,以思乡宕开,想象丰富,意味深长。
  四、抓住特点,赏析技巧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还有诗人在诗歌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情景结合方式,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为例,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桃花才三两枝,说明春意刚现,乃早春之景,突出一个“早”;“春江水暖鸭先知”,没有直接写春来早,而是移情以物,以鸭子在江中的嬉戏来感受春之美景。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诗歌中所采用的修辞。如李贺《马诗》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两句,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边疆战场宁静旷远的景象,为后文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埋下了伏笔。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以拟人的手法表现对春雨的赞美和喜爱。不管哪一种修辞,教师都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学会赏析诗歌的创作技巧。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引导学生诵读并鉴赏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诗题、关键词句、意象、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引导学生逐层对诗歌展开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走进诗歌的国度,在诗歌学习中获得成长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