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 蒋晓娇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十九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开始重视起对多元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尤以对影视资源的教学研究最具执行空间和运用效果。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将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围绕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一题撰文,并试从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学生技法认知、构建教学场景以及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等角度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 影视资源;小学语文;有效运用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对外界信息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且并不擅长学习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内容;此外,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开始更加频繁、深入地接触多元的影视文化作品,并形成了自己与之相关的独特的兴趣体系。小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并尊重这两点事实,在课程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加大对影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以之作为课本传统教学的有力补充,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在笔者看来,这些工作的具体执行应当以下列几方面为主要抓手:
  一、利用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有着自己所钟爱的影视作品,有些甚至还是“小影迷”和“小剧迷”。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选择一些与课文有着密切联系的影视作品或其选段播放给学生们观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会对本篇课文的内容形成一个快速的认知,为后续的细致学习打下良好铺垫;同时还会在影视信息的多维感染下产生浓厚的认知兴趣,给教师的课文讲解提供了绝佳的软性条件,可谓是“一举两得”。
  例如在讲解《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根据鲁迅作品《故乡》翻拍的同名电影中对应课文一开头环境描写部分的片段,让学生通过动态画面的展示以及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去体会课文开端部分的情节和气氛,以此来迅速捕捉到学生们的“G点”,让他们对接下来要发生的故事产生较强的探索欲。
  二、利用影视资源深化学生的语文技法认知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除了简单的字词和语法知识外,最为主要的便是对各种表达技法的赏析和应用,这也是很多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课程难点。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些方面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影视作品所具有的信息表现直观性、动态性和多维性等优势条件,将原本二维化的文字内容以三维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多项感官资源来体会各类表达技法的应用模式和作用效果,进而使学生能够以更加自然、深刻的渠道形成对应的知识记忆和认知理解。
  比如很多学生对于环境描写所具有的“烘托气氛、渲染氛围”的作用无法形成有效的理解。那么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课文翻拍的真人电影,着重让学生观看电影中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画面,以及表现路人们行色匆匆、满脸冷漠的镜头,利用学生们的直观感受来体会这些环境元素带给自己的寒冷、凄凉、悲伤的感触。
  三、利用影视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课堂场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引导学生获得对于一篇课文中心情感的准确而深刻的体会才是语文课堂讲解的主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对课堂场景的高质量构建。很多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而无法全身心地将自己代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综合场景中,这就限制了他们对作者情感共鸣的产生。对此,小学语文教师便可通过对影视资源的引入,将学生们带到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动态场景中,凭借作品中不同角色的动态演绎和多个场景的灵活切换,使学生自然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触,让学生的情绪发展和故事走向保持高度一致。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中心情感的认知也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时,学生们可能会出现无法理解杜甫“喜欲狂”之心情的原因。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诗圣》这部电视剧中反映杜甫为避“安史之乱”而四处奔波的镜头,让学生感受诗人在这个过程中忍饥挨饿、痛失骨肉、饱受劳顿的艰辛,继而使学生认识到“官军收河南河北”对于诗人而言意味着自己可以早日结束颠沛生活,那么诗人自然会喜极而泣。
  四、利用影视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
  语文的知识范畴十分广泛,除了课内的基本内容外,所有有关于人文社会的文化元素几乎都可以被看作是语文知识的组成。在完成对课内知识的基本讲解后,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观看影视作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到更多有关的课外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在语文知识储备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且还可以凭借这些课外知识对课内既有学习成果形成更全面、深刻的理解,进而构建起一套完备的语文知识框架。
  比如在完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专门的时间观看《阿Q正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根据鲁迅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或片段,也可以看一看《人民的灯火》等介绍鲁迅生平和思想的纪实性影片,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知识信息,继而对这位伟大的作家形成全面的认识。
  除此以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模仿自己喜欢的情节、片段开展课本剧的表演活动,让学生在获得更多趣味的同时以更深的层级去把握、品读对应作品的文化内涵。
  结束语
  作为一门和社会文化关联最为紧密的学科,小学语文的教学理应体现出对多种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对各类资源的共向开发,这样才能起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并努力践行这一点,在日常教学当中加大对影视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力度,围绕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学生技法认知、构建教学场景以及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等主题实现影视作品表现和课程知识教学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获得更为良好的课堂体验和学习效果,为学生们将来进一步的语文学习和课程核心素养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储晨.小学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辅助教学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18(34):19.
  [2]吴丽丽.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24):61.
  [3]黄永康.试谈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8(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