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作者】 李 亚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高妙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实践运用探究性学习策略是新课标的强烈建议。本文从激发兴趣、注重探究过程引导、运用激励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实践心得。
【关键词】 小学美术;探究性学习;实践运用
这几年美术课堂开展探究学习我们发现,有效的步骤是基于教师提出带有导向性的问题后的学生实践,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的问题提出假说或猜想,并经历收集证据、评估、交流和推广等环节来开展。但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不高和综合能力不强,在小学美术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我们发现多数的探究活动只由上述的某些步骤组成,被称为部分探究。而我们强调的是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以美术为阵地的创美、审美等为核心追求的创造力。故而在践行新课标的当下美术教育活动中离不开探究性学习的实践运用。下面,我谈谈运用体会。
一、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走进美术知识探究学习的向导和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并发挥主体作用的内在驱动。传统美术教学运用的是接受性学习模式,故而教师不需要激趣这个做法实践,原因在于只要教师讲得快,能完成任务。而在今天,则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并学得有动力,有收获。正是由于取向不同而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样,其结果自然也就不同。传统美术教学在效果上是“低、差、费”,而今天则有明显改观,而且学生获得的培养则显然不同,以更好、更宽、更有温度而别于传统做法。特别是在兴趣培养方面更有效果,更能促进学生美术学习的自觉得以形成。下面,是我在美术课堂中为了激趣实现学生美术知识自觉探究的常用方法。
(一)创设情境,利用新异与变化刺激学生探究欲。为刺激学生求知与求学的欲望,使他们有强烈的探究新知的兴趣,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告诉我们“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则采取创造情境的方法来促进引人入胜的实现,针对学生好奇好新好变化的特征而采取生活实例、实验操作、离奇事实等手段进课堂方式来实施,通过新异与变化的呈现来帮助学生在美术认知中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主观预期的结果来突破他们认知极限,进而促使他们“我要弄个明白”的探究兴趣的生成。例如《小圆点的魅力》的教学中为实现利用不同“圆面”“圆圈”组合而产生不同美感的教学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创设情境,利用拟人化的方式让学生对小圆点的神奇产生认知兴趣,诱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使他们主体作用在“我想学”中得到激发。
(二)手段多样化,展示美术独特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美术的兴趣不能手段单一、常用,要做到新颖有变化、多样化,才可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需求。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我们可利用美术学科独特的视觉美展示来进行。同时,配合影视、多媒体、参观、郊游,甚至游戏、音乐等配合来再现美的形象,让学生在感知美术独特魅力时产生“我想欣赏”“我想绘画”等需求。这同样可实现激趣增动力的效果。
二、注重探究过程引导,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探究性学习虽是教师主导下进行的,但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不能因为不是主体而扮演隔岸观者的角色就不对了,应作为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到授方法、给点拨的行列中,让学生在强烈兴趣驱使下进行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为凸显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落实。
一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在美术探究活动中,很多学生常常把学习的事看作是成绩优秀者的事,而把自己当观众。这样的合作探究实际上达不到应有效果。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主体除了上文说的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外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每个学生的事而不是当看客就可以实现的,让他们提高认识而激活主体意识。例如《色彩的冷与暖》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我首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或教室里的冷色与暖色来开启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这样的生活化由于学生有感知基础故而主体意识激发就很快有了效果。
二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美术课堂的“动”不能仅体现在绘画中,探究学习中,更不能仅体现在游戏展开中,应体现在方方面面,最主要的是“脑动”而不是“形动”。在探究学习中,这两种“动”我们都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伴随思维运转而得到更加有效的美术培养和教育。实践中我们应提供愉悦氛围支撑下的多种动作平台,让学生“动”起来学习。例如《彩墨世界》的教学为了让接触国画过少的学生只有新奇没有畏惧感我们就可以运用游戏这种能促使学生“动”起来学习的方式来引领学生在自由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拓展思维,在游戏中体验到水墨交融的独特情趣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三、给予激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探究学习的快乐
人不激不发力。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小学生得到肯定和表扬,他们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动力就十分足。基于此,在开展美术探究性学习中我们应在汇报总结形成知识要点时就要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参与情况、学习方法运用、效果取得等方式进行评价,发现学生闪光点,让他们对自己学习有进步产生积极体验。这种体验如果是积极的,他们就会由此而兴奋,得到满足收获感。所以,在探究性学习开展中我们不能因为要完成教学任务而少了这一环节。作为教师应在精心设计流程、打紧宣讲时间,也要腾出时间来给予学生激励评价,让他们感受到美术探究学习的愉悦和快乐。
总之,美术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就要以探究为载体、以凸显学生主体作用为过程的教学实施。整个活动应以问题为驱动,培养学生的欣赏观察意识和综合表现的创作能力。实践表明,积极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其能够激发学生潜能,让他们幽闭的心智得到开启,美术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荣涛,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学园,2014年。
[2]毅力,浅析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2014年。
【关键词】 小学美术;探究性学习;实践运用
这几年美术课堂开展探究学习我们发现,有效的步骤是基于教师提出带有导向性的问题后的学生实践,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的问题提出假说或猜想,并经历收集证据、评估、交流和推广等环节来开展。但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不高和综合能力不强,在小学美术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我们发现多数的探究活动只由上述的某些步骤组成,被称为部分探究。而我们强调的是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以美术为阵地的创美、审美等为核心追求的创造力。故而在践行新课标的当下美术教育活动中离不开探究性学习的实践运用。下面,我谈谈运用体会。
一、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走进美术知识探究学习的向导和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并发挥主体作用的内在驱动。传统美术教学运用的是接受性学习模式,故而教师不需要激趣这个做法实践,原因在于只要教师讲得快,能完成任务。而在今天,则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并学得有动力,有收获。正是由于取向不同而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样,其结果自然也就不同。传统美术教学在效果上是“低、差、费”,而今天则有明显改观,而且学生获得的培养则显然不同,以更好、更宽、更有温度而别于传统做法。特别是在兴趣培养方面更有效果,更能促进学生美术学习的自觉得以形成。下面,是我在美术课堂中为了激趣实现学生美术知识自觉探究的常用方法。
(一)创设情境,利用新异与变化刺激学生探究欲。为刺激学生求知与求学的欲望,使他们有强烈的探究新知的兴趣,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告诉我们“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则采取创造情境的方法来促进引人入胜的实现,针对学生好奇好新好变化的特征而采取生活实例、实验操作、离奇事实等手段进课堂方式来实施,通过新异与变化的呈现来帮助学生在美术认知中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超出主观预期的结果来突破他们认知极限,进而促使他们“我要弄个明白”的探究兴趣的生成。例如《小圆点的魅力》的教学中为实现利用不同“圆面”“圆圈”组合而产生不同美感的教学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创设情境,利用拟人化的方式让学生对小圆点的神奇产生认知兴趣,诱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使他们主体作用在“我想学”中得到激发。
(二)手段多样化,展示美术独特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美术的兴趣不能手段单一、常用,要做到新颖有变化、多样化,才可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需求。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我们可利用美术学科独特的视觉美展示来进行。同时,配合影视、多媒体、参观、郊游,甚至游戏、音乐等配合来再现美的形象,让学生在感知美术独特魅力时产生“我想欣赏”“我想绘画”等需求。这同样可实现激趣增动力的效果。
二、注重探究过程引导,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探究性学习虽是教师主导下进行的,但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不能因为不是主体而扮演隔岸观者的角色就不对了,应作为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到授方法、给点拨的行列中,让学生在强烈兴趣驱使下进行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为凸显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落实。
一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在美术探究活动中,很多学生常常把学习的事看作是成绩优秀者的事,而把自己当观众。这样的合作探究实际上达不到应有效果。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主体除了上文说的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外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每个学生的事而不是当看客就可以实现的,让他们提高认识而激活主体意识。例如《色彩的冷与暖》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我首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或教室里的冷色与暖色来开启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这样的生活化由于学生有感知基础故而主体意识激发就很快有了效果。
二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美术课堂的“动”不能仅体现在绘画中,探究学习中,更不能仅体现在游戏展开中,应体现在方方面面,最主要的是“脑动”而不是“形动”。在探究学习中,这两种“动”我们都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伴随思维运转而得到更加有效的美术培养和教育。实践中我们应提供愉悦氛围支撑下的多种动作平台,让学生“动”起来学习。例如《彩墨世界》的教学为了让接触国画过少的学生只有新奇没有畏惧感我们就可以运用游戏这种能促使学生“动”起来学习的方式来引领学生在自由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拓展思维,在游戏中体验到水墨交融的独特情趣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三、给予激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探究学习的快乐
人不激不发力。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小学生得到肯定和表扬,他们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动力就十分足。基于此,在开展美术探究性学习中我们应在汇报总结形成知识要点时就要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参与情况、学习方法运用、效果取得等方式进行评价,发现学生闪光点,让他们对自己学习有进步产生积极体验。这种体验如果是积极的,他们就会由此而兴奋,得到满足收获感。所以,在探究性学习开展中我们不能因为要完成教学任务而少了这一环节。作为教师应在精心设计流程、打紧宣讲时间,也要腾出时间来给予学生激励评价,让他们感受到美术探究学习的愉悦和快乐。
总之,美术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就要以探究为载体、以凸显学生主体作用为过程的教学实施。整个活动应以问题为驱动,培养学生的欣赏观察意识和综合表现的创作能力。实践表明,积极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其能够激发学生潜能,让他们幽闭的心智得到开启,美术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荣涛,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学园,2014年。
[2]毅力,浅析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