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群文阅读是贯通语文课内外阅读的重要桥梁
【作者】 马 俊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射洪坝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加强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创新,就必然打通课内外,使之成为二者互通的桥梁。通过精心设计群文阅读教学,贯通语文课内外,就是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阅读平台上获得丰富见识、拓展视野的积极收益。
【关键词】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贯通;课内外阅读;桥梁
阅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是担当学生语文素养责任最多的教学平台。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致力于阅读教学改革,他们打破传统的单篇教学独撑阅读重任的局面,注入更多的实用阅读策略,群文阅读便是其中一种。近年来,由于得到众多大家的实践应用,有了星星之火燎原态势。而我在接触到这种教学方式后,也尝试着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种方法施教,教学氛围好,很多孩子都对“群文阅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阅读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阅读面拓展了,收获到了更多知识,因为这一方法的应用,打通了课内与课外两个阅读平台,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有了衔接点,成为了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一、群文阅读,为课内外阅读架起了互通桥
我闪知道,常态下的阅读,不外乎是这三种形态,即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功能各异,互补共生,无法替代。我们不应该只把课内阅读教学作为提高阅读能力的平台,更应作为学习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手段。新课标就明确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综观当前的阅读教学,几乎只是单篇阅读的一种,都是围绕教材而教,教材上有什么才教什么。而且,在读书方式上也只重精读、有感情朗读,这样的阅读思想显然背离了阅读的自然生态,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阅读的需要。但群文阅读却可以满足阅读学生的需求,填补传统阅读教学的遗漏,可以使多个文本的阅读与传统的课内看篇阅读形成互补,增加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的同时,还可在对比阅读中,使学生发现、质疑、探究,在矛盾冲突中,使学生思辨、批判,更能体现语文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性质。变“被动的教学”为“主动的学习”,并且让学生从学习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实情感到在生活中运用表达能力,这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各种形式的群文阅读活动的最终目标。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群文阅读教学,就能有效实现课内外阅读的互通,让课内学习的方法、技巧成功地应用于课外,起到了拓展课堂,延伸课堂的作用。
二、灵活方式,让群文阅读教学新颖有趣
传统阅读教学,大多是教师的深入讲解为主,学生成为被动学习的接收者。这种看似强化分析的做法是有效的,但实际上是没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灌教育”,效果非常有限。在目前,群文阅读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先前经验,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常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学方式简单,大多都是师问生答模式,而且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课堂时间有限,群文阅读的篇数受到限制,或者课外阅读实效性不高,无法与课文形成对比,更不能有效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接下的来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创新策略,灵活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群文阅读的新颖有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在进行群文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标定位要准,一群文章往往集中一个目标,细分出若干层次,群内每篇文章的作用要明确、具体。如激发兴趣、形成对比、补白释疑、拓展积累、补充强化、引发思辨等等,一定要全盘布局,考虑清楚;二是文本切入的时机要适宜,巧妙设置连接点,在学生急切需要的时候再给出;三是各文本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应有所变化,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和文本特点尝试选择运用合适的方法去阅读,再以课文为依托,巧妙设置联系,拓展延伸开去,带出多篇材料阅读,实现课内外衔接。
落实到具体教学中,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强化阅读方式,方能收到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效果:一是加强类比阅读。课文的意义其是可以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过程中被感知的。因此,课堂教学伊始,我们就应用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或诗句引出课题,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为正文做铺垫。这种阅读方式一般应用于导入环节,在激发兴趣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二是加强对比阅读。在课文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文章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既可以“求同”——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思异”——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习得方法和规律。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发现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和情感的共通性。为了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选材、遣词用句、布局谋篇都应以此为核心。三是加强联想阅读。学生自身阅历和经验,有时可能不能理解文章的深刻的内涵和作者含蓄的情感,群文阅读恰恰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放飞学想象力,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让学生深入而准确地理解了阅读内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四是加强拓展阅读。“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习的新开端。在课文的最后,老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引领学生课后进行自主阅读,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实现“课内得方法,课外得收益”的良好效果。
总之,探寻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合理设计阅读方案,使学生对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产生兴趣,期待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是我们一线教师对阅读教学的一点追求。而这一点,必然要求我们打通课内外阅读桥梁,实现二者互通,才能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见识得以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覃文琴,群文阅读是架设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桥梁[J].教育探索,2019年。
[2]贡小梅,群文阅读在小语教学中的开展研究[J].教育科学,2019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贯通;课内外阅读;桥梁
阅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是担当学生语文素养责任最多的教学平台。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致力于阅读教学改革,他们打破传统的单篇教学独撑阅读重任的局面,注入更多的实用阅读策略,群文阅读便是其中一种。近年来,由于得到众多大家的实践应用,有了星星之火燎原态势。而我在接触到这种教学方式后,也尝试着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种方法施教,教学氛围好,很多孩子都对“群文阅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阅读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阅读面拓展了,收获到了更多知识,因为这一方法的应用,打通了课内与课外两个阅读平台,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有了衔接点,成为了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一、群文阅读,为课内外阅读架起了互通桥
我闪知道,常态下的阅读,不外乎是这三种形态,即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功能各异,互补共生,无法替代。我们不应该只把课内阅读教学作为提高阅读能力的平台,更应作为学习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手段。新课标就明确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综观当前的阅读教学,几乎只是单篇阅读的一种,都是围绕教材而教,教材上有什么才教什么。而且,在读书方式上也只重精读、有感情朗读,这样的阅读思想显然背离了阅读的自然生态,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阅读的需要。但群文阅读却可以满足阅读学生的需求,填补传统阅读教学的遗漏,可以使多个文本的阅读与传统的课内看篇阅读形成互补,增加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的同时,还可在对比阅读中,使学生发现、质疑、探究,在矛盾冲突中,使学生思辨、批判,更能体现语文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性质。变“被动的教学”为“主动的学习”,并且让学生从学习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实情感到在生活中运用表达能力,这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各种形式的群文阅读活动的最终目标。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群文阅读教学,就能有效实现课内外阅读的互通,让课内学习的方法、技巧成功地应用于课外,起到了拓展课堂,延伸课堂的作用。
二、灵活方式,让群文阅读教学新颖有趣
传统阅读教学,大多是教师的深入讲解为主,学生成为被动学习的接收者。这种看似强化分析的做法是有效的,但实际上是没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灌教育”,效果非常有限。在目前,群文阅读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先前经验,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常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学方式简单,大多都是师问生答模式,而且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课堂时间有限,群文阅读的篇数受到限制,或者课外阅读实效性不高,无法与课文形成对比,更不能有效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接下的来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创新策略,灵活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群文阅读的新颖有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在进行群文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标定位要准,一群文章往往集中一个目标,细分出若干层次,群内每篇文章的作用要明确、具体。如激发兴趣、形成对比、补白释疑、拓展积累、补充强化、引发思辨等等,一定要全盘布局,考虑清楚;二是文本切入的时机要适宜,巧妙设置连接点,在学生急切需要的时候再给出;三是各文本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应有所变化,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和文本特点尝试选择运用合适的方法去阅读,再以课文为依托,巧妙设置联系,拓展延伸开去,带出多篇材料阅读,实现课内外衔接。
落实到具体教学中,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强化阅读方式,方能收到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效果:一是加强类比阅读。课文的意义其是可以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过程中被感知的。因此,课堂教学伊始,我们就应用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或诗句引出课题,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为正文做铺垫。这种阅读方式一般应用于导入环节,在激发兴趣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二是加强对比阅读。在课文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文章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既可以“求同”——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思异”——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习得方法和规律。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发现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和情感的共通性。为了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选材、遣词用句、布局谋篇都应以此为核心。三是加强联想阅读。学生自身阅历和经验,有时可能不能理解文章的深刻的内涵和作者含蓄的情感,群文阅读恰恰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放飞学想象力,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让学生深入而准确地理解了阅读内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四是加强拓展阅读。“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习的新开端。在课文的最后,老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引领学生课后进行自主阅读,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实现“课内得方法,课外得收益”的良好效果。
总之,探寻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合理设计阅读方案,使学生对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产生兴趣,期待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是我们一线教师对阅读教学的一点追求。而这一点,必然要求我们打通课内外阅读桥梁,实现二者互通,才能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见识得以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覃文琴,群文阅读是架设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桥梁[J].教育探索,2019年。
[2]贡小梅,群文阅读在小语教学中的开展研究[J].教育科学,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