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3+1”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者】 罗 苓
【机构】 四川省苍溪县龙王镇雍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原小学自然课改为科学课,从一年级开始设课,启动科学课程作为小学教育阶段核心课程,并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倡导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十几年的发展中,科学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在不断完善,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基于新课标,“3+1”小学科学课程由主题式分阶段进行探究式教学,建构阶梯式动态分组实验教学,结合多感官教学法,体现“寓教于乐”的新型科学课程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重新设计科学课程,是现在小学教学改革中亟待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一、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探讨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小学阶段6~12岁儿童心理发展进行分析,为合理设计科学课程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心理学依据。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孩子们在与周围世界探索互动时,不断增加新的知识,建立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去更新适应新的信息,与周围世界达到平衡状态。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们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是不同的。
(二)6~12岁孩子心理发展特征
我国小学生年龄主要为6~12岁,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运算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主要表现出的五大特征为:一定简单抽象思维、去自我中心、可逆性、去集中化性和守恒性。“3+1”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正向抽象思维过渡,逐渐意识到自我,并尽可能找到自我在世界的地位,与他人建立联系,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的基础。
二、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启发皮亚杰的认识论中,知识是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逐步建构的过程,大脑接收信息是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五种感官;根据6~12岁孩子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通过多感官教学法,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灵活设计和安排学生的猜想、操作、评价和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探究-建构”过程。
三、“3+1”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
“3+1”小学科学课程中将实验教学分为3+1个实验阶段,“3”是指三个阶梯式实验阶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基于科学领域的每一个基本概念,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简单的趣味小实验联系在一起。“1”是指联系生活、感知生活。知识与生活挂钩,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勇气。教学设计时对象是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的时期,抽象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希望成为生活中的“探险者”。
四、“3+1”小学科学课的优点
(一)教学设计上多元式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我们有效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和当地文化进行课程设计,根据当地学生对课程的喜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综合初高中阶段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数学等学科,以实验为主进行科学课程的设计。我们进行小班制教学,每班学生上课人数为4~6人,同时每班安排一名科学老师和一名助教老师进行跟班教学,保证教师可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动态,及时指导和引导学生更正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我们的课堂采用科学教具、日常用品、PPT、视频和照片等多种教学资源将知识具体化,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保证课堂设计的多元化。
(二)教学目标上四维式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每个方面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科学素养。
1.科学知识维
“3+1”小学科学课程多采用具有强大视觉效果的实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我们的实验趣味性强,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欲,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兴趣。采取多感官教学法,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结合多感官信息刺激大脑,建立对知识的理解和课堂活动的深刻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2.科学探究维
“3+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实验,教师从旁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思辨能力。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通过知识竞答的方式,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师生互动频繁、及时有效,形成寓教于乐、以趣促学的教学氛围。
3.科学态度维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同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发表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了解别人的想法。知识竞答环节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突破难题,加强知识的吸收和巩固。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维
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认识和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利用和防范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和对自然界和自然学科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深入生活,探索观察周围世界,以实际行动发现和探索科学知识。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科学课程,设计出“以趣促学,寓教于乐”为新理念的“3+1”小学科学课程,主题式分阶段进行探究式教学,建构阶梯式动态分组实验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探究—建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问题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注重师生交互沟通,激活思维。
一、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探讨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小学阶段6~12岁儿童心理发展进行分析,为合理设计科学课程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心理学依据。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孩子们在与周围世界探索互动时,不断增加新的知识,建立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去更新适应新的信息,与周围世界达到平衡状态。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们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是不同的。
(二)6~12岁孩子心理发展特征
我国小学生年龄主要为6~12岁,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运算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主要表现出的五大特征为:一定简单抽象思维、去自我中心、可逆性、去集中化性和守恒性。“3+1”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正向抽象思维过渡,逐渐意识到自我,并尽可能找到自我在世界的地位,与他人建立联系,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的基础。
二、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启发皮亚杰的认识论中,知识是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逐步建构的过程,大脑接收信息是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五种感官;根据6~12岁孩子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通过多感官教学法,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灵活设计和安排学生的猜想、操作、评价和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探究-建构”过程。
三、“3+1”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
“3+1”小学科学课程中将实验教学分为3+1个实验阶段,“3”是指三个阶梯式实验阶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基于科学领域的每一个基本概念,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简单的趣味小实验联系在一起。“1”是指联系生活、感知生活。知识与生活挂钩,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勇气。教学设计时对象是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的时期,抽象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希望成为生活中的“探险者”。
四、“3+1”小学科学课的优点
(一)教学设计上多元式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我们有效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和当地文化进行课程设计,根据当地学生对课程的喜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综合初高中阶段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数学等学科,以实验为主进行科学课程的设计。我们进行小班制教学,每班学生上课人数为4~6人,同时每班安排一名科学老师和一名助教老师进行跟班教学,保证教师可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动态,及时指导和引导学生更正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我们的课堂采用科学教具、日常用品、PPT、视频和照片等多种教学资源将知识具体化,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保证课堂设计的多元化。
(二)教学目标上四维式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每个方面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科学素养。
1.科学知识维
“3+1”小学科学课程多采用具有强大视觉效果的实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我们的实验趣味性强,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欲,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兴趣。采取多感官教学法,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结合多感官信息刺激大脑,建立对知识的理解和课堂活动的深刻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2.科学探究维
“3+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实验,教师从旁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思辨能力。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通过知识竞答的方式,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师生互动频繁、及时有效,形成寓教于乐、以趣促学的教学氛围。
3.科学态度维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同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发表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了解别人的想法。知识竞答环节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突破难题,加强知识的吸收和巩固。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维
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认识和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利用和防范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和对自然界和自然学科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深入生活,探索观察周围世界,以实际行动发现和探索科学知识。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科学课程,设计出“以趣促学,寓教于乐”为新理念的“3+1”小学科学课程,主题式分阶段进行探究式教学,建构阶梯式动态分组实验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探究—建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问题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注重师生交互沟通,激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