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的原点和归宿

【作者】 郭 娟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移山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准确理解“语文要素”,落实“语文要素”,让“语文要素”真正走进教师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教好、学生学好语文教材的关键。所以可以说,语文要素是语文教学的原点和归宿。所谓语文要素,是指构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元素。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及“文化理解和传承”。相应的,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可以粗略分为“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要素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教材中,不仅语篇内蕴含着语文要素,而且单元导语、语文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习作练习等诸方面、诸板块也都蕴含语文要素,所以教师要立足教材,精心选择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语文要素”的教材解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准解读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要在把握“篇性”“类性”的基础上,紧紧依托、把握教材中的“文本系统”和“练习系统”,从整体出发,构建出基于“这一篇”又超越“这一篇”的语文教材解读体系,然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有效应用语文要素。
  (一)研读篇章,解读“篇”中的语文要素
  “篇”是教材文本系统中最基本的单元。教师解读教材,首先就是解读具体的“篇章”。对于“篇章”的解读,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理论,从“识记”到“领会”,从“应用”到“分析”,从“综合”到“评价”。具体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识记字词、领悟段意、篇意,对某些内容能展开具体化分析,对文本本身能形成综合性的认识,能有效地评价文本的写作内容、写作形式等,这些都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体现。
  (二)研读单元,解读“单元”中的语文要素
  教材是以“主题单元”来统合篇章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深度解读“篇章”中的语文要素,更要深度解读“单元”中的语文要素。相比较而言,以“语文要素”为依托的单元,“单元”中的语文要素更明显一些。作为教师,要有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的思维,要能用“类”的观念对教材进行整体解读,不仅要把握同一篇章中的多个语文要素,更要站在单元立场上,把握同一语文要素在不同篇章中的体现。
  (三)研读系统,解读“类”中的语文要素
  在解读单元中的语文要素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超越单元,将教材中的同类语篇集结起来进行解读,这样的解读更为系统、更为整体、更为结构化。比如教师可以从文体入手,解读小说类的语文要素、解读童话类的语文要素,等等。以“类”为基础解读教材,能让师生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语文视野,能彰显语文教学的整体之美、逻辑之美、序列之美等。以“古诗词”的类教学为例,古诗词在统编教材中是穿插在主题单元中的,而且基本上是以“人文主题”为主。因为,从根本上说,古诗词的语文要素与现代文的语文要素是迥然不同的,没有哪一首古诗词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人物和事件”,也没有哪一首古诗词的语文要素是“把握主要观点”,古诗词的语文要素是相通的,都是要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解读出意蕴和味道来。这样的语文要素,就是一种“类”的语文要素。当然,这种“类”的语文要素在具体的学段教学中也是有差异的。相比较而言,低年级更重视古诗词的意思,而高年级更重视古诗词的意境。
  二、“语文要素”的教学路径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从整体上架设、搭建落实语文要素的支架和平台,更要设计系列化的体现语文要素的活动,从而通过语文要素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气质。
  (一)搭建语文要素的整体性框架
  英国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一个命题的提出能够衍生出新的思维,开辟一种新的认知方式。”教材中的语文要素犹如一张网络。教师搭建语文要素整体框架,能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完备的语文素养。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来说,本单元的主题是“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其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根据主题单元语文要素的总体要求,教师可以搭建语文要素教学框架。笔者在教学中将这一语文要素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引导学生想象,能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画面”;其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体验等,与文本的主题内容形成思想共鸣、情感共振”;其三是“对课文的具体内容能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有了这样的语文要素的整体性框架,教师在教学中就有了具体的抓手。
  (二)谋划语文要素的序列性设计
  不同篇章、不同主题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不同的,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语文要素学习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可以根据语文主题单元、篇章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谋划语文要素的序列性设计。正如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里,有限手段就是“语文要素”,而“无限运用”就是对不同单元、不同篇章、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要求。语文要素的序列性设计包括“单元的整体性设计”“读写的一体化设计”“课内外的协同化设计”等。
  (三)落实语文要素的具体性策略
  语文要素的真正落地生根,不仅需要整体谋划,更需要细化实施。细化实施要超越机械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语文要素进行自主建构,形成建设性的举措及批判性的反思。如此,语文要素对于学生而言,就不再仅仅是说教性、抽象性的东西,而是可感的现实。学生在习作中就会主动放飞自己的想象,从而建构、创造属于自我的想象世界。
  语文要素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因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系统”和“练习系统”,采用辩证的、完整的、融创的思维来进行设计、研发。如此,就能让“语文要素”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工具、抓手,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