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思考
【作者】 母凤文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众所周知,面对众多文字会使人疲惫,因此除了文章本身内容有趣外,还要注重利用外在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才能更好的培养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本文从设立有趣情境、合理利用质疑、教学创新、使用趣味性语言等方面写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兴趣;小学教学
在枯燥的学习中,如果融入兴趣,那么就不用老师推着学生向前走,他们会主动积极的投入学习中,但是小学生自控力不如中学生那么强,老师简单的引导,学生并不会产生兴趣并主动学习,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意识培养学生从小阅读的习惯,从阅读故事中找寻乐趣,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设立有趣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跳跃,他们对于知识的接触也是情感上的触碰,因此设立有趣的情景,比较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首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情景发生的状况,在脑海中建立相关的场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这样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会更加深刻。例如,在一年级语文上册《乌鸦喝水》一文中,主要讲的是乌鸦利用石子喝到瓶子里的水,在进行文章阅读之前,可以让学生想象乌鸦是如何喝到瓶子里的水,并进行回答,带着自己想象的场景进入文中阅读,无论答案是否正确,都达到了让学生思考的目的,也激发了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其次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学生回答问题或提问的时候,老师都不应该讽刺学生,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信任就会增多,那么在课堂上学生会认真听讲,融入课堂,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随之提高。最后,老师可以使用新媒体技术,将课文的内容图片化、视频化,视觉化的呈现可以使知识点不再那么枯燥,在五官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合理利用疑虑提高学习兴趣
有时提出疑问比自我思考更有效果,当学生对一个知识点提出自己的问题时,那么这就说明学生是经过深刻思考后才提出的疑虑,当问题解决时,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就会更加牢固。同时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虑,在质疑的时候,学生会想方设法的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也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中,可能会有人提问,为什么小公鸡可以抓得到虫子,而小鸭子不行?为什么小鸭子可以游泳,而小公鸡却不行?小公鸡和小鸭子明明是不同的,为什么要一起玩耍?当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共同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每个人的想法都能得到阐述,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有效扩展,在得到准确的答案前,这样的讨论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答案的期待值提高,这样也就达到了激发兴趣的目的。同时老师要对学生的质疑进行鼓励,不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打击,鼓励学生多散发思维,多多提出疑问,这样学生就会努力去思考,能够大大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教学创新,增添兴趣
(1)组员合作,增加学习乐趣
老师将班上的成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和小组之间遇到问题可以相互协调,共同讨论,当组内成员思想发生碰撞,学生会有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当问题被解决时,他们的成就感会更盛。除了组内之间的讨论,更重要的是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可以设立一个奖励机制,在完成每日任务时,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最快,可以得到奖励,一定形式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2)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小学生在成长期间处于对一切事物好奇的阶段,对于新的事物会产生强烈的好奇感,老师可以利用学生这样的心态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找到学生兴趣的点,设置他们喜爱的话题,让他们进行探索,在探索中找寻答案,学生会为了自己想要的答案而聚精会神的进行学习,这也就达到了目的。例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文中,老师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是你,面对洪水你会怎么解决?”让学生以自己作为主体,这样学生会积极的抒发自己的想法,然后在进行课文的学习,学生就会有想知道大禹是如何学习的欲望,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找寻答案,这样的学习过程也不会感觉枯燥。
4、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激起学习欲望
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语言平淡无奇,只将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简单的说出来,不在乎语气的变化,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这样学习的效率也会降低。因此在课堂上,老师除了要将知识传递出去,也要注重传达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可以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传授知识,可以使用举例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语文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一文中,除了文章的内容,老师可以举例历史故事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对“亡羊补牢”进行再次的讲解,有了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学习知识也不会那么乏味。老师平时多多鼓励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要注意语言变化多样,不要总是同一句话重复很多遍,不然当夸赞学生时,语言频繁重复,会让学生的成就感大大降低。在课堂中间时段,由于久坐,很多学生的注意力会分散,老师可以适时地讲个笑话,拉回学生的思维,用有趣的语言再将话题引到学习上,学生即缓解了疲惫,也能够有一段缓冲的时间重新集中注意力,这样的方式会使学习更有乐趣。
结束语
总而言之,面对枯燥的学习,要想方设法的利用各种方式提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融入学习中,享受获取知识所带来的快乐。老师可以从创新授课方式、使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的作用,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学生本身,学生自己也要找到学习中的乐趣,对于文本内容要仔细思考、提出质疑、最后解决巩固,结合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冯伟.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7(9):2.
[2]于书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33):1.
【关键词】 小学语文;兴趣;小学教学
在枯燥的学习中,如果融入兴趣,那么就不用老师推着学生向前走,他们会主动积极的投入学习中,但是小学生自控力不如中学生那么强,老师简单的引导,学生并不会产生兴趣并主动学习,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意识培养学生从小阅读的习惯,从阅读故事中找寻乐趣,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设立有趣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跳跃,他们对于知识的接触也是情感上的触碰,因此设立有趣的情景,比较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首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情景发生的状况,在脑海中建立相关的场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这样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会更加深刻。例如,在一年级语文上册《乌鸦喝水》一文中,主要讲的是乌鸦利用石子喝到瓶子里的水,在进行文章阅读之前,可以让学生想象乌鸦是如何喝到瓶子里的水,并进行回答,带着自己想象的场景进入文中阅读,无论答案是否正确,都达到了让学生思考的目的,也激发了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其次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学生回答问题或提问的时候,老师都不应该讽刺学生,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信任就会增多,那么在课堂上学生会认真听讲,融入课堂,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随之提高。最后,老师可以使用新媒体技术,将课文的内容图片化、视频化,视觉化的呈现可以使知识点不再那么枯燥,在五官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合理利用疑虑提高学习兴趣
有时提出疑问比自我思考更有效果,当学生对一个知识点提出自己的问题时,那么这就说明学生是经过深刻思考后才提出的疑虑,当问题解决时,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就会更加牢固。同时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虑,在质疑的时候,学生会想方设法的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也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中,可能会有人提问,为什么小公鸡可以抓得到虫子,而小鸭子不行?为什么小鸭子可以游泳,而小公鸡却不行?小公鸡和小鸭子明明是不同的,为什么要一起玩耍?当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共同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每个人的想法都能得到阐述,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有效扩展,在得到准确的答案前,这样的讨论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答案的期待值提高,这样也就达到了激发兴趣的目的。同时老师要对学生的质疑进行鼓励,不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打击,鼓励学生多散发思维,多多提出疑问,这样学生就会努力去思考,能够大大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教学创新,增添兴趣
(1)组员合作,增加学习乐趣
老师将班上的成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和小组之间遇到问题可以相互协调,共同讨论,当组内成员思想发生碰撞,学生会有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当问题被解决时,他们的成就感会更盛。除了组内之间的讨论,更重要的是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可以设立一个奖励机制,在完成每日任务时,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最快,可以得到奖励,一定形式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2)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小学生在成长期间处于对一切事物好奇的阶段,对于新的事物会产生强烈的好奇感,老师可以利用学生这样的心态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找到学生兴趣的点,设置他们喜爱的话题,让他们进行探索,在探索中找寻答案,学生会为了自己想要的答案而聚精会神的进行学习,这也就达到了目的。例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文中,老师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是你,面对洪水你会怎么解决?”让学生以自己作为主体,这样学生会积极的抒发自己的想法,然后在进行课文的学习,学生就会有想知道大禹是如何学习的欲望,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找寻答案,这样的学习过程也不会感觉枯燥。
4、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激起学习欲望
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语言平淡无奇,只将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简单的说出来,不在乎语气的变化,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这样学习的效率也会降低。因此在课堂上,老师除了要将知识传递出去,也要注重传达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可以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传授知识,可以使用举例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语文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一文中,除了文章的内容,老师可以举例历史故事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对“亡羊补牢”进行再次的讲解,有了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学习知识也不会那么乏味。老师平时多多鼓励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要注意语言变化多样,不要总是同一句话重复很多遍,不然当夸赞学生时,语言频繁重复,会让学生的成就感大大降低。在课堂中间时段,由于久坐,很多学生的注意力会分散,老师可以适时地讲个笑话,拉回学生的思维,用有趣的语言再将话题引到学习上,学生即缓解了疲惫,也能够有一段缓冲的时间重新集中注意力,这样的方式会使学习更有乐趣。
结束语
总而言之,面对枯燥的学习,要想方设法的利用各种方式提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融入学习中,享受获取知识所带来的快乐。老师可以从创新授课方式、使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的作用,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学生本身,学生自己也要找到学习中的乐趣,对于文本内容要仔细思考、提出质疑、最后解决巩固,结合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冯伟.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7(9):2.
[2]于书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