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
【作者】 艾尔登高娃
【机构】 新疆和静县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也逐步从单纯的科学知识学习,过渡到对实际生活中生物现象的解释,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要的方面,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将晦涩的知识贯穿于实验中,能够让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让学生对学习生物兴趣更加浓厚。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堂效率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实验教学,往往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的特点。生物实验即联系到基本的生物学科知识,同时也紧密与生活相关联,通过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生物材料,结合教材中相关内容对实验进行设计,让学生直观的去认识和了解生物学中不容易理解的知识,增强生物课程的乐趣,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同时针对新课程改革中生物学科教学目的的变化,实验课更加注重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解释,将知识与生活进一步关联,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1. 当前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实验思维的训练不足。
在我们实际的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往往结合课本的安排和实验设计,预先为学生做好实验材料准备及实验过程安排。学生在实验课中,会按照教师的设计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整个实验环节实际上是学生结合课本进行的实验全流程的操作训练,缺乏实验原理思考和实验问题的研究。在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也是紧密依据教材中的设问,学生的回答接近于标准答案,教师缺少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训练。这种单纯的实验操作重复训练,无法真正达到科学思维训练的目的,仅仅局限于动手能力的锻炼。
1.2学生主动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被动的按照教师的指导和教科书要求,对教材中实验过程进行重复。这种重复针对刚入学的初一学生或许有一定必要性,但对于学生的深入探究和主动思维训练则毫无益处。由于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相对紧凑,各个环节都缺乏留给学生去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机会与时间。与此同时,由于实验设计与最后的测评考试紧密关联,加之教师课堂管理和实验安全是课堂首要任务之一,因此学生缺乏有效的主动探究,自主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就会受到影响。
1.3忽视实验过程的认识
习惯上我们对实验的研究往往会聚焦于实验结果,整个实验环节的一些设计和学生操作则往往被忽视,而事实上“实验”和“试验”有着天壤之别,教师在进行课堂实验教学中,如果过分的关注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分析,会让学生在实验时脱离对科学探究过程性研究,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实验结论。这种观念将直接影响实验课教学目的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达成。
1.4缺乏客观有效的实验教学评价
通常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评价,是以结果的实现为最终评价标准。如果结果与预期相符则认为学生达到了实验课学习的目标。而事实上整个实验环节不仅包括了结果的评价,还包括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实验目的的分析以及实验过程的整体性认识,另外对于某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学生,其本身对实验的拓展研究并没有体现在实验课评价中,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打击,最终造成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提高初中生物实验课效率的措施
2.1强化思维训练,改变实验教学模式
探究思维需要在实验中得到拓展与提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除了按照教材的要求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操作外,还应重点关注实验目的、实验设计以及实验拓展和延伸。针对初中生来说,科学的改变实验设计可以有效的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实验,并能够从实验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例如针对探究唾液淀粉酶对馒头碎屑的作用这一实验,我们不仅可以结合教材完成课本中所设计的一组对照试验,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让学生亲自来设计实验,分别针对这两项内容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作用,还可以将生物学探究每一个步骤和环节进行复习,并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强化科学探究流程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拓展延伸或许会花费超过两节实验课时间,但将生物课堂放进实验室,更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维的训练,达到生物学科综合素养提升的真正目的。
2.2调整课堂节奏,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与探究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实验课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特别是针对某些开放性较强的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和小组合作探究精神,鼓励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课程学习。例如在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平均水平均匀分配小组,实现小组中各个层次学生相互搭配,让学生结合教材的要求和设计,独立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会锻炼动手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结合自己制作临时装片时遇到的问题,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内容,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另外小组合作模式的开展,更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同时帮助学生去适应群体合作,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与精神。
2.3关注过程性评价完善评价机制
在以实验结果为中心的评价设计中,学生往往会关注于实验结果的认定忽视了对实验过程理解和实验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主要的是要调整评价机制改进实验方案,将过去侧重于结果认证模式的评价机制,重新回归到对实验探究过程的系统评价中。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过程性评价方案,结合学生日常实验表现和课堂活动记录,将实验评价的分数和学生日常实验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安排,让结果评价占据的比重降低,同时强化学生实验思维训练过程。这种过程性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不可控力和外力影响造成期末实验结果未达到预期而导致的实验成绩较低问题。
结束语
生物学科中实验教学是推动生物课程系统性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增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努力去避免教师主体和学生被动学习现象,通过科学实验与探究意识的训练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实验课程改革与创新,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生物课堂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昆.注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J].现代交际,2016,(21):224.
[2]孙庆春.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11.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堂效率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实验教学,往往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的特点。生物实验即联系到基本的生物学科知识,同时也紧密与生活相关联,通过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生物材料,结合教材中相关内容对实验进行设计,让学生直观的去认识和了解生物学中不容易理解的知识,增强生物课程的乐趣,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同时针对新课程改革中生物学科教学目的的变化,实验课更加注重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解释,将知识与生活进一步关联,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1. 当前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实验思维的训练不足。
在我们实际的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往往结合课本的安排和实验设计,预先为学生做好实验材料准备及实验过程安排。学生在实验课中,会按照教师的设计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整个实验环节实际上是学生结合课本进行的实验全流程的操作训练,缺乏实验原理思考和实验问题的研究。在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也是紧密依据教材中的设问,学生的回答接近于标准答案,教师缺少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训练。这种单纯的实验操作重复训练,无法真正达到科学思维训练的目的,仅仅局限于动手能力的锻炼。
1.2学生主动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被动的按照教师的指导和教科书要求,对教材中实验过程进行重复。这种重复针对刚入学的初一学生或许有一定必要性,但对于学生的深入探究和主动思维训练则毫无益处。由于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相对紧凑,各个环节都缺乏留给学生去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机会与时间。与此同时,由于实验设计与最后的测评考试紧密关联,加之教师课堂管理和实验安全是课堂首要任务之一,因此学生缺乏有效的主动探究,自主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就会受到影响。
1.3忽视实验过程的认识
习惯上我们对实验的研究往往会聚焦于实验结果,整个实验环节的一些设计和学生操作则往往被忽视,而事实上“实验”和“试验”有着天壤之别,教师在进行课堂实验教学中,如果过分的关注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分析,会让学生在实验时脱离对科学探究过程性研究,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实验结论。这种观念将直接影响实验课教学目的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达成。
1.4缺乏客观有效的实验教学评价
通常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评价,是以结果的实现为最终评价标准。如果结果与预期相符则认为学生达到了实验课学习的目标。而事实上整个实验环节不仅包括了结果的评价,还包括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实验目的的分析以及实验过程的整体性认识,另外对于某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学生,其本身对实验的拓展研究并没有体现在实验课评价中,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打击,最终造成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提高初中生物实验课效率的措施
2.1强化思维训练,改变实验教学模式
探究思维需要在实验中得到拓展与提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除了按照教材的要求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操作外,还应重点关注实验目的、实验设计以及实验拓展和延伸。针对初中生来说,科学的改变实验设计可以有效的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实验,并能够从实验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例如针对探究唾液淀粉酶对馒头碎屑的作用这一实验,我们不仅可以结合教材完成课本中所设计的一组对照试验,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让学生亲自来设计实验,分别针对这两项内容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作用,还可以将生物学探究每一个步骤和环节进行复习,并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强化科学探究流程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拓展延伸或许会花费超过两节实验课时间,但将生物课堂放进实验室,更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维的训练,达到生物学科综合素养提升的真正目的。
2.2调整课堂节奏,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与探究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实验课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特别是针对某些开放性较强的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和小组合作探究精神,鼓励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课程学习。例如在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平均水平均匀分配小组,实现小组中各个层次学生相互搭配,让学生结合教材的要求和设计,独立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会锻炼动手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结合自己制作临时装片时遇到的问题,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内容,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另外小组合作模式的开展,更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同时帮助学生去适应群体合作,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与精神。
2.3关注过程性评价完善评价机制
在以实验结果为中心的评价设计中,学生往往会关注于实验结果的认定忽视了对实验过程理解和实验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主要的是要调整评价机制改进实验方案,将过去侧重于结果认证模式的评价机制,重新回归到对实验探究过程的系统评价中。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过程性评价方案,结合学生日常实验表现和课堂活动记录,将实验评价的分数和学生日常实验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安排,让结果评价占据的比重降低,同时强化学生实验思维训练过程。这种过程性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不可控力和外力影响造成期末实验结果未达到预期而导致的实验成绩较低问题。
结束语
生物学科中实验教学是推动生物课程系统性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增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努力去避免教师主体和学生被动学习现象,通过科学实验与探究意识的训练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实验课程改革与创新,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生物课堂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昆.注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J].现代交际,2016,(21):224.
[2]孙庆春.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6,(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