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作者】 景 姗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实验中学(梨香校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理解知识,还应该在实践中使用知识。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启发式教学、生活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寻找灵感,创新教学方法,助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输出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智力思维,数学学科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处理能力。然而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学习知识被动化、机械化,同时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让课堂越来越枯燥无味,消耗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一想到数学就昏昏欲睡。对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教学结构,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与实用性,让数学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帮助小学生在数学中感受逻辑思维的魅力,感受合作探究的乐趣。
  1.设计启发性数学问题,快速导入课程知识
  小学生年纪小、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思考简单而片面,启发式教学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思考深度,有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思考是学习过程中一大重要环节,而问题则是思考的动力与前提。教师应该注重数学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时机,通过启发性数学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设置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基础上,遵循学生智力发展规律,问题不能过于深奥,让小学生不知所云,也不能过于简单,无法发挥启发作用,对此教师必须知悉学生实际学情,分析班级平均实力;二是问题的设置必须立足于小学数学教材,教师深挖课本知识,提取教学重难点,围绕着重难点知识设计启发性问题,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必学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思考由浅入深,在循序渐进中取得进步。例如,教师在讲解《倍的认识》这一课程时,可以结合具体学情,衔接好已学过的乘法知识,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倍”数的意义。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出示三组苹果,一组三个,向学生讲解“三个苹果为一组,有三组就可以说成三个三。”接着教师出示四组芒果,一组五个,提问学生“这是几个几?”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说出图中芒果是四个五,由此问题的探讨教师引出“倍”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倍”,然后教师提出“小红拥有铅笔六个,橡皮擦三个,我们可以说铅笔是橡皮擦的几倍呢?”学生们结合“倍”的概念知识,理解“铅笔是橡皮擦的两倍”,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倍”。教师根据问题的层层设置,一步步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让学生体验到思考与解题的快乐。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积极调动学生兴趣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减轻数学课堂的枯燥感与数学学习的抽象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小学数学的实用性特点使其能够更好的融入生活案例中,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可以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将生活问题数学化,让生活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更快速的理解数学原理,更直观的感受数学价值。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小学生的专注能力较弱,在学习中经常心猿意马、三心二意,在这样的心态下学习效率非常差,为改善这种现象,教师必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是趣味生活故事,也可以是神奇的自然现象,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跟着教师学习知识。生活化教学也使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本信息的工具,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不甚了解,教师以生活事物或现象体现数学原理,让学生更快的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加强数学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角的度量》这一课程时,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个时钟,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时钟,并转动时针与分针,让学生们观察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变化,引导学生理解“角”这一概念,接着教师提出“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并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角,学生们积极回答,“扇子有角”“风车也是角”“转动门也会形成角”“五行旗上有五角星”等等,学生的踊跃发言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增强了学生对“角”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3.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着重培养探究意识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探究实验,这些知识在课本中学习是不够的,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探究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数学。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活动,留给学生更多思考与讨论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取得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在于小组成员的合作与互动,不同学生在性格爱好与学习习惯上的存在差异,在单独探究数学知识时,一些性格内向、动手能力较弱、态度懒散的学生总是轻而易举的放弃探索真知,随意应付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在小组活动中,这些学生会被小组其他积极、有活力的学生带动起来,主动参与团队合作当中,在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促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例如,教师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可以按照学生的性格差异与学习差异,合理划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教师设计小组探究主题“统计班上三月到七月之间过生日的学生人数”,并布置小组学习任务,即小组合作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尝试着将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学生小组内分配好工作,一人负责收集数据,一人负责整理数据,一人负责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一起分析数据,在合作中探究条形统计图的应用价值。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由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新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数学问题的提出来引出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情境增强学生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启发学生智力,让学生在活跃、积极的学习氛围中进步与成长。
  参考文献:
  [1]谢亚东.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64):79-80.
  [2]宋强儒.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天津教育,2020(20):60-61.
  [3]严旭清.让小组合作助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普童话,202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