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作者】 1.严 宽 2.黄静怡

【机构】 1.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中学 2.广西武宣县禄新镇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从创新教育过程的构建来看,中小学创新教育活动必须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日渐形成一套具有固定行为特征的教育表达方式。
  【关键词】 教学过程;创新教育;原则;教学方法

  贯穿创新教育过程构建的主线应该是:通过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指导思想,切切实实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改变现行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内容和形式、渐趋形成解放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结构,探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规律以及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的教育,从而减少现行学校中“无爱好、无特长、无创造性和无个性”的学生存在,最终促进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此,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充分遵循下述教育原则:
  一、主体参与性原则 
  是指教师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工作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二、整体发展性原则 
  是指教师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这个整体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性。他表现为能力的多样统一性,身心生长的有序性。而人的非整体性的发展,其最直接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创新能力的呆滞,更有可能造成一种人格的不健全。
  三、协同创新原则 
  是指把教的创新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科创新和活动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校内创新和校外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民主个性化原则 
  是指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要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起来。民主的环境是挖掘中小学生创新潜能的最重要的客观环境。
  五、实践探究性原则 
  是指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如广泛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等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复制和加深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六、激励进取性原则 
  是指教师要培育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新方法处理问题,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综合开展中小学创新教育活动涉及一系列相关教育要素,能否使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体现出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教师是否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创新学习活动。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善于经常运用多种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先介绍几种方法:
  一、体验学习教学法 
  所谓体验学习,就是教师要学生们去亲身经历;模仿某种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段,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电影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该法的实施要点是:
  (一)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个让他们合适的进行体验的环境,这个环境既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即生活中的环境。
  (二)在展开体验的环境中,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性,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必须注意消除环境中的某些不相关因素,促使学生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当前所要学习的内容的体验上。 
  (三)教师要积极地去引导学生的感情,让学生在高昂的气氛中进行智力活动,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 
  (四)当学生有了较充足的体验之后,教师要及时地诱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组织学生就不同的感受展开讨论,开阔思路,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潜科学教学法 
  潜科学指的是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科学胚胎”、“科学幼芽”的科学。借用潜科学一词的潜科学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当面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技法,是学生亲自看到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基本做法是:教师边讲、边想和边写,写错了就擦,擦了再写,说不下去的时候,就改变思路,重想,重讲,有时候还可以把学生吸收到创造过程中来,教师和学生相互讨论,让学生既看到教师的创造,又自己参与创造。
  潜科学教学法的基本构想是:教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所改动,正是教师创造思维活动的真实写照。于是,学生便可以了解到教师如何思考问题,组合各类知识,并创造性地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有益的启发。
  三、挫折演示教学法 
  挫折演示法的基本含义是:教师在课堂上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模仿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有意“制造”出现思维受阻的现象,并借此向学生演示在若干次挫折后,如何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取得成功。
  运用挫折演示法时,教师要注意:
  第一,演示要尽可能地自然真实,创造出一种能诱导学生思维的气氛。 
  第二,所受的“挫折”要预先准备好,做到心中有数,受挫折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以二至三次较为合适。 
  第三,最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的错误。 
  这一教学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解题的一般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应变能力。
  四、发展问题教学法 
  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发展问题,并加以解答。教师不要告诉学生怎样去编,而只让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他们编出不同的发展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当学生解出这些共同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和找出在解答原问题和发展题时从各题的关系中学到什么,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此外,教学理论研究中经常提到的问题教学法、智力激励法等等,也是一些非常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对上述教学方法应结合具体学科的教学实际有选择地予以使用,使之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建立起乐学、善学、创新、高效的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