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再审视

【作者】 王 艾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世阳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阅读教学到了穷其本而止的境地。学生主体难以具备与教材主体有效同化的条件,一种病态的阅读课堂也就随机而至。这需要我们对初中语阅读教学再审视、再思考。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再审视
  (一)“学生主体”与“教材主体”权衡混乱
  阅读课堂是个多元化的课堂。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活动应遵循学生主体和教材主体深度调和与同化的原则。它是一个从表层向深层延伸的渐进过程。而纵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主体”绝对化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课堂上,学生心理图式的封闭性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教材主体的固有思想及内容。
  1.对主体的认知思想混乱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受教条主义的影响,不少教师附和西方所谓的当代读者中心论。于是,尊重学生主体性成了阅读教学的第一思想。一方面,在他们眼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心理图式总是超级大。他们会在自主探究中有无极限的不切教材实际的联想和感受,对教材深层面的“认知”结构也超出教材本身。另一方面,否认“学生主体”与“教材主体”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思想原则。这是后现代阅读教学哲学观的反映。认为“教材主体”是独立于“学生主体”的无本质的没深度的文学、文化体,两者之间没有本质上相关的东西,允许学生主体有超教材主体的“独特感受”存在于阅读课堂,其思想认知是混乱的。
  2.对主体的认知行为混乱
  把“学生主体”绝对化的课堂行为,是时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弊端。这等同于无视教材主体内在东西的存在。每一堂阅读课,似乎都是不折腾,不成课。无条件地把“学生主体”放在阅读教学的首位,无极限放大其课堂行为,造成对教材主体本质问题的歪曲与否定。这是不尊重教材主体的课堂行为,是明显的后现代教条主义主张。这种任由学生主体无本质意义的课堂表现,属课堂行为认知混乱。不少老教师的阅读教学也常常出现类似的问题。无怪乎专家们常说,“每一个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史,都是一种在崎岖的险峰上永不停息的智慧的长征”。总之,凡事都有个度。阅读教学也如此。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教材主体”就会被排除。这势必给阅读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因其杀伤力不亚于一颗原子弹。换句话,学生主体和教材主体有了深层的调和与同化现象,阅读教学便是春风得意。否则,专家也好,特级教师也罢,谁都改变不了无效的阅读教学方式。
  (二)阅读课堂的三个层面之认知偏差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外部信息只有在与固有的心理图式相通的情况下,才可被同化。阅读教学也如此,教材主体在与学生主体的心理图式相通时,才可达到同化状态。而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几个层面的认知偏差大,同化的可能性不大。
  1.“教什么”之事实层面模糊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感到最大困惑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这是事实层面的问题。教师拿什么教给学生?课堂的落脚点又在哪?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难以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到位。一位新入职的教师在谈到课堂“教什么”的问题时,一脸蒙圈。他心里没有一个要教什么的概念,总觉得这应该教教,那也应该教教。该教的和不该教的混为一谈。年轻教师如此,不少老教师也不例外。教了几十年的书,课堂上究竟要教什么给学生,还是困惑。
  2.“怎么教”之技术层面含糊
  传统的阅读课堂很重视段落层次的划分及层义的概括。学生一届届毕业了,教材也换了几个版本,但不变的还是那陈腐的教学方式。每一堂阅读课,文本的段落层次已划分好了,层义也概括得清清楚楚,但是学生的语文能力难以得到提升。而时下的阅读课堂,绝大部分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容量虽有了质的飞跃,但不全是好事。总之,“怎么教”这一技术层面一含糊,学生主体就难与教材主体处于完美的同化状态。
  3.“为什么教”之价值层面迷糊
  有专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话不无道理。达到不用教的地步,“教”的价值就显而易见。而在阅读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在考虑“为什么教”,从而弄不清教学的落脚点在哪,对课堂价值层面的认知混乱、迷糊不清。
  (三)极少考虑阅读课堂落脚点问题
  阅读教学的最佳境界,并不像一些教育理论家许诺的那样,有了主体的自信和参与,课堂境界就超然美好。其实,阅读教学能有一个好的落脚点,就是超好的事情。纵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考虑落脚点问题的,还是不多见。教师们大多是任务式完成课堂教学。至于其落脚点,似乎很少考虑。正常的阅读教学,最后都要考虑落脚点在哪里,即在课堂上要教给学生哪一类型知识,教的和学的,是否都到位了,这些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实际问题。透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容乐观。对其再审视、再思考,或许更有利于阅读课堂。而那些认为阅读教学没有问题的,就是最大的问题。是的,教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一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平面性阅读教学方式总是难把立体型的文本结构解读出来。文本,尤其是经典性文本,不作深层探究,难见其真面目。那么,在对阅读教学再审视的同时,我们应有更多的思考与应对策略。
  1.加强学生主体与作者主体的同化与调和
  阅读课堂是个特殊的阵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既有学生主体,也有作者主体。而就学生主体来说,其课堂思维应站在作者的角度。心中有作者的思想,有作者的行动,有作者的言语,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层探究。所以说,加强学生主体与作者主体的同化与调和,意义非凡。
  2.注重学生主体与文本主体的调节与同化
  阅读主体的开放是有度的。阅读教学的深化不只是学生主体的自信就可了事。只有立足文本内在本质的东西,教学实践才有成效。而文本主体独特的内在因素往往是潜在的,不显露的。其在被学生主体同化的境况下,才能得到有效解读。就此,注重学生主体与文本主体的调节与同化,应该说是改变陈旧的阅读教学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对了,教学效果才有声名鹊起的可能。少些课堂花样,多些务实高效,课堂味才更浓。总而言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再审视与再思考。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更为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