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探究格式塔心理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 莫丽娟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行知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主要包括最终作品和学习过程。格式塔心理学中整体论、心物场论、心物同型论要求教育者从全局入手,把握学习者、教育者和教育资源的关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习者,促进学习者形成自我建构能力。笔者按照小学的三个阶段制定了递进式的目标:第一阶段通过有情感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感知真实情境和艺术作品;第二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艺术实践,使学生在艺术体验的过程中形成艺术概念;第三阶段充分减少教师干预,学生逐渐自主学习、判断,将艺术观念上升为艺术意识。
  一、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部分教师缺乏完善的方法论指导,教学理念比较零散,难以形成完整的教学框架,往往通过优质课和教师培训结合自己的经验完成教学。因为缺少足够的方法论指导,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会出现急于求成和过于妥协的问题。首先,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其次,部分教师过分讲求等同对待学生,难以因材施教。最后,教师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把握不足。美术学科具有特殊性,需要教师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有的教师理论丰富,有的教师技法精湛,但过于追求“术业有专攻”,难以在教授的过程中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
  (二)学生方面
  首先,部分学生对美术相关专业术语掌握不足,对美术作品缺乏正确的审美,难以使用适当的术语表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独特感受,同时往往会受到教师的影响,形成超前的“成人审美”。其次,部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没有形成内在的关联性,难以合理建构知识体系。最后,部分学生难以正确进行审美感知和艺术体验以初步形成审美意识。其审美层次停留在视觉层面,对美的感悟是浅显的、不全面的,对作品的内涵也知之较少。
  (三)教育资源方面
  部分小学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有待发展,学校难以为学生提供相对完善的教学设备。美术教学往往需要大量的作品作为视觉图像引导学生完成视觉审美感知,但是在不具备完善的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生往往难以较好地开展审美感知活动。
  二、关于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程度的影响,在面对艺术作品时往往喜欢从天性的角度出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难以与艺术家产生共鸣。美术作品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是情感的符号化表达。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在心理层面上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以此感受美、体验美。教师需要积极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建立桥梁,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审美心理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发展,不可因为关注表象而忽视本质,更不可喧宾夺主、不以学生为中心。在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发展方面,格式塔心理学为教学提供了指导。
  三、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有目的地指导,促成学生的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建立在艺术感知的基础上,是艺术感知的质变。艺术体验能够将感知到的美内化成自我的概念,并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加以运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图与景的概念。只有当图与景有机结合,才符合形式美的法则。形式美的法则有了依托,有了存在的物质基础,学生才可以将其吸收,并形成概念,用于艺术体验。艺术体验必须建立在艺术感知的基础上,没有通过艺术感知形成的美的概念,只通过天性进行艺术体验缺乏愉悦性,往往是不长久的。
  (二)有节奏地建构,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艺术意识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知识根据难度分为事实性知识、判断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批判性知识。“事实—判断—实践—批判”是逐层递进的,逐渐在深入的过程中,各级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建构不是放弃、破除旧结构,而是在原有的结构上拓展与修正。难度越低的知识,学生学习花费的时间越少,方法越简单;难度越高的知识,学生学习花费的时间越多,方法越多样。在建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简单化原则、相似性原则。
  1.简单化原则
  简单化原则要求在建构的过程中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围绕“浅入—深究—浅出—活用”的程序,由简单的知识入手,深入探究其目的、性质、内涵和意义,简化吸收的知识。
  2.相似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要求在建构的过程中充分打开心理场,由心理场即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物理场未被建构的知识发生联系;心理场与物理场双方发生反应,二者必须存在联系即相似性,这就要求丰富心理场,而心理场又由物理场提供。因此,知识建构的过程必须脱离空洞的情境,基于真实的情境体验,完善物理场,完型心理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知识的建构是为了使学生初步形成艺术意识。美术教学不能只是为了传授美术学科知识,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只有辩证统一,才是完整的美术教育。受小学生心理、生理等特点的影响,小学美术教育以初步形成艺术意识为目的。美在艺术体验中经历了“天性—概念—意识”三个阶段。天性是自发的、感性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是片面的;概念是经过实践形成的,是理性的,介乎个人与社会之间,是易变的;意识是经过实践形成的、理性的,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是稳定的。只有形成意识,才具有长效性和稳定性,反之则易消失或转变。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真实的情境,充分对学生的物理场与心理场进行完型。只有真实的情境才能有效提供完型的条件,使心理场与物理场更好地发生关系。学生在愉悦的艺术实践中体验美,逐步掌握美的相关概念,从而进一步思考与实践相关概念,初步形成关于美的意识。学生具备了相关意识,也就具备了辨别美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