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小学生轻轻松松学习数学新概念
【作者】 张 兵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石垭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作为数学核心内容的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形成正确认知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加强概念教学,本文从概念引入、本质提示和强化理解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引入;本质;理解
概念是数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学好数学、形成正确认知必然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加强概念教学创新,让学生迅速理解概念、建构概念,不仅让他们展开逻辑推理有了理论依据,而且还使他们进行正确运算有了保证。然而,数学概念极其抽象、虽表述简短,但字字都是浓缩的精华。对于正处于形象直觉思维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无疑会有很大难度。加之他们年龄小,见识少,阅历少,知识单一,生活经验少,理解起来更有难度。这也是导致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数学的重要原因。而小学数学又作为学生的必学科目,如何让学生轻松学数学、学概念就成为我们教师眼前的一道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感受。
一、注重概念教学引入设计
概念出现不能太唐突,需要水到渠成式的引入,依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特点教学新概念是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也是让学生学得轻松的重要基础。
(一)从实际生活现象中引入概念。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中的概念是对生活的抽象,自然也是源于生活的。因此,概念生活化就成为我们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因为其较强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就直接告诉教师要采取以生活化为径的化解策略,使抽象性的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形象,从而满足他们思维感知需要。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建构概念。例如,在教学“平均分”的分数认识课堂中我们可用分蛋糕的方法进行阐述。这些方法既真实又有效,能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
(二)在旧知识复习中引入新概念。在复习中唤醒旧知,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铺垫知识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往往在复习前半段着重旧知,后半段则着重从复习中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发现现有知识的不足,以产生新知渴望。在复习的后半段,新知出现在学生视觉中,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新概念“现身”了。如比例尺、异分母、循环小数等,其教学都是在这样展开的。在旧知识复习中引入新概念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他们最热衷这种又简单又有效的做法。但在“优教”新课改倡导教法多样化的呼声中,对此做法也是倡导的。可见其作用之大。只要我们要注意,为了更好地激趣和水到渠成地引入新概念,在引入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配合多种方法以进行,这样才能使导入概念的过程既激趣又新颖有效。
(三)从动手操作中引入新概念。实践出真知。数学中的概念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浓缩物”。教学这类的概念,就需要还原生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理解和建构,如周长、“单位1”、平均分、同样多、倍数等,都可以采用动手操作这一路径来进行。例如“平均分”这个概念建立,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折一张纸、分一块蛋糕、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三部分等,有了这样的动手操作,他们自然就知道平均分就是一个对象分成一样多的几部分。又如倍数概念的建立,其教学就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几倍就画几个同样多。经过这样引导,学生既获得了动手操作的体验又建立起了新概念,实现了动手动脑结合,得到了概念强化。实践证明,让学生做过的知识是以体验作为记忆符号的,不但忘得慢,而且理解深,记忆牢。
二、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本质
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概念真正的建构还需要揭示其本质才能入脑。而这过程需要遵循认识论。其具体路径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上面阐述了概念引入的几种方法,只是为我们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奠定了一个良好开端,而真正能使概念教学有效性提高达到最大化时还必须有揭示概念本质这一环节。这一环节的有效性就体现在帮助学生真正建构概念,形成内化知识和技能。实现这一效果的过程并非容易,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思维形象的特点不能理解概念所体现出来的抽象。而教师如何化抽象就成了教学难点。虽然很多教师设计了观察、思考、探索等学习环节来帮助学生认知由感性过渡到理性,但没有将其本质真正揭示出来。因为本质是总结、归纳、分析和综合的结果,没有大量的感知感悟很难获得其深刻认识。例如,圆周率这个概念的认知如果没有对多种大小不等圆进行测量、探究,没有多人进行分析综合,我们就不会得到“不管圆的大小其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一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概念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和综合,从现象中提炼本质。这个过程就是化抽象为具体的过程。
三、运用变式教学强化理解
教材上的概念是固定表述的,语言极其严格。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本质,我们还需要采取变式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即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时正确建构概念的必经之步骤。教学中除了语言表述上作拓展之外,还要搭建运用平台,让学生在运用中进一步建立概念认知。例如“倒数”“负数”这些概念,就需要教师通过相应的题目应用才能让学生掌握。特别是倒数这个概念,看似语短言简,但含义深刻,字字需要琢磨。没有一定量的变化教学练习,学生难以准确建构的,对基本质就会出现认识不清的后果,影响建构和应用。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指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并正确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遵循教学规律而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实际,采用灵活方法进行展开,帮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和正确地掌握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为学好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冬莉,体验教学法让数学概念的理解熠熠生辉[J].教学与研究,2021年。
[2]邱忠平,让学生灵活建构数学概念[J].湖北教育,2018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引入;本质;理解
概念是数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学好数学、形成正确认知必然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加强概念教学创新,让学生迅速理解概念、建构概念,不仅让他们展开逻辑推理有了理论依据,而且还使他们进行正确运算有了保证。然而,数学概念极其抽象、虽表述简短,但字字都是浓缩的精华。对于正处于形象直觉思维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无疑会有很大难度。加之他们年龄小,见识少,阅历少,知识单一,生活经验少,理解起来更有难度。这也是导致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数学的重要原因。而小学数学又作为学生的必学科目,如何让学生轻松学数学、学概念就成为我们教师眼前的一道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感受。
一、注重概念教学引入设计
概念出现不能太唐突,需要水到渠成式的引入,依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特点教学新概念是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也是让学生学得轻松的重要基础。
(一)从实际生活现象中引入概念。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中的概念是对生活的抽象,自然也是源于生活的。因此,概念生活化就成为我们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因为其较强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就直接告诉教师要采取以生活化为径的化解策略,使抽象性的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形象,从而满足他们思维感知需要。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建构概念。例如,在教学“平均分”的分数认识课堂中我们可用分蛋糕的方法进行阐述。这些方法既真实又有效,能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
(二)在旧知识复习中引入新概念。在复习中唤醒旧知,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铺垫知识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往往在复习前半段着重旧知,后半段则着重从复习中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发现现有知识的不足,以产生新知渴望。在复习的后半段,新知出现在学生视觉中,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新概念“现身”了。如比例尺、异分母、循环小数等,其教学都是在这样展开的。在旧知识复习中引入新概念对于一些老教师来说,他们最热衷这种又简单又有效的做法。但在“优教”新课改倡导教法多样化的呼声中,对此做法也是倡导的。可见其作用之大。只要我们要注意,为了更好地激趣和水到渠成地引入新概念,在引入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配合多种方法以进行,这样才能使导入概念的过程既激趣又新颖有效。
(三)从动手操作中引入新概念。实践出真知。数学中的概念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浓缩物”。教学这类的概念,就需要还原生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理解和建构,如周长、“单位1”、平均分、同样多、倍数等,都可以采用动手操作这一路径来进行。例如“平均分”这个概念建立,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折一张纸、分一块蛋糕、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三部分等,有了这样的动手操作,他们自然就知道平均分就是一个对象分成一样多的几部分。又如倍数概念的建立,其教学就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几倍就画几个同样多。经过这样引导,学生既获得了动手操作的体验又建立起了新概念,实现了动手动脑结合,得到了概念强化。实践证明,让学生做过的知识是以体验作为记忆符号的,不但忘得慢,而且理解深,记忆牢。
二、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本质
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概念真正的建构还需要揭示其本质才能入脑。而这过程需要遵循认识论。其具体路径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上面阐述了概念引入的几种方法,只是为我们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奠定了一个良好开端,而真正能使概念教学有效性提高达到最大化时还必须有揭示概念本质这一环节。这一环节的有效性就体现在帮助学生真正建构概念,形成内化知识和技能。实现这一效果的过程并非容易,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思维形象的特点不能理解概念所体现出来的抽象。而教师如何化抽象就成了教学难点。虽然很多教师设计了观察、思考、探索等学习环节来帮助学生认知由感性过渡到理性,但没有将其本质真正揭示出来。因为本质是总结、归纳、分析和综合的结果,没有大量的感知感悟很难获得其深刻认识。例如,圆周率这个概念的认知如果没有对多种大小不等圆进行测量、探究,没有多人进行分析综合,我们就不会得到“不管圆的大小其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一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概念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和综合,从现象中提炼本质。这个过程就是化抽象为具体的过程。
三、运用变式教学强化理解
教材上的概念是固定表述的,语言极其严格。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本质,我们还需要采取变式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即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时正确建构概念的必经之步骤。教学中除了语言表述上作拓展之外,还要搭建运用平台,让学生在运用中进一步建立概念认知。例如“倒数”“负数”这些概念,就需要教师通过相应的题目应用才能让学生掌握。特别是倒数这个概念,看似语短言简,但含义深刻,字字需要琢磨。没有一定量的变化教学练习,学生难以准确建构的,对基本质就会出现认识不清的后果,影响建构和应用。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指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并正确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遵循教学规律而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实际,采用灵活方法进行展开,帮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和正确地掌握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为学好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冬莉,体验教学法让数学概念的理解熠熠生辉[J].教学与研究,2021年。
[2]邱忠平,让学生灵活建构数学概念[J].湖北教育,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