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作者】 盛 炜
【机构】 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喜头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有了一定的进步,推动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发展滞缓。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策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是我国全日制初中的一门传统学科,是初中德育的主渠道之一,但是,近几年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却有着被忽视的现象,在各科中的地位有着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1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积极性不高
道德与法治课在如今似乎变得教师备课量大、教学很辛苦,但学生学之无味,学习主动性不高。而且,对于许多学生而言,学习这门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把它当做一门副科。道德与法治课主要是教授学生学会做人、处事以及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当中。前者有趣学生们容易领会、易懂,他们就产生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态度,觉得上课不用认真听讲也能理解,但是却忽视了真正学习其意义的价值,导致道德水平下降,整体素质有待加强。后者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学习相对困难,只是应付上课而不能及时指出问题,解决这种现象,但是理论知识条理性清晰,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考试,不动脑,不探索,导致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水平滞缓。
1.2教师自身认识不够,没有引起重视
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着学生对学科的喜爱程度,一个教师教学态度认真,会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质量。反之,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产生厌学心理。由于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观念陈旧,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认识不够,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一种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与学生缺乏互动与交流,迫使学生死记硬背,对学习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爱学习这门学科。这种现象不但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违背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降低了整体教学水平。教师变得应付教学,注重高分,忽视学生的发展特点,严重威胁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
1.3学校理解不到位,不重视
学校由于担负着升学率的责任和压力,不得不将高效率的教学置于首位,不断加大语文、数学等其他所谓“主科”的力度,而缩减道德与法治课的课时,使得原本课时就少的道德与法治课少之又少。加之学生态度不端正,教师认识不够,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看法,不重视对其的投资。而如今一些学校不给学生安排一些品德教育活动还缩减理论教育,使得学生道德水平和素质难以提高,出现道德水平下降,不尊重他人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现象。把道德与法治课单纯的作为一个任务来完成,使学校道德与法治课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增加了道德与法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难度性,也为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对策
道德与法治教师是德育的实施者又是传播者,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担当起这份工作,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祖国花朵——未来的希望。由于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存在许多的问题,现状不尽如人意,阻碍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从各方面提高自我,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良好综合素质的树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而能否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任务,关键在于其道德修养如何。人常说,要以德服人,做人德为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相处时间是最长的,他们的教学态度、道德风貌以及工作作风会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而这种影响又是无形的、长远的、深刻的。因此,老师必须严以律己,对待工作做到热情认真,一丝不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不体罚;对他人语言文明、举止从容,以自身之德去教育学生取得最大的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道德与法治水平,规范自身道德行为,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从而更出色的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2.2加强教师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强硬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加之如今的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多,促使教师加快学习的脚步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与学生同步甚至超前,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不让他们迷失在其中。而且教师的知识也是教育的关键之处,他们知识的多少也决定了他们的成就以及给学生传授的多少。因而,老师自身知识技能的提高一刻也不能松懈,要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让他们了解新的教育教学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在重视自身专业知识增长的同时也要学习网络阅读、科普知识的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除此之外,教师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当重要。比如:过硬的教学能力能巧妙地处理课堂各种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创新思维能力能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擦出火花,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还包括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等能力的学习,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填鸭式”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失去趣味性,教学氛围沉闷,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失去兴趣。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做到教学生活化,以避免这种现象的继续恶化。不断地贴近生活,让学生切实的感到所学知识的用处,促进他们学习的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将课本内容有效地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将生硬的知识“活化”,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无痕”之中让自觉接受、领悟知识。因此,创设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用现实中积极的例子启发学生。通过引导,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真正意义上做到把经由生活而浅化的课本内容再运用到生活中去。生活化的教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学习氛围进而增强他们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他们在活跃的氛围下快乐的学习。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加深了对生活经验的认识,并且能够运用合理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辨别丑恶,抵制不良风气,发现与解决生活问题等。学生通过思政课的熏陶,提高了他们道德品质、学识涵养。
参考文献: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探讨[J]. 翁剑钊. 广东科技. 2014(08)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翟春英. 学周刊. 2014(02)
[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J]. 王苏梅.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08)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策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是我国全日制初中的一门传统学科,是初中德育的主渠道之一,但是,近几年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却有着被忽视的现象,在各科中的地位有着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1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积极性不高
道德与法治课在如今似乎变得教师备课量大、教学很辛苦,但学生学之无味,学习主动性不高。而且,对于许多学生而言,学习这门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把它当做一门副科。道德与法治课主要是教授学生学会做人、处事以及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当中。前者有趣学生们容易领会、易懂,他们就产生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态度,觉得上课不用认真听讲也能理解,但是却忽视了真正学习其意义的价值,导致道德水平下降,整体素质有待加强。后者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学习相对困难,只是应付上课而不能及时指出问题,解决这种现象,但是理论知识条理性清晰,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考试,不动脑,不探索,导致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水平滞缓。
1.2教师自身认识不够,没有引起重视
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着学生对学科的喜爱程度,一个教师教学态度认真,会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质量。反之,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产生厌学心理。由于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观念陈旧,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认识不够,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一种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与学生缺乏互动与交流,迫使学生死记硬背,对学习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爱学习这门学科。这种现象不但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违背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降低了整体教学水平。教师变得应付教学,注重高分,忽视学生的发展特点,严重威胁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
1.3学校理解不到位,不重视
学校由于担负着升学率的责任和压力,不得不将高效率的教学置于首位,不断加大语文、数学等其他所谓“主科”的力度,而缩减道德与法治课的课时,使得原本课时就少的道德与法治课少之又少。加之学生态度不端正,教师认识不够,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看法,不重视对其的投资。而如今一些学校不给学生安排一些品德教育活动还缩减理论教育,使得学生道德水平和素质难以提高,出现道德水平下降,不尊重他人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现象。把道德与法治课单纯的作为一个任务来完成,使学校道德与法治课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增加了道德与法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难度性,也为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对策
道德与法治教师是德育的实施者又是传播者,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担当起这份工作,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祖国花朵——未来的希望。由于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存在许多的问题,现状不尽如人意,阻碍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从各方面提高自我,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良好综合素质的树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而能否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任务,关键在于其道德修养如何。人常说,要以德服人,做人德为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相处时间是最长的,他们的教学态度、道德风貌以及工作作风会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而这种影响又是无形的、长远的、深刻的。因此,老师必须严以律己,对待工作做到热情认真,一丝不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不体罚;对他人语言文明、举止从容,以自身之德去教育学生取得最大的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道德与法治水平,规范自身道德行为,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从而更出色的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2.2加强教师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强硬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加之如今的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多,促使教师加快学习的脚步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与学生同步甚至超前,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不让他们迷失在其中。而且教师的知识也是教育的关键之处,他们知识的多少也决定了他们的成就以及给学生传授的多少。因而,老师自身知识技能的提高一刻也不能松懈,要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让他们了解新的教育教学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在重视自身专业知识增长的同时也要学习网络阅读、科普知识的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除此之外,教师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当重要。比如:过硬的教学能力能巧妙地处理课堂各种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创新思维能力能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擦出火花,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还包括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等能力的学习,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填鸭式”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失去趣味性,教学氛围沉闷,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失去兴趣。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做到教学生活化,以避免这种现象的继续恶化。不断地贴近生活,让学生切实的感到所学知识的用处,促进他们学习的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将课本内容有效地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将生硬的知识“活化”,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无痕”之中让自觉接受、领悟知识。因此,创设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用现实中积极的例子启发学生。通过引导,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真正意义上做到把经由生活而浅化的课本内容再运用到生活中去。生活化的教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学习氛围进而增强他们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他们在活跃的氛围下快乐的学习。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加深了对生活经验的认识,并且能够运用合理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辨别丑恶,抵制不良风气,发现与解决生活问题等。学生通过思政课的熏陶,提高了他们道德品质、学识涵养。
参考文献: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探讨[J]. 翁剑钊. 广东科技. 2014(08)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翟春英. 学周刊. 2014(02)
[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J]. 王苏梅.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