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唐泽萍
【机构】 四川省广安代市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怎么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信心学下去,又怎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保持兴趣学下去?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情,提出了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和探讨了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以来,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怎么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信心学下去,又怎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保持兴趣学下去?每天上课面对四五十个学生组成的班级,讲授同一内容,完成同样的任务,基础好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了任务,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一筹莫展,针对这个情况,刚开始,我的方法是让学得好的学生帮助、指导旁边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让尽量多的学生掌握本节内容。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让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得到了帮助,学习有所进步,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学得好的学生面对没有任何挑战的学习任务,感到吃不饱,长期的吃不饱状态让他们失去了学习战斗力,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慢慢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而对于基础较差的部分学生,虽然有同学的帮助,但学生跟老师比较,毕竟能力有限,所提供的帮助也是有限的,面对稍难的任务同样无法完成,长期无法跟上的状态让他们信心渐失,同样失去了兴趣。此情此景,我不能再无动于衷了,我在反思我的教学是不是有问题?问题出在哪?应该怎么解决?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得知,问题出在面对同样的任务,不同的学生感到的难易程度相差很大,为了准确了解学生对学习任务难易程度的认识,在所教的年级随机抽了六个班做了随堂调查,通过对“你认为本节任务的难易程度(很简单、还可以、比较难、很难)”问题的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这调查结果对于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各项的比例会有所变化,但反映了一个现实:对老师给予的相同的任务,有部分学生觉得很简单,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挑战;但对部分学生而言,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无法完成任务。所以,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对待,结果却是对学生的不公平,这种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分层教学是值得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施
分层教学是面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而提出的一种适应学生差异的教学方法,“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学。在分层教学的课堂中,允许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达到目标的程度有灵活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分层教学的实施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具体到教师的备课、辅导,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评价都应体现分层思想。下面结合我的实践经验谈谈分层教学中的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及学习任务分层、教学评价分层的做法。
1.学生分层
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教师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才能对学生进行分层。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教师所教班级比较多,学生多,不容易在短时间内详细了解学生,我的做法是从学生进入学校开始,我就从各种渠道去了解学生,如通过交谈、课堂提问、上机观察、测试、作品交流等方式,并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以备遗忘。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对学生的了解为实施分层教学做好了准备。
2.教学目标及学习任务分层
针对学生的差异给学生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当然也要视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分层教学意在根据学生差异,提供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一定的目标,都能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保持快乐学习的状态。但教师应掌握好学生所能达到目标的程度,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上,而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学习任务,达到相应目标。
3.教学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的目标是不相同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的评价标准也应有所区别。
例如:在计算机程序的条件选择程序中,重点是用条件选择语句实现条件选择程序,基本任务只需一个变量,较容易掌握,大部分的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自己的思考就可以完成。这节课我特别表扬了完成基本任务的后进生,全班同学为他们荣升为程序员而高兴,他们也为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老师的肯定而高兴,信心倍增。基础好的学生轻而易举完成了基本任务,“考取”了初级程序员,这时候,鼓励中层次学生再往上“跳一跳”,争取当上中级程序员;对程序特别有兴趣、思维好的学生要求、激励他们尝试完成拓展探究性任务,争取当上高级程序员。学生可用“学生学习评价表”来评价自己这节课的学习。这节课大部分学生都尽自己的能力在“往上跳”,在“往上跳”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鼓励、肯定,同时他们也最大限度获取了知识,这就是分层教学有效实施的效果。
总之,分层教学实质上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施教方法和内容,一方面保护后进者的学习信心,使他们在现有基础上尽快地弥补知识结构或学习习惯上的缺陷,迎头赶上;另一方面,使有潜力的学生不停滞不前,使其追求更高的目标,锦上添花,最终使全体学生都达到新课标要求。
参考文献:
[1]梁晓峰,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7年。
一、问题的提出
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以来,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怎么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信心学下去,又怎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保持兴趣学下去?每天上课面对四五十个学生组成的班级,讲授同一内容,完成同样的任务,基础好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了任务,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一筹莫展,针对这个情况,刚开始,我的方法是让学得好的学生帮助、指导旁边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让尽量多的学生掌握本节内容。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让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得到了帮助,学习有所进步,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学得好的学生面对没有任何挑战的学习任务,感到吃不饱,长期的吃不饱状态让他们失去了学习战斗力,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慢慢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而对于基础较差的部分学生,虽然有同学的帮助,但学生跟老师比较,毕竟能力有限,所提供的帮助也是有限的,面对稍难的任务同样无法完成,长期无法跟上的状态让他们信心渐失,同样失去了兴趣。此情此景,我不能再无动于衷了,我在反思我的教学是不是有问题?问题出在哪?应该怎么解决?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得知,问题出在面对同样的任务,不同的学生感到的难易程度相差很大,为了准确了解学生对学习任务难易程度的认识,在所教的年级随机抽了六个班做了随堂调查,通过对“你认为本节任务的难易程度(很简单、还可以、比较难、很难)”问题的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这调查结果对于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各项的比例会有所变化,但反映了一个现实:对老师给予的相同的任务,有部分学生觉得很简单,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挑战;但对部分学生而言,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无法完成任务。所以,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对待,结果却是对学生的不公平,这种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分层教学是值得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施
分层教学是面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而提出的一种适应学生差异的教学方法,“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学。在分层教学的课堂中,允许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达到目标的程度有灵活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分层教学的实施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具体到教师的备课、辅导,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评价都应体现分层思想。下面结合我的实践经验谈谈分层教学中的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及学习任务分层、教学评价分层的做法。
1.学生分层
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教师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才能对学生进行分层。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教师所教班级比较多,学生多,不容易在短时间内详细了解学生,我的做法是从学生进入学校开始,我就从各种渠道去了解学生,如通过交谈、课堂提问、上机观察、测试、作品交流等方式,并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以备遗忘。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对学生的了解为实施分层教学做好了准备。
2.教学目标及学习任务分层
针对学生的差异给学生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当然也要视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分层教学意在根据学生差异,提供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一定的目标,都能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保持快乐学习的状态。但教师应掌握好学生所能达到目标的程度,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上,而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学习任务,达到相应目标。
3.教学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的目标是不相同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的评价标准也应有所区别。
例如:在计算机程序的条件选择程序中,重点是用条件选择语句实现条件选择程序,基本任务只需一个变量,较容易掌握,大部分的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自己的思考就可以完成。这节课我特别表扬了完成基本任务的后进生,全班同学为他们荣升为程序员而高兴,他们也为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老师的肯定而高兴,信心倍增。基础好的学生轻而易举完成了基本任务,“考取”了初级程序员,这时候,鼓励中层次学生再往上“跳一跳”,争取当上中级程序员;对程序特别有兴趣、思维好的学生要求、激励他们尝试完成拓展探究性任务,争取当上高级程序员。学生可用“学生学习评价表”来评价自己这节课的学习。这节课大部分学生都尽自己的能力在“往上跳”,在“往上跳”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鼓励、肯定,同时他们也最大限度获取了知识,这就是分层教学有效实施的效果。
总之,分层教学实质上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施教方法和内容,一方面保护后进者的学习信心,使他们在现有基础上尽快地弥补知识结构或学习习惯上的缺陷,迎头赶上;另一方面,使有潜力的学生不停滞不前,使其追求更高的目标,锦上添花,最终使全体学生都达到新课标要求。
参考文献:
[1]梁晓峰,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