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学生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主体的有效方法

【作者】 谭丽萍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伏龙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让学生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主体是实现课堂双边互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本文探讨了让学生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主体的注重导入、创设氛围愉悦情境、课堂活动化等有效方法。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主体;有效方法

  学生,乃课堂主体。这角色是新课标在教学理念模块中明确指出的。作为一线道德与法治从教者不能再沉浸在师道尊严的思想中还继续扮演着“一言堂”的角色,要以新课标赋予的主导者身份服务于学,为学生更有效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道德与法治践行能力的服好务。这几年实践告诉我们,不论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还是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其实都是挺难的,特别是到了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多年的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都扮演着“受灌”对象,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就必须从他们心底和习惯去改变他们。这种改变又不能是强制和管教,应是他们从心底发出的“我要学”。而实现这种效果,唯有最活跃的兴趣和情感这两种非智力因素来助力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就尝试着从兴趣、情感两方面着力去改变他们,让学生因内驱力的强大而不得不进行自我改变,成为课堂主体。下面,我谈谈实践方法。
  一、注重导入艺术,引发学生积极学兴趣和情感
  未成曲调先有情。好课的导入虽然花时不多,转轴拨弦三两分钟,但能实现先声夺人效果。让学生开课受趣成为学习主体是我们在践行“优教优学”课改中的首要改变,一些教师在落实“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思想中不断探索适合于所教班级学情的优教方法,取得了很好效果,特别是在激发学生积极学的兴趣和情感中明显达到了预期。实践中,我为了学生一上课就收心并迅速成为主体我常常选取扣人心弦的导入策略,增强艺术性,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导向于师生对话中。比如设置悬念、讲述故事、旧知新话、名言警句、生活事例、时政趣事等,将这样的导入整合在开课中自然就能促使学生兴趣和情感迅速“发酵”,形成内驱,促进学生成为主体。但落实到实践中这些方法是需要选择的。作为教师如何选择才算恰当的思考在教学设计时应经常发生,特别是对怎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思考更应找到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为此,我认为要准确把握教材,熟练掌握教材,针对教学的内容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正确的导入方法才是科学的。担当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师往往是多班任教,不同班级学情不同,即使上一课我们也应做到有所改变,没有一把尺子测量所有的做法。例如,在讲《青春的情绪》这节内容时我在不同班级就采取了不同导入,在一个班我采用组织学生谈我如何控制我的情绪为话题开课,而在另一个班我则采用了观看电影《头脑特工队》视频的方式导入。这两种不同的开课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学得很认真,讨论探究也很主动。可见,一个好的导入,不仅能能激趣煽情,营造课堂氛围,还能促进互动,提高“双主”对话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氛围愉悦中成为主体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情绪高涨时他们智力就会振奋,就会自学不缀;相反,当学生情绪低落时,学习这种脑力劳动由于不动感情的缘故而变成疲劳。在后者所述的情况中学生不可能成为主体,而前者的实现就需要我们“设法”。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其方法就是创设氛围愉悦的教学情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为主体。比如,在执教《共筑生命家园》这一节时我首先就利用1952年伦敦烟雾在一两个月就夺走12000多人命的事件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一个血淋淋的数字中感受到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接着在新知教学中又结合内容创设合作实践的情境,让学生合作、探究在农村办化学药品厂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很多同学得出的结论就是建化学厂必然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再走先破坏再建设的发展之路。致富途径很多,如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都是可选之径。接着我又创设问题情境:“在人人有责倡导中我们中学生又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同学们又再次情绪高涨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课堂活动化,联系生活实际展开
  初中学生好活动仍然是他们的重要特征。作为教师要尽量淡化分析把课堂还给主体,让他们在“扮演”主体中发挥主体作用。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实施生活化教学,引进生活,让学生把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进行应用,这样既能增强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用性又能让学生体验该学习的趣味性,还能迅速提升学生道德实践、法制实践等应用创新创新能力。所以,在实践中我常在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过程中通过平台搭建使课堂活动化,让学生在参与中成为主体并发挥作用。比如,教学《法律伴我们成长》这课时,我主要以课堂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由同学们组成“现场法庭”,对所给出的案例和同学们课前所搜集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判决,这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让学生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习有所收获时,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热情,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变为简单化、形象化,使他们能主动去学而发挥主体作用。
  当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还有很多方法,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积极设法,通过兴趣、情感、爱好和年龄特征等路径去实现应该是众多路径中最好的几种方法。在这几年实践中通过我努力探索和总结,这几种方法在促进学生内驱力暴发上作用是最为明显的。因此,在接下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将继续打好这几张牌以提效。
  参考文献:
  [1]李君梅,析新课改下如何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起来[J].成功,2019年。
  [2]吴洁婧,浅析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