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有效应用
【作者】 李欢欢
【机构】 新疆博湖县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数学这门学科非常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难以去掌握,特别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一开始接触数学,很难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因此对于数学的掌握比较困难,数形结合的应用可以将数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具象化,直观化,让学生通过数字图形可以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也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形成灵活的逻辑性思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形结合;应用策略
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因为数学是抽象的学科,它需要在脑海中不断的去想象数学模型和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话,对于数学的思考也会比较混乱,将数形结合的方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将数学里面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让一些难以理解模糊的数学知识可以以一种具体的形式、肉眼看到能够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解决一些数学难题,并且通过树形结合的形式,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愿意投入精力到数学中,这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是非常有效的。
1. 发挥数学图形的积极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这种抽象性较强的科目,是比较有难度的,许多小学生因为算数的加减而感到苦恼,虽然在课堂上有老师进行教学指导,但是对于学习数学来说学生需要有比较强的理解能力,才能将老师所讲的数学知识完全吸收,并且想要掌握一项数学知识点,需要进行反复的训练,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感到枯燥烦闷,对数学产生一种厌烦,讨厌的心理,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将枯燥烦闷的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图形的方式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数学图形与阿拉伯数字相比,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例如,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可以让学生简单的认识图形,为后面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教学做铺垫,5以内的加减可能对学生来说是相对较容易的,但是6~10的加减由于数字较大,容易算错,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图形的方式进行教学,就像6+10=?引导学生数十个三角形,再数六个正方形,将抽象的数字利用图形直观的表现出来,然后再把二者相加,便可以得到最后的结果,这样的方式比学生在脑子里面计算或者用草稿纸计算更为有效,并且通过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数的过程中不容易数漏或者算错,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容易。
2. 通过数学图形寻找算式条件
对于学习数学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年级数的增长,数学知识内容也会更加深刻更加繁多,小学生可能对数学的加减乘除的应用不是特别的熟练,而数学的一大题型是应用题型,在应用题型中,它不会直接告诉学生数学等式,学生需要通过文字内容的解析来找到数学等式从而计算结果,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很难从文字内容去找到相关的数学等式,对于文字内容的理解有时也有一定的困难,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很难将文字具象化,这时就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在数学文字中找到数学等式从而计算结果。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有一个应用题是关于学生课桌的,主要讲的是90个学生一共需要多少张桌子,如果将这些桌子平均的放在三间屋子里面,那么每间屋子应该要放多少张桌子?学生在看到这种应用题的时候,可能一时难以找到算式的条件,不知道是单人单桌还是双人一桌,老师可以放映相关的数学图片以帮助学生找到相关的算式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图片中发现两个人做一张桌子,这样就容易得到一个等式“90÷2”这个便是课桌的数量,得到了课桌的数量便可以知道三间教室中每一个教室可以平均放多少张桌子,通过图形学生很快的就可以找到这个应用题的算式条件,有了算式条件的帮助,答案便显而易见,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较为省力的情况下得到最终的答案。
3. 通过数形结合解释数学文字
数学中除了阿拉伯数字,文字也占了大部分内容,很多文字内容比较弯绕让学生难以理解,就像是数学中的位置题,一般位置体有很多关于东西南北的描述,通过文字的描写让题目看起来比较难,许多学生遇到这样的题型会很崩溃,许多学生解决这类题的方式也只是在脑中去想象往东,往西或往南如何走,最终得到答案,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陷入文字的陷阱中,解题效率也不高,这时候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让这一类文字转化为数字题型,通过阿拉伯数字的等式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整个题目更加简洁明了。例如,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中,有一个关于位置的应用题,大概是学校往东走200m是王玲的家,到了王玲家之后再往北走300m然后向西走700m,就是赵华家。可以利用图形将这个题目展示出来,比在自己脑中想象的效果会更好,通过文字的指示,在图形中依据数字和方向的指示来进行画图,与学校为中心,找到王玲家之后就可以找到赵华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在数学图形中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这样的方式把文字内容简洁化,使整个题目更加容易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去理解数学中的一些难题,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容易去掌握数学知识,还可以让数学中的文字内容变得容易理解,让众多的数学文字变成简易的数学等式,这样也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解题技巧,这样的技巧无论是在应用题型、位置题型还是在其他题型中,都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到中心内容,从而解出最终的答案。数形结合的方式,除了可以让学生解题更加轻松直观之外,还可以让老师的教学也变得容易,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将数形结合的方式应用到授课当中,从而通过数字图形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吴幼山.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13):141-142.
[2]张遂保.“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4):248.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形结合;应用策略
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因为数学是抽象的学科,它需要在脑海中不断的去想象数学模型和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话,对于数学的思考也会比较混乱,将数形结合的方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将数学里面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让一些难以理解模糊的数学知识可以以一种具体的形式、肉眼看到能够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解决一些数学难题,并且通过树形结合的形式,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愿意投入精力到数学中,这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是非常有效的。
1. 发挥数学图形的积极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这种抽象性较强的科目,是比较有难度的,许多小学生因为算数的加减而感到苦恼,虽然在课堂上有老师进行教学指导,但是对于学习数学来说学生需要有比较强的理解能力,才能将老师所讲的数学知识完全吸收,并且想要掌握一项数学知识点,需要进行反复的训练,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感到枯燥烦闷,对数学产生一种厌烦,讨厌的心理,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将枯燥烦闷的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图形的方式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数学图形与阿拉伯数字相比,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例如,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可以让学生简单的认识图形,为后面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教学做铺垫,5以内的加减可能对学生来说是相对较容易的,但是6~10的加减由于数字较大,容易算错,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图形的方式进行教学,就像6+10=?引导学生数十个三角形,再数六个正方形,将抽象的数字利用图形直观的表现出来,然后再把二者相加,便可以得到最后的结果,这样的方式比学生在脑子里面计算或者用草稿纸计算更为有效,并且通过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数的过程中不容易数漏或者算错,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容易。
2. 通过数学图形寻找算式条件
对于学习数学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年级数的增长,数学知识内容也会更加深刻更加繁多,小学生可能对数学的加减乘除的应用不是特别的熟练,而数学的一大题型是应用题型,在应用题型中,它不会直接告诉学生数学等式,学生需要通过文字内容的解析来找到数学等式从而计算结果,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很难从文字内容去找到相关的数学等式,对于文字内容的理解有时也有一定的困难,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很难将文字具象化,这时就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在数学文字中找到数学等式从而计算结果。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有一个应用题是关于学生课桌的,主要讲的是90个学生一共需要多少张桌子,如果将这些桌子平均的放在三间屋子里面,那么每间屋子应该要放多少张桌子?学生在看到这种应用题的时候,可能一时难以找到算式的条件,不知道是单人单桌还是双人一桌,老师可以放映相关的数学图片以帮助学生找到相关的算式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图片中发现两个人做一张桌子,这样就容易得到一个等式“90÷2”这个便是课桌的数量,得到了课桌的数量便可以知道三间教室中每一个教室可以平均放多少张桌子,通过图形学生很快的就可以找到这个应用题的算式条件,有了算式条件的帮助,答案便显而易见,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较为省力的情况下得到最终的答案。
3. 通过数形结合解释数学文字
数学中除了阿拉伯数字,文字也占了大部分内容,很多文字内容比较弯绕让学生难以理解,就像是数学中的位置题,一般位置体有很多关于东西南北的描述,通过文字的描写让题目看起来比较难,许多学生遇到这样的题型会很崩溃,许多学生解决这类题的方式也只是在脑中去想象往东,往西或往南如何走,最终得到答案,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陷入文字的陷阱中,解题效率也不高,这时候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让这一类文字转化为数字题型,通过阿拉伯数字的等式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整个题目更加简洁明了。例如,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中,有一个关于位置的应用题,大概是学校往东走200m是王玲的家,到了王玲家之后再往北走300m然后向西走700m,就是赵华家。可以利用图形将这个题目展示出来,比在自己脑中想象的效果会更好,通过文字的指示,在图形中依据数字和方向的指示来进行画图,与学校为中心,找到王玲家之后就可以找到赵华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在数学图形中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这样的方式把文字内容简洁化,使整个题目更加容易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去理解数学中的一些难题,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容易去掌握数学知识,还可以让数学中的文字内容变得容易理解,让众多的数学文字变成简易的数学等式,这样也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解题技巧,这样的技巧无论是在应用题型、位置题型还是在其他题型中,都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到中心内容,从而解出最终的答案。数形结合的方式,除了可以让学生解题更加轻松直观之外,还可以让老师的教学也变得容易,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将数形结合的方式应用到授课当中,从而通过数字图形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吴幼山.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13):141-142.
[2]张遂保.“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