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小学泥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作者】 杨晓青

【机构】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十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贵州苗族泥哨为例

  泥塑艺术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泥塑一直伴随着生活不断传承,在我国民间很早就流传着女娲捏泥造人的古老传说。以泥土为原料,从陶器皿,陶佛像,到儿童的玩具,从没有间断过。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泥塑教学活动在课堂中出现,泥塑教学是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的好场所,是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教育和培养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为此,我们以贵州苗族泥哨为例,在泥塑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进行了探索。
  一、贵州手工艺品——苗族泥哨简介。
  民族工艺技术属于民族传统手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是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们能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例如苗族泥哨,起源于北宋时期,又叫做“泥叫叫”,是黄平县苗族老艺人吴国清在苗族传统陶哨的基础上,根据苗族传统艺术创新发展起来的泥捏儿童玩具。
  每当春暖花开,在乡下的某些村庄里就会响起悦耳动听的泥哨声,泥哨在中国缤纷多彩的民间工艺品也有一席之地,泥哨的种类繁多,题材也广泛,比如十二生肖、飞鸟走兽、蝶虫蛙鱼、家禽六畜等等。
  黄平苗族泥哨造型十分注重头部特征,强调神似形略,具有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泥哨底部留有回气孔,能够吹奏音乐。
  苗族泥哨的制作方法十分简易,取当地优质泥土,用水将泥活好,反复摔打后,即可捏制。捏制成型后,用制哨棒开哨,即可做成两个气孔,再抹少许菜油定性。阴干后,它可以不必放进窑里煅烧,而只需要盖上谷壳、锯木屑沤浇,24小时候取出即成,制作流程。
  苗族泥哨色彩一般以黑底点红绿为主,兼杂黄、白、蓝等色。近似当地苗族妇女的紫色衣裙和刺绣花块。
  在1982年,黄平苗族泥哨被赞为“很有民族特色,全国独一无二”。在2006年,泥哨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内各级博物馆、艺术馆也纷纷将泥哨作为珍品收藏。
  二、小学泥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课程教学来设计制定适合学生认知和学习能力的教学实施措施。泥塑课程的教学策略需要结合泥材的特性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整套适合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美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必须适合中小学生的心智发展程度和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时空环境。”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开展泥塑课程,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按照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泥塑艺术的相关资料进行分化,提炼出最适合学生的部分拿出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领会到教学内容,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合理的掌握泥塑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也会提高教学效果。 
  1、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人的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分为不同阶段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 至 12 岁的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时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对于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心里有了一定的概念。学生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美术作为活跃儿童思维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在进行泥塑教学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成长阶段的心理认知。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适合的美术学习任务,小学阶段的泥塑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增加学生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泥塑课程实践中的欣赏环节播放粘土动画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开始向同学们介绍泥塑的发展历史和泥塑流派。在临摹探究环节让学生对泥材料及制作工具进行尝试探索,制作喜爱的小蛋糕、小动物。 
  在创作环节让学生结合平时自己了解的童话寓言故事中的场景进行泥塑制作,发挥想象力和表现力。在作品展示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做的泥塑作品向大家表述作品中的故事,增加表达能力。粘土动画中卡通人物的形象造型比较吸引小学生,童话故事又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熟悉了解的,这样的课程安排很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 
  2、符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教学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泥塑课程的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有更加充分的了解。本次泥塑课程教学的具体安排按照造型·表现、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这几个领域的课程要求进行设定。 
  本次泥塑课程在造型·表现领域按照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尝试使用泥材料及简单的工具,通过揉、搓、压等方法,进行物体的造型活动。在课程中学习使用陶泥、粘土、颜料,运用组合的方式,创作小动物、人物和植物等方面的立体造型,体验感受泥性材料进行造型活动的效果。 
  本次泥塑课程在欣赏·评述领域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内容,在欣赏课的导入环节让学生通过观看粘土动画系列作品的视频,尝试对动画作品进行欣赏与讨论。然后用讨论、比较的方式,欣赏中国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泥塑作品。使用语言和文字对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泥塑作品进行描述,通过赏析课程了解我国民间泥塑流派的特点及寓意。通过作品展示环节,欣赏大家创作的泥塑作品,和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对作品的感受。 
  (二)教学模式的探讨 
  1、 临摹与创作。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开始课程之前对于泥塑还不够了解,通过我们课上安排的欣赏课对于泥塑有了一些认识,在进行创作之前,可以先是进行临摹,对陶泥、粘土、颜料等这些材料有一个了解。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可以临摹一些简单的物品,学习到泥塑的基本技法之后,再进行创作,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个人创作,结合教师课上的要求,命题创作,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事物为创作原型,也可以设置情景,比如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场景,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创作。 
  2、展示交流。 
  交流展示是美术课程中的重要部分,让学生通过展示作品发现更多的创意,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共同交流讨论。本次泥塑课程的展示交流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根据童话故事创作的泥塑作品,把故事中的场景结合学生的想象用泥塑制作出来,展示的过程就是用泥塑讲故事的过程,学生通过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增加自信心,教师也可以通过交流发现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创意作品进行表扬鼓励,对于一些不足之处进行指导,这样有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氛围。 
  泥塑校本课程作为我校的一大教学特色,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捏、挖、挤、压等泥塑基础造型技巧,并且能够结合卡通形象独立进行造型表现创作,运用立体彩绘技巧给作品上色。泥塑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