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作者】 唐 蓉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潆溪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这些低效甚至无效提问值得教师深思并努力改善。为此,教师应认识到课堂提问之于教学的重要性,能够仔细钻研课堂提问的新技巧,改进课堂提问的质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回答教师问题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知识实际运用技能。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论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相关原则,且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些具体的课堂提问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相关原则
(一)课堂提问与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存在于师生之间,教师借由出示问题进而引发师生之间言语互动、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从内容和功能来说,课堂中的提问有其特殊之处。一是课堂提问需要结合学科的特殊性,如对于某些问题来说没有固定答案,学生需要通过教材文本阅读和自身经验思考答案。二是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是为了让学生具备更高的数学素养,如数学语言逻辑性、思维能力等。有效的课堂提问意味着该问题的价值要充分发挥,结合课堂提问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功能:第一,课堂提问应为学生创造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因此高效的课堂提问应符合学生兴趣和可接受程度,能够引起班级内部激烈讨论;第二,课堂提问应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有些问题存在开放性,没有固定答案,因此这样的提问更多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课堂提问应具有实践性,因为大多数学科具有工具价值,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从问题设计角度来看,许多问题应具有实践性的特征,能够与生活相联系。只有满足了以上这三方面的要求,该课堂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相关原则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对多,也可以是一对一。尽管这些提问类型看似无章可循,但只要掌握了提问的原则,就能够找到提问技巧。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了以下三项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应有其内在意图,并不是简单地流于形式,这是针对性原则的要义。即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应该明确该问题是为了检验学生已学习的内容,还是为了引入新知识。在题目难度选择方面,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贴合学生学习实际,既不能让学生轻易答出,也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合数学学科特点。这既需要教师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也要求教师从学生成长角度出发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3.启发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能否获得知识是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标准。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通过一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对某个知识点非常陌生转为熟练掌握该知识点,或者从没有考虑到该知识点到逐渐探索获得新知识点,这才能体现出问题的启发性。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自主获得真理,而这个过程中高质量的提问必不可少。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从而“问”活学生的思维、“问”醒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坚持设问层次性需求,形成课堂问题串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的,且慢慢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进行设问,必须遵循层次性的基本原则,从低阶认知开始,慢慢向高阶认知的方向发展,从浅入深、从简单到困难,实现对应问题串的创建,由此确保实际设问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秉持设问开放性需求,培育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审视对应的问题并以多种措施加以解决,由此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培育。因此,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够营造良好的自主探究氛围,继而确保学生创新思维得以培育。另外,在实际的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开放性的应用题,其如果能够习惯性地以开放性问题情境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就可以正确看待此类型题设的价值。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设问必须遵循开放性原则,因为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知识体验是最强的,且学生针对数学问题的探讨机会更多,彼此之间的交互会朝着更加密切的方向发展。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这对于引导其发现数学知识本质,培育创新思维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从本质上来讲,开放性问题的设定在于给学生创造出自由的思考空间,此时教师没有进行主导,而是以辅助的身份融入其中,学生的任何思维都会得到尊重,且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状态,这是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基本特点。概括来说,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学生的数学学习,并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才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果。
(三)贯彻设问反馈性需求,形成有效交互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设定的时候花费很多心思,但忽视了在实际教学中设定反馈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不懂得结合学生反馈的情况,设定更多的关联性问题,只一味地依照自己原先设定的问题环节推进课堂教学进程。这样的问题交互很容易出现以下情况:教师自得其乐,学生难以融入其中,最终的结果就是数学课堂处于低效的状态。对于此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另外,为了增强实际的交互性,教师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要求不同想法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不同小组之间针对对方的想法质疑,并由此进入相互争论的状态,在这样竞争的探究格局中,学生反馈会以更加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而这对于引导实际设问的科学化发展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会提出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有效性直接关乎学生数学思维的锻炼、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数学知识理解水平和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实现自身设问行为的调整和控制,站在设计的角度优化设问方案。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相关原则
(一)课堂提问与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存在于师生之间,教师借由出示问题进而引发师生之间言语互动、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从内容和功能来说,课堂中的提问有其特殊之处。一是课堂提问需要结合学科的特殊性,如对于某些问题来说没有固定答案,学生需要通过教材文本阅读和自身经验思考答案。二是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是为了让学生具备更高的数学素养,如数学语言逻辑性、思维能力等。有效的课堂提问意味着该问题的价值要充分发挥,结合课堂提问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功能:第一,课堂提问应为学生创造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因此高效的课堂提问应符合学生兴趣和可接受程度,能够引起班级内部激烈讨论;第二,课堂提问应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有些问题存在开放性,没有固定答案,因此这样的提问更多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课堂提问应具有实践性,因为大多数学科具有工具价值,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从问题设计角度来看,许多问题应具有实践性的特征,能够与生活相联系。只有满足了以上这三方面的要求,该课堂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相关原则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对多,也可以是一对一。尽管这些提问类型看似无章可循,但只要掌握了提问的原则,就能够找到提问技巧。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了以下三项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应有其内在意图,并不是简单地流于形式,这是针对性原则的要义。即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应该明确该问题是为了检验学生已学习的内容,还是为了引入新知识。在题目难度选择方面,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贴合学生学习实际,既不能让学生轻易答出,也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合数学学科特点。这既需要教师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也要求教师从学生成长角度出发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3.启发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能否获得知识是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标准。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通过一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对某个知识点非常陌生转为熟练掌握该知识点,或者从没有考虑到该知识点到逐渐探索获得新知识点,这才能体现出问题的启发性。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自主获得真理,而这个过程中高质量的提问必不可少。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从而“问”活学生的思维、“问”醒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坚持设问层次性需求,形成课堂问题串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的,且慢慢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进行设问,必须遵循层次性的基本原则,从低阶认知开始,慢慢向高阶认知的方向发展,从浅入深、从简单到困难,实现对应问题串的创建,由此确保实际设问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秉持设问开放性需求,培育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审视对应的问题并以多种措施加以解决,由此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培育。因此,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够营造良好的自主探究氛围,继而确保学生创新思维得以培育。另外,在实际的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开放性的应用题,其如果能够习惯性地以开放性问题情境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就可以正确看待此类型题设的价值。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设问必须遵循开放性原则,因为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知识体验是最强的,且学生针对数学问题的探讨机会更多,彼此之间的交互会朝着更加密切的方向发展。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这对于引导其发现数学知识本质,培育创新思维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从本质上来讲,开放性问题的设定在于给学生创造出自由的思考空间,此时教师没有进行主导,而是以辅助的身份融入其中,学生的任何思维都会得到尊重,且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状态,这是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基本特点。概括来说,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学生的数学学习,并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才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果。
(三)贯彻设问反馈性需求,形成有效交互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设定的时候花费很多心思,但忽视了在实际教学中设定反馈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不懂得结合学生反馈的情况,设定更多的关联性问题,只一味地依照自己原先设定的问题环节推进课堂教学进程。这样的问题交互很容易出现以下情况:教师自得其乐,学生难以融入其中,最终的结果就是数学课堂处于低效的状态。对于此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另外,为了增强实际的交互性,教师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要求不同想法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不同小组之间针对对方的想法质疑,并由此进入相互争论的状态,在这样竞争的探究格局中,学生反馈会以更加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而这对于引导实际设问的科学化发展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会提出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有效性直接关乎学生数学思维的锻炼、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数学知识理解水平和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实现自身设问行为的调整和控制,站在设计的角度优化设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