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探寻

【作者】 李大文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护安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是我们提高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突破口。实践中,我们可通过理解实验原理,注重目的操作,利用好奇心理,创设实验情境,突出学科特点,注重学以致用等途径来进行落实。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提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很多化学知识都在实验基础上立得来的。我们可以说,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乐趣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化学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中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了解化学实验方法,形成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但传统实验教学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讲实验”取代了“做实验”,忽视了科学探究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人、发展人的意义,导致学生无法体验到化学学习乐趣,更难以提高其动手学习兴趣。故而化学教学有效性较低。在全面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是我们化学教育人必然认真探究的课题。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其途径与方法。
  一、理解实验原理,注重目的操作
  实验原理是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如果不懂实验原理,实验就无从下手,操作就显得盲目而无所适从。对初中学生来说,化学学习还处在启蒙阶段,对化学实验操作的认识还很肤浅甚至还在未知状态。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实验原理教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并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后续动手操作找到目的性和方向性。进行实验原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得到规范的要求和科学的训练,在他们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实验原理包括基本反应原理和基本操作原则,基本反应原理是实验的依据,基本操作原则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强化实验原理,就是要让学生重视基本概念,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意义,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懂得所以要这样操作的原因。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实验原理的训练,实验教学才能达到目的。
  二、利用好奇心理,创设实验情境
  好奇是人之天性,是学生探索心理形成的原因,更是学生开展化学探究活动的推动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好学生这种好奇心理。其方法就是精心创设化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使之在兴趣内驱下自觉去探究、去实验。为此,上好化学第一课对初中学生而言影响重大。因为学生往往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步入化学殿堂的,他们期盼着早日能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期盼着早日喜欢上化学这一门新的学科。比如,教师在进行第一节化学课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标语,上面写着:学好化学。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布满欢快的气氛。老师问:“氢气球为什么能向上飞?”“?假如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向上飞呢?”。对于这些疑问,老师可不作答,既而还可以再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钢铁是如何炼成的?铁为什么会生锈?煤气为什么会使人死亡?人胃里的胃酸过多可以用具有什么性质的药物治疗?森林火灾如何预防?等等。在学生面前不断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永不满足,不断进取。这样教学,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兴趣倍增。在实践中,除了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好奇心外,我们还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进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因为有了好奇心才会有问题,有了问题才会产生学习欲望。有了学习欲望才能真正激发内在动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增强实验教学互动性和有效性。
  三、突出学科特点,注重学以致用
  化学来源于生活,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反哺生活,为生活服务。“学以致用”就是化学学习的终极追求。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所以,化学教学必须坚持从身边去找化学,到生活中去学化学,开展生活化化学教学。我们只要认真阅读教材就会发现,现行教材上的很多实验探究都让学生尽量利用生活用品去代替一些实验仪器,就像我们在制取氧气的装置实验中,发生装置可用矿泉水瓶来替代,橡皮塞和导管用医院的盐水瓶的瓶塞和输液管来代替,集气瓶也让他们找瓶口稍大一点如盛装辣椒的瓶子,玻璃片让他们用碎玻块一面去磨粗,水槽让他们可用金龙鱼油的瓶底来做水槽,这样连接的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氢气等气体,甚至有的药品都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如石灰石,蛋白质也可以让学生找鸡蛋的蛋清来替代。这些“实验装置”虽很简单、不美观,但很适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实验其实就这么简单,打破了“科学探究”的神秘感,也就能为自身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探究欲。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也要具有这种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到生活中去”的化学学习意识,只有这样,学以致用才能在学生心理安家、发芽。
  以上就是关于实验教学的一些实践与感悟。总之,要提高化学教学效果,我们就必须抓实实验教学,可着重抓好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创新实验。在操作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其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月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