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的自我感悟
【作者】 杜光平
【机构】 贵州省仁怀市第十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相较于以前而言,初中时代的语文学习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涉及的文学作品也趋向于多元化。而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体系,理解和认知的能力也比之前更好,所以更能够领悟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获取更佳的阅读体验。本文作者就结合了自身实际来谈一谈在初中时期进行文学作品赏析的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1、文学作品赏析角度
1.1作品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文学表现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现形式亦可以划分为抒情、杂文等等。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多种表现形式共存,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不仅仅能够有效体现文章灵活多变特征,又能够大大规避文章因单一、平白的直叙而导致难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情况。一般来说,记叙与描写表达的情感过于平铺直叙,反之,议论和抒情则表达出愈加激烈的情感。文学作品的高潮和精华部分往往都是情感表达比较激烈部分的核心凸显,准确把握和理解这部分内容所要传达的情感,才能够使得读者做到深入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以此来和作者达到更好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还需要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记叙、描写等铺垫部分做到完整赏析,以此来对文学作品的精髓做到更加深入的把握。随着新文学时代文学创作的高速发展,文学创作形式也趋向于大众化,各种表现形式的应用也将更为多元。
1.2句式以及语言修饰角度的研读
句式是文学作品中语气表达的重要工具,通常是由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以及陈述句、排比句等所共同组成的。句式变化不仅是能够体现出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思想变化进程,还能够使得读者进一步领悟到文章风格。语言修饰即语言修辞的应用,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多由排比、设问、反复、反问、引用、借代、反语等这些方式构成,准确了解并熟悉这些修辞手段,是进行文学作品赏析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句式以及修辞手段的应用往往都是综合的,通过对所用修辞方式以及句式进行甄别与判断,能够使得读者更好的理解作品传递与表达的意境。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目送》的章节《怎么跌的有尊严》写道“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其中陈述句、反问句反复使用,反复与排比修辞手段交替运用,由传统的教育形式衍生出作者对当下教育的痛陈和呐喊,不仅仅使得文章的语言结构错落有致,还进一步丰富文章内容,大大冲击了读者的思想情感,赋予了文章极强的感情色彩,使得读者能够进一步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进而有效突破读者内心防区。
2、自身去感受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灵感以及表达欲望作用下所形成的产物,其包含着作者对当下发生事情的感悟以及对于事物以及生命的独特见解等等,在对其进行欣赏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涉猎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还需要反复斟酌作者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以此来达到和作者感同身受的目的。针对于初中生来说,上述方式是其语文文学作品鉴赏和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其文化内涵、强化其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以及戏剧等,且不同的文学作品所对应的文章结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都有着极大的不同,在赏析文学作品前,学生首先则需要明确所要阅读的题材,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强化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并为后续阅读的有序进行奠定基础。
2.1文学作品中的提示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会涉及到这篇文章中新内容概况以及文学小常识,而这些提示并非只是滥竽充数的,其设置目的是为了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文章的背景以及文章中新内容的知识点,以此来强化读者对于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基于此,初中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要对文学作品中的提示予以高度重视,并对其深入阅读,以此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并为后续阅读的有序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2仔细阅读文学作品
本质意义上讲,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在和作者交流的过程,通过读者深入阅读来了解作品中涉及的年代、故事以及表达主题等等,来走进作者内心,达到和作者感同身受的目的。无论是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是读者和作者交流的媒介,同样也是作者抒发表达欲望、读者汲取养料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初中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务必要做到心无旁骛,达到和作者深入交流的效果,进而使得在阅读中联想出大量的画面,并在不断思考和学习中来实现情感的升华,以此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3、课下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3.1对文学作品进行延伸和想象
通俗而言,就是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就要对文章中所涉及到的故事情节、故事人物以及故事背景等等有一个初步了解,并且在脑海中对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进行联想,构建一个画面,这样就能够使得自己更加全面的了解文章所涉及的故事情节,并且能够对文章中的道理和知识做到深一层次的挖掘。针对于初中生而言,其正处于知识及思维体系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阅读质量对其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在欣赏文学作品要做到追本溯源、精益求精,而不能停滞在不解其意、粗略涉读的层面,需要初中生在阅读文章之后在脑海中想象和延伸文章作品概念,如此则能够保证文章鲜明的对象在其脑海中浮现,从而进一步优化作品赏析效果。
3.2同学间的交流
前文笔者曾言,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在和作者交流的过程。但是单单是靠和作者交是远远达不到赏析目的的,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极易会对文章作品主观臆断,从而造成认知狭隘现象。为了能够更好强化学生的作品赏析效果,使学生能够对作品树立正确的认识,在欣赏完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适当的交流,交流自己所获得的感悟,这便是在初中阶段对文学作品欣赏最重要的一步。初中我们大多数都不善于在课上发言,因此就可以几个人在课下根据阅读的文学作品进行畅所欲言,这样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就能够弥补自身在欣赏时的不足。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赏析作品时,需要初中生深入挖掘文章中涉及到的故事情节、人物以及背景等等,以此来用心品味作者内心意图,并达到和作者思想共通的目的。与此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初中生还需要用心感悟到作者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匠心,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提升阅读的实效性,加强自身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1、文学作品赏析角度
1.1作品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文学表现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现形式亦可以划分为抒情、杂文等等。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多种表现形式共存,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不仅仅能够有效体现文章灵活多变特征,又能够大大规避文章因单一、平白的直叙而导致难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情况。一般来说,记叙与描写表达的情感过于平铺直叙,反之,议论和抒情则表达出愈加激烈的情感。文学作品的高潮和精华部分往往都是情感表达比较激烈部分的核心凸显,准确把握和理解这部分内容所要传达的情感,才能够使得读者做到深入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以此来和作者达到更好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还需要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记叙、描写等铺垫部分做到完整赏析,以此来对文学作品的精髓做到更加深入的把握。随着新文学时代文学创作的高速发展,文学创作形式也趋向于大众化,各种表现形式的应用也将更为多元。
1.2句式以及语言修饰角度的研读
句式是文学作品中语气表达的重要工具,通常是由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以及陈述句、排比句等所共同组成的。句式变化不仅是能够体现出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思想变化进程,还能够使得读者进一步领悟到文章风格。语言修饰即语言修辞的应用,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多由排比、设问、反复、反问、引用、借代、反语等这些方式构成,准确了解并熟悉这些修辞手段,是进行文学作品赏析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句式以及修辞手段的应用往往都是综合的,通过对所用修辞方式以及句式进行甄别与判断,能够使得读者更好的理解作品传递与表达的意境。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目送》的章节《怎么跌的有尊严》写道“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其中陈述句、反问句反复使用,反复与排比修辞手段交替运用,由传统的教育形式衍生出作者对当下教育的痛陈和呐喊,不仅仅使得文章的语言结构错落有致,还进一步丰富文章内容,大大冲击了读者的思想情感,赋予了文章极强的感情色彩,使得读者能够进一步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进而有效突破读者内心防区。
2、自身去感受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灵感以及表达欲望作用下所形成的产物,其包含着作者对当下发生事情的感悟以及对于事物以及生命的独特见解等等,在对其进行欣赏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涉猎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还需要反复斟酌作者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以此来达到和作者感同身受的目的。针对于初中生来说,上述方式是其语文文学作品鉴赏和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其文化内涵、强化其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以及戏剧等,且不同的文学作品所对应的文章结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都有着极大的不同,在赏析文学作品前,学生首先则需要明确所要阅读的题材,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强化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并为后续阅读的有序进行奠定基础。
2.1文学作品中的提示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会涉及到这篇文章中新内容概况以及文学小常识,而这些提示并非只是滥竽充数的,其设置目的是为了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文章的背景以及文章中新内容的知识点,以此来强化读者对于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基于此,初中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要对文学作品中的提示予以高度重视,并对其深入阅读,以此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并为后续阅读的有序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2仔细阅读文学作品
本质意义上讲,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在和作者交流的过程,通过读者深入阅读来了解作品中涉及的年代、故事以及表达主题等等,来走进作者内心,达到和作者感同身受的目的。无论是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是读者和作者交流的媒介,同样也是作者抒发表达欲望、读者汲取养料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初中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务必要做到心无旁骛,达到和作者深入交流的效果,进而使得在阅读中联想出大量的画面,并在不断思考和学习中来实现情感的升华,以此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3、课下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3.1对文学作品进行延伸和想象
通俗而言,就是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就要对文章中所涉及到的故事情节、故事人物以及故事背景等等有一个初步了解,并且在脑海中对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进行联想,构建一个画面,这样就能够使得自己更加全面的了解文章所涉及的故事情节,并且能够对文章中的道理和知识做到深一层次的挖掘。针对于初中生而言,其正处于知识及思维体系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阅读质量对其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在欣赏文学作品要做到追本溯源、精益求精,而不能停滞在不解其意、粗略涉读的层面,需要初中生在阅读文章之后在脑海中想象和延伸文章作品概念,如此则能够保证文章鲜明的对象在其脑海中浮现,从而进一步优化作品赏析效果。
3.2同学间的交流
前文笔者曾言,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在和作者交流的过程。但是单单是靠和作者交是远远达不到赏析目的的,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极易会对文章作品主观臆断,从而造成认知狭隘现象。为了能够更好强化学生的作品赏析效果,使学生能够对作品树立正确的认识,在欣赏完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适当的交流,交流自己所获得的感悟,这便是在初中阶段对文学作品欣赏最重要的一步。初中我们大多数都不善于在课上发言,因此就可以几个人在课下根据阅读的文学作品进行畅所欲言,这样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就能够弥补自身在欣赏时的不足。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赏析作品时,需要初中生深入挖掘文章中涉及到的故事情节、人物以及背景等等,以此来用心品味作者内心意图,并达到和作者思想共通的目的。与此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初中生还需要用心感悟到作者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匠心,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提升阅读的实效性,加强自身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