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施方法
【作者】 黄志力
【机构】 四川省广安代市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良好的教学实施方法才可以确保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作为一线老师,要创新实践。本文探讨了任务驱动法、友情分组法、讨论式教学法、学生小结法等四种教学实施方法。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实施方法
在高中阶段继续开设信息技术课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信息化社会中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刚接触计算机或不怎么接触计算机的时候,老师不应该急于讲解书本上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应转换角度,站在一个中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让学生先在自己的电脑上试着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或信件、玩系统自带的娱乐游戏等。只要他们一步一步的去做,就可以尝到学习电脑的乐趣,让他们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在不知道电脑的内部结构和原理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使用电脑,从而增强了学生继续学习电脑的兴趣,同时让他们知道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知道它的重要性。
一、实施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这一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它将以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其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来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任务驱动”不仅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人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二、实施友情分组法
友情分组法是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技术水平,本着自愿原则成立各个小组,一般每个小组6-8人,再根据每组组员的投票选举确定一个组长,组长一般是由组织能力强,上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如果表现不好,可由组员自由选举更换,组长在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在讲到键盘的操作时,在多媒体上理论课时,同学们积极的回答、参加,但一到机房,理论又联系不到实际,同学们一碰到问题,就开始一个一个的喊着老师。老师经常忙得晕头转向。同学们也等着着急,然而有的同学们的问题老师都来不及解决。课后,认真的思考一下,发现同学们问的无非都是那几个问题,于是第二个班级去上机前,先根据他们的特点友情分组,确定组长后,教师教组长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让他们到各自的组里去指导他们的组员。由于自己选举的组长他们比较亲切,问起问题来也毫不拘束,而且每个学生的问题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这样整个班级的氛围就显得轻松活泼,秩序井然,让每个组长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可谓一举多得。有了这样的实验,还可以事先设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指导组长。为了考虑到公平性,组长可以轮流地替换,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友情分组法可以使教学效果大大的提高。
三、实施讨论式教学法
对于目前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主要教学模式,它充分地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应是指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流,互相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方面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应用讨论式教学,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让他们爱上讨论爱上信息技术,启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探究和获取知识,提高自主学习。
四、实施学生小结法
信息技术课一个很容易忽视方法创新的地方就是小结。新课改倡导学生作为小结主体。但仅有这种理念是不够的,还需创新方法。实践中,我们可采取启发式的提问,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所学的知识。而另一种方式则是让同学们把觉得很眼熟,可以处理的知识够本,使之呈现出来变清晰。对于还不能马上解答的知识可以由学生来小结整理。此外,在小结过程中,还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外的自我发展。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老师不做总结,让学生做总结,再让同学来做总结。老师会给他们一些建议,甚至可以让他们不用总结,而是将总结的任务留给了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做自己的总结。老师们会将它们收集起来,然后在下一节课上进行。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可能单独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也可能在同一节课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各个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来定夺。为了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上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操作技能,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努力和探索,寻求到更好的教学方法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朱华平,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J].教育学,2019年。
[2]郭彩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方法实施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科学,2020年。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实施方法
在高中阶段继续开设信息技术课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信息化社会中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刚接触计算机或不怎么接触计算机的时候,老师不应该急于讲解书本上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应转换角度,站在一个中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让学生先在自己的电脑上试着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或信件、玩系统自带的娱乐游戏等。只要他们一步一步的去做,就可以尝到学习电脑的乐趣,让他们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在不知道电脑的内部结构和原理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使用电脑,从而增强了学生继续学习电脑的兴趣,同时让他们知道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知道它的重要性。
一、实施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这一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它将以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其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来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任务驱动”不仅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人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二、实施友情分组法
友情分组法是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技术水平,本着自愿原则成立各个小组,一般每个小组6-8人,再根据每组组员的投票选举确定一个组长,组长一般是由组织能力强,上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如果表现不好,可由组员自由选举更换,组长在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在讲到键盘的操作时,在多媒体上理论课时,同学们积极的回答、参加,但一到机房,理论又联系不到实际,同学们一碰到问题,就开始一个一个的喊着老师。老师经常忙得晕头转向。同学们也等着着急,然而有的同学们的问题老师都来不及解决。课后,认真的思考一下,发现同学们问的无非都是那几个问题,于是第二个班级去上机前,先根据他们的特点友情分组,确定组长后,教师教组长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让他们到各自的组里去指导他们的组员。由于自己选举的组长他们比较亲切,问起问题来也毫不拘束,而且每个学生的问题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这样整个班级的氛围就显得轻松活泼,秩序井然,让每个组长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可谓一举多得。有了这样的实验,还可以事先设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指导组长。为了考虑到公平性,组长可以轮流地替换,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友情分组法可以使教学效果大大的提高。
三、实施讨论式教学法
对于目前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主要教学模式,它充分地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应是指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流,互相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方面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应用讨论式教学,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让他们爱上讨论爱上信息技术,启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探究和获取知识,提高自主学习。
四、实施学生小结法
信息技术课一个很容易忽视方法创新的地方就是小结。新课改倡导学生作为小结主体。但仅有这种理念是不够的,还需创新方法。实践中,我们可采取启发式的提问,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所学的知识。而另一种方式则是让同学们把觉得很眼熟,可以处理的知识够本,使之呈现出来变清晰。对于还不能马上解答的知识可以由学生来小结整理。此外,在小结过程中,还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外的自我发展。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老师不做总结,让学生做总结,再让同学来做总结。老师会给他们一些建议,甚至可以让他们不用总结,而是将总结的任务留给了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做自己的总结。老师们会将它们收集起来,然后在下一节课上进行。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可能单独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也可能在同一节课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各个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来定夺。为了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上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操作技能,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努力和探索,寻求到更好的教学方法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朱华平,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J].教育学,2019年。
[2]郭彩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方法实施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科学,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