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双减”政策下初中地理作业的层次化设计与研究

【作者】 王 鹏

【机构】 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地理核心素养的地位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地理作业也应最大化的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学业质量检测的等级划分为考试目标、以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为教学目标、结合不同的学年段、对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进行“动态层次化”地理作业的设计。
  【关键词】 双减政策;地理;初中;教学

  “减负”≠“减量”,减负的关键不应仅仅着眼于作业数量的多少,而应在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即“减负”=“高效”。以往教师对课后作业的布置常常是“一刀切”的方式,从而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学习难等问题,同时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目前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后作业的重要性,布置应该具有层次性,但仍缺乏具体的、可操作化的办法。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及发展需求,从课程选择、课程结构、教学目标中地理核心素养水平的划分、学业质量水平的划分”,都凸显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在不断增强,学生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作业作为教学反馈机制,应随着地理课程的改革进行相应模式的创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真正需求。
  一、双减政策下初中地理作业的层次化设计探析
  (一)作业难度分层
  传统作业的设计往往以中上游学生为准,这就不可避免的忽视了部分学生。多层次设计作业可以更全面关注所有学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会因作业简单,而觉得浪费时间,学习能力差的也不会因为觉得作业难,而不知所措,甚至抄袭。
  初中地理作业类型主要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主要是选择题,主观题即综合题,往往涉及知识点多,能力要求高,是学生做题过程中的“拦路虎”。将地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属于人人都要掌握的基础题目。对于选做题应按难度进行分层,分为基础型作业、提升型作业、拓展型作业三种。基础型作业,难度较低,学生能直接利用课本知识完成,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理解。这类题目主要面向C层次学生。提升型作业,难度稍高,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这类题目是原则上要求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C层次学生可以不做,但还是会鼓励他们尽可能做。拓展型作业,难度最高,需要学生不但基础扎实还要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这类型题目主要是面向A层次学生。
  (二)作业数量分层
  现实教学中,中考压力下,很多教师大搞“题海战术”,实际学生学习成绩与能力的提高,和作业量的多少并不成正比。不同的学生其对地理知识的领悟力、掌握力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对应的作业数量应该有所不同。地理老师在设计地理作业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地理作业的数量进行分层。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要完成的作业数量进行分层,结合“最近发展区”的想,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不同,所需要完成的作业数量也是不同的,但都属于每一个层次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这种作业数量的分层安排,使学生不会产生反正也做不完,不如不做的想法,相反对于每一层次的学生而言,努力“够一够”“跳一跳”都是能“够着的”,这就激发学生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作业时间分层
  初中地理是诸多学科中唯一“文理科”性质兼具的学科,地球运动及圈层部分知识偏理科侧重思维,人文地理及区域地理则偏文科强调记忆背书。学生间的学习能力、本身基础、思维敏捷度是有差异的,掌握、熟练运用知识的时间上也会出现早晚之分。有些学生,在教师知识讲解过后迅速反应过来,另一些学生则需要老师反复讲解知识才能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时间上一定会有差异。为使学生有充分时间去掌握知识,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作业完成时间上进行分层。
  (四)作业目标分层
  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上存在差异,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应设置为不同的层次。教学目标层次化后,可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课时目标的作业。当不同层次学生的课时目标明确后,学生心里就会有明确的学习方向,而非盲目完成作业,也会针对目标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上更加有动力。在进行教学目标分层设计时,要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所有学生都要达到基础目标,在此基础上,每位学生都能稳步前进,分步到位。基础目标都要达成,主要是针对C层次学生,使其能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上不封顶”鼓励个体发展,尤其是A、B层次学生的学生,通过提高型、拓展型作业的练习培养其掌握地理方法,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
  二、总结与不足
  (一)地理分层作业设计中的“难度”“数量”难以把握
  进行地理分层作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作业的难易度进行分层,这个过程中,笔者经常有这样的困惑,这个难易度标准在哪,有些题目笔者觉得很简单,而学生觉得很难;有些题目笔者觉得很值得思考玩味,学生觉得没意思。所以在进行以作业难易度分层时,笔者认为还是要尽可能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上课实际学情来。据地理作业的“数量”进行分层过程中,一定要适量。“过量”作业,学生完成不了,可能会逃避、厌学、抄袭;太少量作业又起不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知识印象的作用。
  (二)更“科学”地进行学生分层
  进行地理分层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给学生进行分层。如何使分层更科学,更易于被学生和家长接受,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直接按成绩分层是不科学的,通过观察课堂情况、课后作业及月考成绩进行分层,也是过于简单粗暴了,即使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主观意愿再进行分层,也还是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另外这种分层很可能会使得部分处在高层次的学生骄傲自满,低层次学生觉得自卑受歧视。
  (三)地理分层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不足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学习你这门科目。笔者在设计作业中积极从学生身边的事和人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入手,找素材,但由于本身水平有限,还是做的不够。
  参考文献:
  [1]田迎防. 新课改下初中地理作业的设计与要求[J]. 精品, 2019(2):066-066.
  [2]宋敏. 初中地理作业分层的几点思考[J]. 文理导航(上旬), 2014(9):64-64.
  [3]冯杨德. 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探究[J]. 神州(上旬刊), 2019, 000(03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