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将“黎族面具”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作者】 高 颜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现代的生活中学生对传承文化了解越来越少,娱乐生活更多的侵蚀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将黎族面具引入课堂第一是让学生理解民族文化并且对本土民族文化产生兴趣,第二是能让本土的民族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创新。长远来看,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长期的机制和策略。它需要在教育中默默润物,不断渗透。
【关键词】 关键词1;黎族面具关键词2;中学生关键词3;教学
一、黎族面具的特征
海南的“黎族面具舞”被列入在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黎族面具舞是海南黎族传统且古老的一种舞蹈形式。其主要目的是驱除邪灵。它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一种宗教驱魔仪式。而在举行这种仪式时跳的舞蹈被称为“傩舞”。在现代生活中,这些传统的文化可以传承下来的越来越少,我们可以通过将它加入中学美术课堂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黎族文化从而喜欢和传承黎族文化。
“傩”起源于周代辟邪祭祀的宗教活动,后来传播到中原各地。由于中原文化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傩”也逐渐的退出了中原地区转而向西南部地区发展。“傩”是由汉族巫师带到五指山周边一带的,“傩”不仅是一种巫术能够驱散鬼魂和疫病,也是民间宗教祭祀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黎族人民能够快速的接受“傩”文化,是因为他们在反复的研究、探索和在辟邪实验的过程中,认识到“傩”更适合自己民族的辟邪文化。在这之后由本地黎族的“鬼公”从本民族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傩”进行了改造,丰富了辟邪思想的新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将汉族的“傩”变成了黎族的“傩”。
到目前为止,海南省仅有三个民族的分支:海南省白沙县的润黎,海南省保亭、琼中县的杞黎,海南省陵水县和三亚市的哈黎等将“傩”传承了下来。当表演面具舞时,面具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跳舞的时候需要佩戴面具,黎族面具舞中的面具一般为木质。
在现代的生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越来越少,娱乐生活更多的侵蚀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将黎族面具引入课堂第一是让学生理解民族文化并且对本土民族文化产生兴趣,第二是能让本土的民族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创新。从长远来看,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长期的机制和策略。它需要在教育中默默润物,不断渗透。
二、黎族面具加入美术课的独特性
首先教师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实物的教具展示,让同学比较直观的感受和触摸到真实的在身边的艺术。由此为切入点来提高学生对于美术课堂的兴趣和民族文化的关注。
在黎族面具中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例如据说红面具表示忠义坚贞,黑面具象征威武有力等。在课堂中可通过讲解面具的配色来启发学生对于创作时色彩的运用。黎族面具是海南的特色文化,所以把黎族面具带入到课堂中会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性。
在课堂中加入黎族面具舞还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或者活动(例如:让学生带着面具跟着音乐即兴跳舞)让学生能够在乐趣中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比较直观的去体验以前的黎族人民是怎样跳面具舞的。可以加深同学们对面具舞的体验和感受。
三、黎族面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可以引用黎族面具中颜色的搭配,例如黑白搭配或者暗红颜色搭配等。在黎族面具中红色面具代表忠义坚贞,黑白面具象征着威武有力等。因为黎族面具是在驱除疫鬼的仪式上的舞蹈所以颜色搭配方面要大气威严才能够震慑住“鬼怪”红色在中国很多民间传统中都具有驱邪的作用。在课堂中也可以引导学生用更多的丰富的颜色去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可以引用黎族面具的造型,黎族面具主要用于驱除疫鬼,所以它的造型比较夸张、可怕。在课堂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黎族面具的作用来自行创作面具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即传承了黎族面具又具有了创新精神。
(三)、在情景教学中,充分利用黎族文化中的各种形象和故事,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将黎族文化的使用与课堂设计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验黎族文化。如果办学条件允许,还可以营造校园艺术环境,提高学生艺术参与的范围和积极程度,营造学习民族艺术的氛围。比如,举办黎族学生文化作品展,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又可以相互交流作品。
(四)、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东方东河镇玉龙村是黎族面具舞的传承地,让学生分组考察观察面具舞的特点和面具的特点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黎族面具文化。实地体验会让同学们更加直接的了解黎族文化、黎族面具。
(五)、为了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教育。作为本土学生一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接触过本地的黎族文化,如果艺术课堂活动能够进一步渗透,可以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接触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学生的艺术课堂,艺术课可以将展示和讲述黎族的面具、绘画或者黎族的文化故事这些文化带入课堂。让学生在不断的了解和接触中,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六)、将民族文化带入课堂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黎族文化本身的形成、发展和变迁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黎族文化艺术也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保存下来的。其巨大的社会功能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然而,黎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也正遭受着现代文明的冲击,面临着失去传承的危机。想要挽救这种现状,学校教育是最好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是最直接的方法,充分发挥本地、本民族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喜爱和兴趣。在课堂上引入黎族文化,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四、黎族面具在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黎族面具舞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面具在黎族文化中属于濒危的类型,现在只有海南省东方市还有传承下来但是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将近30年没有表演了。所以传承和发展黎族面具变得非常的重要,将面具舞当中的面具作为美术元素引入美术课堂即能够让学生体会了解黎族文化也让黎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现代生活发展过快,导致一些原始的文化不能保留和传承,所以将它们引入中学课堂即丰富了课堂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还能够将民族文化进行宣传,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身边的民族文化,喜爱民族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现代发达的网络世界中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进入课堂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本土文化更加了解本地的风俗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对于将民族艺术黎族面具带入课堂当中即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多样化和美术课堂的知识内容也增加了黎族面具文化的传播途径,使更多的同学可以接触到最真实的黎族文化和更加直观的学习感受。将黎族面具带入课堂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使本土民族文化能偶得到更好的宣传,它也会给黎族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
五、总结
总之,黎族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要保护、更要传承下去。将黎族文化艺术渗透到中学美术教学中,是传承黎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各项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可见,将黎族文化艺术渗透到中学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其他民族文化也可以渗透到教育中,达到传承和保护的效果。在黎族文化中选用黎族面具来作为一个切入点,可以通过黎族的面具让学生对黎族本土民族文化产生兴趣而更多的去了解黎族的其他民族文化类型例如:黎族的织锦、船形屋、黎族独木舟、黎族面具、黎族纹样等。
在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想主动了解黎族传统文化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是在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了,现代生活节奏过快导致学生中对传统民族文化了解的越来越少,能够在美术课堂上将本土民族文化带入课堂,对海南民族文化也是一种宣传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并传承下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同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老师们也需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生对身边传统艺术的了解。老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的艺术观,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霞.将民间美术文化融入中小学美术课堂的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9(1)
[2]索峰.地方民间美术历史传承路径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关键词】 关键词1;黎族面具关键词2;中学生关键词3;教学
一、黎族面具的特征
海南的“黎族面具舞”被列入在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黎族面具舞是海南黎族传统且古老的一种舞蹈形式。其主要目的是驱除邪灵。它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一种宗教驱魔仪式。而在举行这种仪式时跳的舞蹈被称为“傩舞”。在现代生活中,这些传统的文化可以传承下来的越来越少,我们可以通过将它加入中学美术课堂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黎族文化从而喜欢和传承黎族文化。
“傩”起源于周代辟邪祭祀的宗教活动,后来传播到中原各地。由于中原文化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傩”也逐渐的退出了中原地区转而向西南部地区发展。“傩”是由汉族巫师带到五指山周边一带的,“傩”不仅是一种巫术能够驱散鬼魂和疫病,也是民间宗教祭祀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黎族人民能够快速的接受“傩”文化,是因为他们在反复的研究、探索和在辟邪实验的过程中,认识到“傩”更适合自己民族的辟邪文化。在这之后由本地黎族的“鬼公”从本民族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傩”进行了改造,丰富了辟邪思想的新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将汉族的“傩”变成了黎族的“傩”。
到目前为止,海南省仅有三个民族的分支:海南省白沙县的润黎,海南省保亭、琼中县的杞黎,海南省陵水县和三亚市的哈黎等将“傩”传承了下来。当表演面具舞时,面具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跳舞的时候需要佩戴面具,黎族面具舞中的面具一般为木质。
在现代的生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越来越少,娱乐生活更多的侵蚀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将黎族面具引入课堂第一是让学生理解民族文化并且对本土民族文化产生兴趣,第二是能让本土的民族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创新。从长远来看,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长期的机制和策略。它需要在教育中默默润物,不断渗透。
二、黎族面具加入美术课的独特性
首先教师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实物的教具展示,让同学比较直观的感受和触摸到真实的在身边的艺术。由此为切入点来提高学生对于美术课堂的兴趣和民族文化的关注。
在黎族面具中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例如据说红面具表示忠义坚贞,黑面具象征威武有力等。在课堂中可通过讲解面具的配色来启发学生对于创作时色彩的运用。黎族面具是海南的特色文化,所以把黎族面具带入到课堂中会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性。
在课堂中加入黎族面具舞还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互动的游戏或者活动(例如:让学生带着面具跟着音乐即兴跳舞)让学生能够在乐趣中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比较直观的去体验以前的黎族人民是怎样跳面具舞的。可以加深同学们对面具舞的体验和感受。
三、黎族面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可以引用黎族面具中颜色的搭配,例如黑白搭配或者暗红颜色搭配等。在黎族面具中红色面具代表忠义坚贞,黑白面具象征着威武有力等。因为黎族面具是在驱除疫鬼的仪式上的舞蹈所以颜色搭配方面要大气威严才能够震慑住“鬼怪”红色在中国很多民间传统中都具有驱邪的作用。在课堂中也可以引导学生用更多的丰富的颜色去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可以引用黎族面具的造型,黎族面具主要用于驱除疫鬼,所以它的造型比较夸张、可怕。在课堂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黎族面具的作用来自行创作面具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即传承了黎族面具又具有了创新精神。
(三)、在情景教学中,充分利用黎族文化中的各种形象和故事,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将黎族文化的使用与课堂设计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验黎族文化。如果办学条件允许,还可以营造校园艺术环境,提高学生艺术参与的范围和积极程度,营造学习民族艺术的氛围。比如,举办黎族学生文化作品展,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又可以相互交流作品。
(四)、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东方东河镇玉龙村是黎族面具舞的传承地,让学生分组考察观察面具舞的特点和面具的特点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黎族面具文化。实地体验会让同学们更加直接的了解黎族文化、黎族面具。
(五)、为了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教育。作为本土学生一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接触过本地的黎族文化,如果艺术课堂活动能够进一步渗透,可以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接触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学生的艺术课堂,艺术课可以将展示和讲述黎族的面具、绘画或者黎族的文化故事这些文化带入课堂。让学生在不断的了解和接触中,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六)、将民族文化带入课堂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黎族文化本身的形成、发展和变迁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黎族文化艺术也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保存下来的。其巨大的社会功能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然而,黎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一样,也正遭受着现代文明的冲击,面临着失去传承的危机。想要挽救这种现状,学校教育是最好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是最直接的方法,充分发挥本地、本民族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喜爱和兴趣。在课堂上引入黎族文化,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四、黎族面具在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黎族面具舞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面具在黎族文化中属于濒危的类型,现在只有海南省东方市还有传承下来但是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将近30年没有表演了。所以传承和发展黎族面具变得非常的重要,将面具舞当中的面具作为美术元素引入美术课堂即能够让学生体会了解黎族文化也让黎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现代生活发展过快,导致一些原始的文化不能保留和传承,所以将它们引入中学课堂即丰富了课堂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还能够将民族文化进行宣传,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身边的民族文化,喜爱民族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现代发达的网络世界中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进入课堂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本土文化更加了解本地的风俗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对于将民族艺术黎族面具带入课堂当中即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多样化和美术课堂的知识内容也增加了黎族面具文化的传播途径,使更多的同学可以接触到最真实的黎族文化和更加直观的学习感受。将黎族面具带入课堂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使本土民族文化能偶得到更好的宣传,它也会给黎族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
五、总结
总之,黎族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要保护、更要传承下去。将黎族文化艺术渗透到中学美术教学中,是传承黎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各项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可见,将黎族文化艺术渗透到中学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其他民族文化也可以渗透到教育中,达到传承和保护的效果。在黎族文化中选用黎族面具来作为一个切入点,可以通过黎族的面具让学生对黎族本土民族文化产生兴趣而更多的去了解黎族的其他民族文化类型例如:黎族的织锦、船形屋、黎族独木舟、黎族面具、黎族纹样等。
在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想主动了解黎族传统文化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是在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了,现代生活节奏过快导致学生中对传统民族文化了解的越来越少,能够在美术课堂上将本土民族文化带入课堂,对海南民族文化也是一种宣传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并传承下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同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老师们也需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生对身边传统艺术的了解。老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的艺术观,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霞.将民间美术文化融入中小学美术课堂的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9(1)
[2]索峰.地方民间美术历史传承路径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