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者】 何修发

【机构】 贵州省仁怀市五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创造在中低段数学教学中,由于该学科具有抽象特征,对许多学生来说,学习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老师仍然坚持“定式教学+练习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则只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印象逐渐淡薄,进而丧失自主学习的兴趣。必须重视创新施教,积极为学生构建有效的问题情境,使数学教学与中低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理解能力和学习特点有机结合,才能调动学生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其在观察、思考、探索、应用中理解数学内涵,具有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1、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问题
  1.1进入情景时间长
  教师依据施教内容,创设多元情境。但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情境创设的科学性、适宜性问题,导致学生理解、进入情境的时间过长。如《克和千克》教学中,教师为实现拓展教学,不加铺垫,就引进了斤、克、千克的转化知识。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新知掌握不了的人产生新的困惑。不但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更要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理解问题便需要较长的过程。
  1.2忽视个体差异性
  小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其成长环境、认知发展有较大的差异。对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重学生认知发展,促进教学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然而现实是,教师在情境创设中保持着千人一面的教学设计原则。这样就会导致部分基础扎实、思维反应比较敏感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很简单,容易产生自满情绪;而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又会滋生许多问题,致使班级两极分化问题日益严重。
  2、有效性问题情境在小学生数学教育中的构建特性
  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体现出趣味、主题、生动性、直观性、多样性等特征。对此,笔者主要对其主要特征展开相应的论述。
  2.1有趣性
  小学生初入校园后,开始逐渐适应系统的学习,他们仍然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面对抽象、严格的数学学科,对许多孩子来说,稍显陌生、晦涩。这样就需要教师积极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而且,要能够把握不同阶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利进入教师所设计的情境。比如,在一年级的《6~10?认知加减法》教学中,老师就可以设定小兔卖萝卜的情景,让学生结合微课帮助小兔子回忆,并融入情境思考“为什么要卖萝卜”。
  2.2问题性
  要体现情境创设的意义,教师还要注意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并可在拓展教学中,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情境设置具有问题性。在给学生明确的方向上,使其积极融入到学习探究中,能够站在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把“为教而学”转变为“学而学”,有助
  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在数学中加深理解和积极运用。与此同时,要突出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性,也要紧扣教学主题,避免让课堂变成娱乐场所,偏离教学设计的初衷。
  3、有效性问题情境在小学生数学教育中的对策
  3.1建构生动的课堂,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要建设高效的数学课堂,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感受,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应创造一种生动、愉快的教学气氛,并注意调整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更能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其中。这样,学生就能进入数学世界,促进自己的快乐体验,积极学习。
  如“时、分、秒”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曾学过的“认识钟”,为小学生构建合理的问题情境。为完成课堂教学有趣化,可引入趣味游戏,让学生通过“闭眼猜时间”游戏,感受?1分钟大概多少,并形成初步的时间判断意识。然后,出具“1分钟跑?500米”“1小时上学?1小时”等问题,让学生独立探思,作出正确判断。这样,使小学生在合理有效问题情景中了解到?60s=1min,60min=1h,能够正确地读出钟上不同的时间,形成爱惜时间、主动学习的意识。
  3.2注重分层引导,促进学生个性学习
  教师要注意分层对学生的分层引导,才能使问题情境具有针对性,避免单一教学问题。而且,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活动中,让他们走进“最近发展区”的情境教学。比如,在“三倍知”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出森林动物秋季丰收的情景。妈妈兔多爱吃胡萝卜,兔爸爸喜欢白萝卜,多吃红萝卜。如今家中的青萝卜收获不少,一个青萝卜可以换?3个白萝卜,一个白萝卜可以换?6个胡萝卜,4个胡萝卜
  4个红萝卜一个红萝卜。要求学生展开角色体验,发放不同数量、颜色的萝卜卡片,使之结合作业单,进行“萝卜交换”。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的不同,
  给他们分配不同的情景作业。对于具有优秀基础的?A级学生,可以将较复杂的问题分发给他们;对于?C级认知能力稍差的学生,逐层引导,确保他们理解了问题情境,先挑战相对简单的问题,再进行“进阶”学习。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有效问题情境中认识多个关系。
  3.3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培育学生相互合作观念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老师一一辅导每一位学生,更是不切实际。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以帮助学生解答学习中的困惑,使之具有自主探究意识,使之与有效问题情境相结合。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其具备数学核心素养;如在“三下一”的教学中,可采用方位口诀、组间探讨等方法,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方位辨别意识,使其形成空间观念。接着,又引进了“新生”,即将成为我班的一员,假设他的家在本市×方,该如何帮助他找到方向?通过结合本学院三维实景图,对学生进行路径描述,为新生制定出一条最方便的上学路径。
  4、结束语
  总之,为了更好地创建有效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老师需要高度重视有效性问题情境的构建。唯有如此,才能密切师生的教学互动,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才能实现层递式教学,让学生加强数学理解与实践意识。然后,通过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好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深入探究意识。